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落的概念
- 共993题
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弃耕的农田上、过量砍伐的森林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在从来没有过植被如裸岩上,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爆发后植被生长的演替.
故选:A.
如图1是科考队调查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______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在b→c段,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______.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______结构.
(3)科考队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曲线各点中,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___;若d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的环境因素有______(最少列举2个).
正确答案
解:(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
(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在b→c段,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由图可知三个植物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3)科考队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曲线各点中,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种群数量达到时对应的点,即图中a;若d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了,可能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水分等.
故答案为:
(1)次生.
(2)增加 随机取样. 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 竞争 垂直
(3)a 温度、水分
解析
解:(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
(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在b→c段,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由图可知三个植物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3)科考队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曲线各点中,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种群数量达到时对应的点,即图中a;若d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了,可能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水分等.
故答案为:
(1)次生.
(2)增加 随机取样. 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 竞争 垂直
(3)a 温度、水分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A正确;
B、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B正确;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化,C错误;
D、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
故选:C.
某废弃耕地经长期演替后成为森林,其中有食物链之一为: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所含的能量不一定大于C的能量,C可能有多种食物来源,A错误;
B、演替到顶极群落过程中,净初级生产量逐渐降低到0,到顶级群落时,净初级生产量不再增加,B错误;
C、该演替为次生演替,处于顶极群落时,其营养结构相对稳定不易改变,C错误;
D、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B的种群密度,由于捕获一次后动物会更难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志个体减少,其结果往往偏大,D正确.
故选:D.
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群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A正确;
B、群落演替与干扰或破坏没有直接关系,但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会出现群落的演替,B错误;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C正确;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