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间关系
- 共764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描述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形成食物链是草→蝉→螳螂→黄雀.
故选:A.
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小麦与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营养和空间而发生竞争关系,B正确;
C、大豆与根瘤菌属于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有利,C正确;
D、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细菌的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A.
如图是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此图说明鸽的捕食者鹰的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鸽的增加而减少,A错误;
B、鸽的种群数量增加,鹰的攻击成功率下降,说明两者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B正确;
C、此结果可反映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即反馈信息和输入的信息起相同作用,使得输入的信息进一步加强,C错误;
D、此图反映出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内关系的种内互助,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热带雨林中两个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已知动物种群N1与N2个体质量相差不大,据此判断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才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A错误;
B、曲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才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N2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N1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C错误;
D、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表示捕食关系,N2的峰值低表示捕食者,N1的峰值高表示被捕食者,D正确.
故选:D.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正确;
B、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B正确;
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可获得的资源逐渐增加,C错误;
D、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D正确.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