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 共308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出什么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正确答案
(1)特点: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等。
(2)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
原因:本身的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战争环境,不能实现。
(3)看法:《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不利的战争环境,《资政新篇》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主要以图片形式呈现,解题时,一是明确图片所反映出的信息,二是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回答。第(1)问,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本题不仅要依据材料,还须结合所学知识,不能局限于材料所涉及的特点,材料关键信息:借助“上帝”的权威、“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第(2)问,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解读图片信息须认识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因。第(3)问,考查《资政新篇》的认识,一分为二的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点评: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并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顽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
正确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亮明观点):
19世纪末,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剧烈竞争,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交待背景是说明作用所必须的)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起反抗。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对外的作用)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他的灭亡。(对内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上承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同时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扣题:说明其与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同意第二种观点。(亮明观点)
义和团由于受小生产方式限制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不代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从历史趋势而言)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表明义和团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的性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要为中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而义和团运动则希望维护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旧的社会制度。(扣题目观点一:通过口号分析,说明与洋务运动、戊变法的方向相矛盾)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的性质,但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存亡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以后,帝国主义继续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扶植反动的军阀,变相瓜分中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企图吞并中国。(扣题目观点二:义和运动后中国的状况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本题所给的第一种观点,明显与教材观点一致,从组织答案看,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来自教材,所以,相对而言论证第一种观点比较容易。第二种观点属于新观点,答案侧重于道理上的分析,教材中可借用的现成内容较少,多亏第二种观点在表述时阐明了其立论的依据,这为组织作答材料提供了方向,否则难度会更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
材料2: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材料3: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造成诗人具有上述感情的历史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2,概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2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台湾统一问题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体现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或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台湾,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50年;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6分)
(2)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6分)
(3)认识: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8分)
试题分析:第(1)问,余光中的这首诗,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原因结合台湾与大陆割裂的历史归纳即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台湾,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50年;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第(2)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第(3)问,开放性试题,围绕“祖国统一“为主题归纳,如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等。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2分)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6分)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4分)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⑴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理想)。(2分)
⑵否定: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4分)
理由: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2分)
⑶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材料四。(4分)
⑷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时代局限。(2)
试题分析:
⑴根据材料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即可概括出洪秀全要表达的思想观念。
⑵根据材料二“...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即可说明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及其原因。
⑶首先对观点一和观点二进行必要的概括,然后对上述材料进行观点的提取,观点符合的对应来即可。
⑷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的原因一般可以从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等方面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3分)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4分)
正确答案
(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3分)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开放;外人活动要有益于天国。(3分)
(3)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实际且对外邦有所警惕。
试题分析:(1)直接归纳材料一内容即可;(2)材料二中有两句话,分别概况出中心含义即可;(3)综合材料一、二,不难发现,太平天国领导均不排斥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体现了太平天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精神,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实际且对外邦有所警惕。
点评:材料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态度,从中不难发现其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与清政府的对外妥协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显示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这正是出题的意图所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