-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共985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25年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
材料二 2008年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20.56,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期的男性比女性将多出3 000~4 000万人,这意味着有20%的婚龄期男性找不到配偶。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问题。
(2)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较任何国家都快,这是我国实行________政策的必然结果,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试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3)目前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调,性别失调有什么影响?为平衡性别比,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1)老龄化(速度快) (2分) 性别比例失调(2分)
(2)计划生育(2分) 提高老年人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提出2点即可得4分)
⑶影响:造成将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及社会经济结构。(4分)
措施: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别。(6分答出3点即可)
本题通过热点材料,考查我国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题,考查我国老龄化速度快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其措施可从解决老龄化问题方面入手分析。第(3)题,性别比失调会造成将来男性婚配困难,进而影响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经济结构。
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各题。(8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上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1)读甲图,指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分别是:第Ⅱ阶段 ,第Ⅲ阶段 。(2分)
(2)甲、乙图中能直接反映出北京城市的变化特点是: 、 。(2分)
(3)说出1998-2008年北京市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至少答出2条,4分)
正确答案
(1)第Ⅱ阶段:向北(或西北) 第Ⅲ阶段:向东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或医疗条件好;教育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出2条)
(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的分析。从图中信息可知。
(2)从甲图可知城市规模扩大,从乙图可知城市人口增长。
(3)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因素为主,城市的引力作用。
根据表数据和图“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小题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___________引起的。
小题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____________引起的。
小题3: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高 人口迁入
小题1:低 人口迁出
小题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本题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
小题1:根据表格资料反映,北京 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但人口增长率却依然很高,说明影响北京的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入)。
小题1:同理。
小题1:北京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说明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读图我国人口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和表1“我国部分省市人口增量与增速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图:中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表1: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增量与增速(较第五次人口普查)
(1)描述2006年至2011年我国自然增长率变化特点(2分)
(2)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为 型,然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 (较多、较少),其原因为 。
(3)依据表格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 、 ,其原因为 。这表明我国目前人口的迁移特点为
。
(4)资料中显示, 省(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为
(选择填空),人口的老龄化将导致该地区将会出现 、 等问题。
A 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B 医疗条件好,人们寿命普遍较长
C 大量劳动人口外迁
D 生育观念改变,新增人口少
正确答案
(1)2006年至2000年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2000年至2001年自然增长率维持不变
(2)现代型(三低) 较多 人口基数大(3)广东 北京 人口迁入 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
(4)四川省 C 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重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图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的判断判断即可。(2)注意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单位为‰,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特征: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故判断为现代型模式。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故每年的净增长人口数量仍较多。(3)直接根据表格资料的人口增速判断即可。广东和北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故影响其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应从人口迁移分析。目前,由于受经济因素影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从乡村向城市,即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为主。(4)直接根据表格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判断,四川省的人口老龄化最严重,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欠发达,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迁出省区,故结合年轻人的大量外迁,而导致了该省区的人口老龄化较严重,人口迁出对迁出地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劳动力流失和人才流失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直接抓住资料的基本信息,判断人口增长特征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并能结合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即可。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三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和人均土地资源情况表
材料二:我国简图7
(1)在材料二我国简图7中分别填入ABC三地区。(3分)
(2)根据上题的判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简析AC两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和不足条件分别有哪些?(4分)
(3)环境管理就是对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1)A位于华北平原,B位于东南丘陵 ,C位于青藏高原
(2)A地区:利 耕地面积大,劳动力充足;不利 旱涝、风沙、盐碱地、中低产田多。
C地区:利 草场资源丰富 不利 生态环境脆弱、热量不足、耕地面积少
(3)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
(1)A地区人口密度最大,且人均耕地最高,人均林地、草地最少,判断为华北地区;B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且人均耕地较多,人均林地和草地较少,判断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C地区人口密度最小,且人均耕地少,而人均林地、草地多,判断位于青藏高原。
(2)A表示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从气候、地形、耕地面积、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注意区分主要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