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共145题
下图是1910年梅托斯提出的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模型主体。据此回答:
(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利用过度,其结果是粮食必然_________。
(2)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________,并使人口死亡率_________。
(3)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产量下降
(2)不足 提高
(3)枯竭加剧
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限制》一书,报道了某些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境遇”问题。模拟从1900年到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自然资源以及工业污染的变化数值为依据。预测曲线变化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曲线各表示哪些数值变化: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
(2)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自然资源 ②粮食 ③工业污染 ④人口
(2)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请回答:
(1)此图表示_____________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______个体多,____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为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政策。
正确答案
(1)增长
(2)幼年 老年
(3)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计划生育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殖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下图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相关内容示意图,其中图1所示的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图1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图3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________;图l中丙所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对应图2中的________(填序号)。
(2)图3所示的C中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若图1甲的有机物干重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丁的有机物干重______千克。
(3)图3中_______(填字母)为分解者,其包含的生物种类除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D的无氧呼吸是否是产生CO2的途径之一? 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若甲乙丙丁均可作为人类的食物来源,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们最好以_____________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正确答案
(1)丁→乙→甲→丙;③
(2)CO2;25
(3)B;不是;D生物为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
(4)丁
下表是我国1981年35~45岁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育龄妇女的生育子女数情况,依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在下图所示的坐标图中绘制农村和城市妇女生育子女数曲线。(农村用实线表示,城市用虚线表示)
(2)从上表中可知人口的生育率与_______成反比。当前,我国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结合上述材料你认
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__________。
(3)分析上表,谈谈提高人口素质与控制人口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
(4)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发展地区经济和教育、提高人们尤其是妇女的受教育水平
(3)生育率和多胎率随着育龄妇女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文化程度的高低是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差,生育率高,人口增长快,教育基金少,受教育程度下降,人口素质进一步降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则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既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闻材料一:每年春季,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黄尘弥漫。
(1)从生态因素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西北地区植被____;人为因素可以归纳为:_____。
新闻材料二:我国西部174个县在2000年先行退耕34.33万公顷。
(2)科学家研究认为,沙尘暴的发生必须具有风和沙源两个条件,退耕还林、还草是西部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治理沙尘暴的角度思考,“还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还草”的作用是___________。
新闻材料三:我国将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①天然林保护 ②“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的建设 ③退耕还林、还草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 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⑥速生丰产材料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3)从根本上说,我国实施六大林业工程的目标就是要提高____________,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正确答案
(1)覆盖率低、植被破坏、地表裸露等 不合理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
(2)防风 固沙
(3)森林覆盖率
下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Ⅰ过程生物的同化作用方式是_______,异化作用方式是________。Ⅱ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作用,参与此过程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
(2)氮元素在生物圈中循环的物质形式有___________。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_________。
(3)在生产中,人类采取许多措施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有些措施对环境会有影响,请举1例: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化能自养型 需氧型 固氮 固氮的细菌、蓝藻、放线菌
(2)硝态氮、氨态氮、有机氮、游离氮 农田生态系统中农副产品往往被大量输出,因此必须经常输入大量的物质,才能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答案合理即可)
(3)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污染;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污染,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塑料薄膜的使用造成白色污染
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_________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________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容易受到破坏。
正确答案
(1)细菌
(2)藻类、大米草 食草虫、线虫、海螺 沼蟹、蜘蛛
(3)一龄幼虫
(4)减少 细菌→线虫→沼蟹(答案合理即可) 藻类→线虫→沼蟹
(5)下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在某海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_________曲线。当人口数量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是该岛环境___________。
(2)当人口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短缺,各种人为因素使__________遭到破坏,加上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______________(如有人被迫离岛等)。
(3)若干年后岛上人口数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以上说明该岛上生态环境的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自身发展规律,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正确答案
(1)“J”型 允许的最大值(K值)
(2)生态系统稳定性 种内斗争
(3)自我调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