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 共257题
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闸、地点和震级.
材料2: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3:海地多年来政冶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压拆除。
材料4:
小题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袁。
小题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 板块、 板块、 板块的交界处。从材料1和材料2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
小题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小题1:
小题2:印度洋(1分)、亚欧(1分)、美洲(1分);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2分,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1分);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1分);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1分)。
略
自然灾害与防治
新华网北京时间2010年10月25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10月25日22时42分,在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域(3.5°S,100°E)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如图9所示。
(1)地震之后往往伴随着其他灾害,列举地震的次生灾害。(4分)
(2)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特征,使人们猝不及防而酿成灾害。因此,震前的避震知识,临震时几秒钟内的反应都非常重要。假如你身处地震发生区,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教室内的你该怎么办?(6分)
正确答案
(1)火山喷发、海啸、滑坡和泥石流(4)
(2)迅速钻入课桌以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等(合理即可,6分)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1)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地震有可能会带来火山喷发、海啸、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2)考查防灾自救意识;注意保持头脑冷静,实施安全、合理的迅速撤离和躲避。
据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3月17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达645万公顷,超过多年同期均值近180万公顷,2000多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其中,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是重灾区,受旱面积占全国的83%,受灾人口5104.9万,饮水困难人口l609万,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倾,绝收面积940.2千公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l90.2亿元。读图6,回答问题。
(1)说明图中特旱区分布特点。(6分)
(2)造成我国西南地区长时间持续干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10分)
(3)我国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造成粮食作物枯死、人畜饮水困难。从长远来看,西南
地区抗旱的基本措施有哪些?(10分)
(4)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约为2222亿 (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在全国排名第三,但云南省却是我国一个水资源“穷省”。云南省成为我国水资源“穷省”的原因有哪些?
(10分)
正确答案
(1)(6分)分布集中、面积广(2分),主要分布在云、贵两省(2分),贵州省面积最大(2分)。
(2)(10分)全球大气环流异常(2分),冬季风对该地区影响小(2分),长时间降水持续偏少(2分);气温持续偏高,蒸发量大(2分),导致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严重(2分)。
(3)(10分)发展节水产业(2分);实施人工增雨作业(2分);修建水利工程(水库)(2分);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2分);防治水污染(2分)。
(4)(10分)云南省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2分);多喀斯特地貌,使地表存水量小(2分);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等社会经济要素不匹配(2分);经济欠发达(抗旱意识淡漠),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2分);山地植被破坏较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2分)。
略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4分)
(2)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0分)
(1)冲毁铁路(2分);堵塞河道(2分)。
(2)甲地(2分)。地形坡度较大(2分);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分)。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地为山谷,内部发育了河流,并有铁路通过,如果发生泥石流,巨大的特殊洪流可能冲毁铁路,大量泥沙石块堵塞河道。
(2)读图对比甲、乙两地,可以看出甲地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较大,而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容易形成泥石流,而乙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而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不易形成泥石流,
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9分)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1)本题考查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冷冻灾害会使农林牧副业遭受损失,主要表现为农业减产,牲畜死亡,农业基础设施的损毁。灾害集中发生于南岭以北,可见地形因素影响严重,主要为地形的阻挡和地势较高。
(2)本题考查气象灾害的防治。对于气象灾害的防治主要侧重于天气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的宣传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冷冻灾害的影响、成因和防治措施。
读图10和图11,回答: 气象专家研究发现,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和主要降水带的位置变化是由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所决定的。当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向北、东移动时,我国北方雨量增多,易发生洪涝;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向南、西移动时,我国北方雨量减少,易发生干旱,南方情况则相反。
(1)1952年和1970年相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降水和旱涝状况有何不同?(4分)
(2)读图12,图中的A河段是洪涝多发之地,试分析导致该区域洪涝多发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1952年,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偏西南,南涝北旱。(2分)
1970年,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偏东北,北涝南旱。(2分)
(2)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流域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河流属于扇形水系,各支流同汇一处,给A河段带来洪水压力;泥沙淤积严重,排泄不畅。(答对3点给满分,共6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略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当地时间2014年1月6日美国明尼苏达州最低气温-48℃。近日,强大的北极冷空气席卷美国,并给美国大部地区带来罕见的酷寒天气,多地遭遇20年来创记录低温,极寒带来的暴风雪,使得全美交通陷入严重混乱,大量航班延误或取消,多地高速公路封闭,一些城市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下图为美国地形简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美国暴雪形成的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北美地形对极地冷空气扩散南下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强大的北极冷空气进入美国;冷空气势力强,气温低;美国中东部水汽充足。(6分)
(2)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极地冷空所长驱南下(4分)
(1)地表处温度比较低时,雨滴会凝成固体形式,即为降雪,强大的北极冷空气进入美国,给美国大部地区带来罕见的酷寒天气,受墨西哥湾和大西洋的影响,相对充足的水汽为降暴雪提供条件,
(2)北美洲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北美中部为平原,无高大的山脉阻挡,从北冰洋下来的寒流可以到达墨西哥湾。
(36分)宝岛台湾物产富饶,但又多自然灾害。2009年8月7日至8日第9号热带风暴"莫拉克"台风袭击了台湾南部花莲、桃园两县,造成严重死伤。中国大陆政府和同胞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捐资捐物,共度难关。读图后回答问题:
(1)台湾为世界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试简述其主要区位因素。(6分)
(2)台湾西南部的布袋盐场为我国三大盐场之一,试简述其有利的区位因素。(6分)
(3)台湾自古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从地理学角度加以阐述。(6分)
(4)试分析台湾发展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的原因。(6分)
(5)台湾大部分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试分析其原因。(6分)
(6)正常情况下,台风移过台湾海峡只需12-13小时,而此次“莫拉克”却花费了40多个小时,这40多个小时暴风圈一直笼罩全台,造成台湾50年来最大的水灾,试分析此次灾害严重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小题1:自然因素:属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2分);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分);人文因素: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分)
小题2:自然因素:地处低纬海区,海水盐度较高(2分);地处台湾山脉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2分);地处台西平原,泥质沙滩,利于晒盐(2分)人文因素:交通便利,利于向外大量输送海盐(2分)
小题3:自然因素:受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台湾海峡地壳断裂凹陷形成地堑,海水淹没成为海峡,台湾岛断裂隆起成为大陆岛(2分);福建、台湾海峡及台湾岛地层结构、地壳物质成分及其年龄具有相似性,属于同一个板块,是一个整体。(2分)人文因素:文化、生活习俗与大陆相似(2分);主要民族为汉族,岛上居民祖先大多从广东、福建等大陆省份迁移而来。(2分)
小题4:台湾地域狭小,岛上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能源大多依赖进口(2分);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2分);台湾地域狭小,市场狭小,所生产产品销售依赖出口(2分),因此,台湾经济发展为“进口――加工――出口”模式。
小题5:自然因素: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不过多(2分);平原广布,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2分);河流众多,水源充足(2分)人文因素:开发历史悠久(2分);交通便利(2分)
小题6:台风移动速度慢。(2分)“莫拉克”生成后,移动速度并不慢,但接近台湾岛时,速度明显减慢,进入台湾海峡后速度再次迅速减慢,再次出现停滞状态,大暴雨的时间过长。台湾地形影响。(2分)“莫拉克”登陆前,台湾中央山脉以西地区,普遍有偏西强风,迎风坡效应形成的地形雨,使雨量更为猛烈。西南季风给予“莫拉克”充足水汽。(2分)此季节台湾海峡盛行较强的西南季风,将丰沛水汽源源不断的补给到莫拉克云系中去,使得台湾南部持续特大暴雨。
小题1:甘蔗生产基地的区位因素主要从气候、土壤、地形等考虑,当然也要注意到人文因素;
小题2:盐场之一有利的区位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来分析,当然还需考虑人文因素如交通等;
小题3:台湾自古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地理学角度来阐述,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结构、习俗等角度来分析;
小题4:台湾发展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的原因,需要从台湾的实际来分析,包括台湾的自然资源、人口、面积大小、岛屿特征等。
小题5:台湾大部分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交通、历史等。
小题6:此题注意抓住题干信息“正常情况下,台风移过台湾海峡只需12-13小时,而此次“莫拉克”却花费了40多个小时,这40多个小时暴风圈一直笼罩全台,造成台湾50年来最大的水灾”,在结合所学台风的知识来回答。
正确答案
(1)因为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不深,只有十千米,使受震动的范围较大;发生地震地区的地质结构多以河流的沉积层为主,使地面的震感强烈;震中附近地区少有大的地震发生,建筑物抗震能力差,人们的防灾意识较差。所以导致本次地震强度不是很大,但受灾的强度较大。
(2)A加强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等。
C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
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其破坏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强度,人们的防灾意识都有关系。对于防震措施应在记忆的基础上加强理解。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7月10日四川映秀连续发生多次泥石流,映秀通往汶川、成都的道路全部出现不同程度阻断,映秀镇暂时成为了“孤岛”。下图为“5·12”汶川地震等烈度图。
说明映秀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并分析“5·12”地震对泥石流爆发的影响。
正确答案
分布特点:皆位于板块移动造成的地表破裂带附近(2分);烈度均在X级以上(烈度大) (2分)。 )
影响:汶川地震震级高,烈度大,使得山体大范围断裂松动,岩石破碎;并触发崩塌、滑坡,造成大量的碎屑物堆积于沟谷和坡麓,为本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6分)
试题分析:第一小问自然灾害的分布主要寻找泥石泥分布的共性,由图上信息可得。第二小问地震对泥石泥的影响,主要从泥石泥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地震使土质变松角度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