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间关系
- 共764题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中A、B所示.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分析图1,回答问题.
在______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l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头.
A.30 B.32 C.64 D.96
②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4)某同学为了调查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选取并确定合适的样方面积.
②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算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该设计步骤中的科学性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______.
②更正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A图中S1种群在竞争中获胜,B图中S2种群在竞争中获胜,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竞争.
(2)在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则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种群补充量最大;在D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3)①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30:10,N=96只.
②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3)①用样方法调查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在该种群分布地中随机取样.
②应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故答案为:
(1)竞争
(2)B D
(3)①D ②BC
(4)取样方法不对;应在该种群地中随机取样.
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整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解析
解:(1)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A图中S1种群在竞争中获胜,B图中S2种群在竞争中获胜,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竞争.
(2)在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则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种群补充量最大;在D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3)①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30:10,N=96只.
②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3)①用样方法调查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在该种群分布地中随机取样.
②应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故答案为:
(1)竞争
(2)B D
(3)①D ②BC
(4)取样方法不对;应在该种群地中随机取样.
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整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下列简图依次表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图可知,①为互利共生;
②为竞争关系;
③为捕食关系;
④为寄生关系.
所以依次表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为①④②③.
故选:D.
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以下配对正确的是( )
( 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图(一):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生物寄居于B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表示寄生关系.
2、图(二):a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b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c曲线图中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d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另一种也随着减少,但没有消亡的情况,表示寄生关系.
3、所以对应的关系为:①-b ②-c ③-a ④-d.
故选:A.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第63-66小题: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此生态系统中,鹰以蛇为食,同时,鹰和蛇都以鼠为食,所以,鹰与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又存在竞争关系.
故选:A.
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为研究柳条鱼对水生昆虫捕食的选择性,进行如下探究:
假设:柳条鱼对实验所选用幼虫无偏好,但对水体表层活动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实验步骤:
①选择在水体表层活动的甲幼虫和乙幼虫,以及在水底部生活的丙幼虫和丁幼虫为代表,作为柳条鱼捕食对象;
②在每个水缸1-3中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以及水缸4-6中柳条鱼在水底部对幼虫的捕食量.
③分别记录水缸1-3中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以及水缸4-6中柳条鱼在水底部对幼虫的捕食量.
(1)为记录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设置水缸1-3的目的是______.
A.防止意外B.减少误差C.控制变量 D.设置对照
结果:
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条):
【水缸1】甲幼虫:14,乙幼虫:15,丙幼虫:4,丁幼虫:2
【水缸2】甲幼虫:13,乙幼虫:15,丙幼虫:3,丁幼虫:2
【水缸3】甲幼虫:13,乙幼虫:14,丙幼虫:3,丁幼虫:2
柳条鱼在水底部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条):
【水缸4】甲幼虫:7,乙幼虫:6,丙幼虫:3,丁幼虫:2
【水缸5】甲幼虫:7,乙幼虫:7,丙幼虫:3,丁幼虫:2
【水缸6】甲幼虫:8,乙幼虫:6,丙幼虫:2,丁幼虫:1
(2)针对假设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本实验记录的捕食量,需要计算______,依据处理后的数据画柱状图.
(3)用简要的文字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分析:______.
结论:______.
(4)为获得客观、准确的实验结果,需对本题中的假设进一步探究,则在实验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是______.(选用下列一个或多个关键词编制答案)
关键词:柳条鱼体重;数量性状;两种幼虫;pH梯度;水温梯度;不同比例;胃蛋白酶;柳条鱼过量.
正确答案
B
平均值
实验结果显示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的幼虫较水底部捕食的幼虫数量多
柳条鱼对水表层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投放不同比例的两种幼虫作为柳条鱼的捕食对象
解析
解:(1)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2)对甲、乙、丙、丁四种幼虫的捕食量,应分别按水塘底部和表层计算每种幼虫被捕食数的平均值,柱状图要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
(3)实验结果显示,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的幼虫数量较多,说明柳条鱼对水表层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4)本题的假设“柳条鱼对水生昆虫捕食的选择性”,为获得客观、准确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设计中应考虑投放不同比例的两种幼虫作为柳条鱼的捕食对象.
故答案为:
(1)B
(2)平均值
(3)实验结果显示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的幼虫较水底部捕食的幼虫数量多 柳条鱼对水表层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4)投放不同比例的两种幼虫作为柳条鱼的捕食对象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