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山西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决定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的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退耕还林能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经历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

D在农业生产上,可依据群落的结构原理,合理搭配种植高矮不同农作物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决定群落结构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A正确;

B、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B正确;

C、退耕还林能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经历次生演替,C错误;

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济南校级期末)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可见起点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次生演替.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地球上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以上三项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B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1、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2、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一地段上的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取代的过程是(  )

A群落的特征

B群落的结构

C群落的功能

D群落的演替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某一地段上的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取代的过程是群落的演替.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种间关系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群落的概念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