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某矿区废弃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此荒地多年前曾发生过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该生物群落________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良好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若要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逐级递减的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以________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据表可知,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生态学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生态特征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合播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结果如下表。

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种植,以后每年将获得的全部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两种植物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以上也表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进行。

正确答案

(1)次生;恢复力;间接

(2)标志重捕;75;偏大

(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决定的);呼吸;热能;3%

(4)生物的种间关系   

(5)甲占优势;速度和方向

解析

略。

知识点

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②高于(或“大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7 分

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若要调查D中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碳主要以_       方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进行循环利用。C和D生物的数量动态变化说明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可以防治害虫的主要原因是                     。防治害虫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用图中有关字母写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图:

正确答案

(1)11%;标志量捕法

(2)光合作用;负反馈调节

(3)干扰雌雄昆虫正常交尾(交配);能量流动关系

(4)

解析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地球表面形成了大气碳库、陆地碳库、海洋碳库和岩石碳库等,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某海域海洋藻类呈“J”型增长,对海洋碳库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B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能全面反映群落演替的历程

C植物碳的固定与释放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全过程

D大气碳和土壤有机碳的相互转变与太阳光照直接相关

正确答案

A

解析

略。

知识点

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8 分

扁担塘是位于长江中游的一个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

(1)传统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实践中发现,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为了使渔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应增加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_____________,调整食物链(网)结构,调整后的结构如下图。

此食物网中虾类和底栖动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对于该湖泊的鱼类和河蟹产量来说,水草和______________极为重要。

(2)科研人员针对底栖动物中的优势种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收支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如下表。

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的_____________能,它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_KJ·m-2·a-1

(3)铜锈环棱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中包含了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引起的热能散失。科研人员在测定这部分能量时,首先将实验螺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48h的饥饿处理,然后取相同的__________(填“白色瓶”或“棕色瓶”)分别标号,进行如下处理,密闭后置于光下。(“+”代表放入,“-”表示不放入)

为了排除水生植物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需另设置一组对照,对照组的处理应包括___________(选填表中实验处理的标号)。实验3h后待A瓶中的螺饱食后再测定各瓶溶氧量,可得铜锈环棱螺在饱食和饥饿状态下的代谢率。然后科研人员除去A瓶中的水生植物,给A、B瓶更换预处理湖水,每隔3h测定一次溶氧量并计算代谢率,直到A、B两瓶铜锈环棱螺的代谢率_____________时终止。通过计算得出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所散失的能量值。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演替   多样性   捕食和竞争   底栖动物

(2)化学   246

(3) 棕色瓶    ①③   几乎相等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