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共795题
2008年7月初,青岛奥帆赛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形似草坪,一人躺在上面不会下沉.经多方努力,浒苔被及时处理从而保证了奥帆赛的正常进行.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事件”也曾引起全国关注.关于上述两个自然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它们都可导致大量鱼类死亡,A正确;
B、浒苔是真核生物,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大量繁殖,蓝藻是原核生物不会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
C、浒苔和蓝藻都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能进行光合作用,浒苔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叶绿体,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C正确;
D、这两种现象警示我们应该坚持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道路,D正确.
故选:B.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A正确;
B、地震会导致地面的破坏,如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等,不会引起土地荒漠化,B错误;
C、拦河建坝,会改变影响上下游原来的生态系统,C错误;
D、大量排放CO2,会导致温室效应,D错误.
故选:A.
环境检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的项目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碳尽管能引起温室效应,但由于对人体无毒无害,所以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A错误;
B、总悬浮颗粒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需公布,B正确;
C、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需公布,C正确;
D、氮氧化合物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需公布,D正确.
故选:A.
洞庭湖曾蓝藻暴发,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蓝藻暴发时水中含氧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
(2)为判断洞庭湖上游沿岸某工厂是否为污染源,并初步确定污染物中主要是何种物质含量超标,有关部门进行了实验检测,顺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
Ⅰ、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
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三等份;编号B、C、D分别进行如表处理,之后加入等量的蓝藻,置于阳光下若干天,再次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单位:104个/mm2)
通过A组数据可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某些蓝藻会产生并分泌一些代谢产物(如毒素等),对鱼类等水生动物造成危害,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至牲畜乃至人类.实践证明,只有终止污染物的排放,之后利用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发挥其自净功能,再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才有可能根治这种“绿色污染”.
正确答案
解:(1)A、该图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一个定值,这不符合实际,A错误;
B、该图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先减少,后来又逐渐增多,这是不可能,因为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植物死亡,水中氧气越来越少了,B错误;
C、该图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先减少,后来又逐渐增多,而且呈周期性变化,这也是不可能的,C错误;
D、最初是水体污染较小,水中植物死亡的少,水中氧气还能维持较高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体污染加重,植物死亡的增多,水中氧气含量就大幅度减小,几乎被一些微生物耗尽,D正确.
故选:D.
(2)A组数据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故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D组未作处理,故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实验表格可看出添加P或N能限制蓝藻增长,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C组从⑤开始与水样基本相同,由此可得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3)某些蓝藻会产生并分泌一些代谢产物(如毒素等),对鱼类等水生动物造成危害,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只有终止污染物的排放,之后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发挥其自净功能,再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才有可能根治这种“绿色污染”.
故答案为:
(1)D
(2)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3)恢复力
解析
解:(1)A、该图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一个定值,这不符合实际,A错误;
B、该图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先减少,后来又逐渐增多,这是不可能,因为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植物死亡,水中氧气越来越少了,B错误;
C、该图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先减少,后来又逐渐增多,而且呈周期性变化,这也是不可能的,C错误;
D、最初是水体污染较小,水中植物死亡的少,水中氧气还能维持较高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体污染加重,植物死亡的增多,水中氧气含量就大幅度减小,几乎被一些微生物耗尽,D正确.
故选:D.
(2)A组数据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故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D组未作处理,故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实验表格可看出添加P或N能限制蓝藻增长,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C组从⑤开始与水样基本相同,由此可得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3)某些蓝藻会产生并分泌一些代谢产物(如毒素等),对鱼类等水生动物造成危害,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只有终止污染物的排放,之后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发挥其自净功能,再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才有可能根治这种“绿色污染”.
故答案为:
(1)D
(2)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3)恢复力
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淡水池塘养殖已由传统的粗养发展到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高密度养殖需大量投方饵料,部分不能被充分利用的残剩饵料积聚于水底,使池塘微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到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先开发的池塘在养殖期要施无机肥,为藻类等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_,此时浮游植物数量呈______型曲线变化.
(2)该池塘中不同鱼类在群落______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______有关.
(3)大量投放饵料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人员发现采用浮床工艺在池塘边种植水芹、水葫芦等植物能净化水质,这是因为______,但大面积的水葫芦会使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__(答一点即可).
正确答案
解:(1)先开发的池塘在养殖期要施无机肥,为藻类等生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浮游植物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
(2)池塘中不同鱼类在群落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
(3)大量投放饵料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采用浮床工艺在池塘边种植水芹、水葫芦等植物能净化水质,这是因为 这些植物能够吸收大量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但大面积的水葫芦,水葫芦疯长,使得其他水生植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使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环境污染等.古答案为:
(1)无机盐 S
(2)垂直 食物
(3)这些植物能够吸收大量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建立自然保护区 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
解:(1)先开发的池塘在养殖期要施无机肥,为藻类等生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浮游植物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
(2)池塘中不同鱼类在群落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
(3)大量投放饵料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采用浮床工艺在池塘边种植水芹、水葫芦等植物能净化水质,这是因为 这些植物能够吸收大量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但大面积的水葫芦,水葫芦疯长,使得其他水生植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使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环境污染等.古答案为:
(1)无机盐 S
(2)垂直 食物
(3)这些植物能够吸收大量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建立自然保护区 减少环境污染
20世纪90年代,政府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CO2含量增加.如图示是根据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y)的历史数据.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可知,大气的CO2含量逐年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洪水泛滥成灾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人口急剧增加,呼出CO2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
(2)请依图预测2030年地球大气的CO2含量变化是______.
(3)根据你的预测,若光照比现在强.试从光照、温度、CO2含量的变化预测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______.
(4)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过程有哪些?请你提出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人类应采取的两条应对策略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原因是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并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去,超出了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调节能力.
故选:B.
(2)依图预测2030年地球大气的CO2含量进一步上升.
(3)若光照比现在强,CO2含量进一步上升,则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产量增加.
(4)避免温室效应的应对策略:自然界主要依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人类应该开放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等燃料的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广泛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地球森林覆盖率等.
故答案为:
(1)B
(2)进一步上升
(3)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产量增加
(4)自然界主要依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人类应该开放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等燃料的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广泛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地球森林覆盖率
解析
解:(1)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原因是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并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去,超出了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调节能力.
故选:B.
(2)依图预测2030年地球大气的CO2含量进一步上升.
(3)若光照比现在强,CO2含量进一步上升,则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产量增加.
(4)避免温室效应的应对策略:自然界主要依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人类应该开放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等燃料的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广泛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地球森林覆盖率等.
故答案为:
(1)B
(2)进一步上升
(3)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产量增加
(4)自然界主要依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人类应该开放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等燃料的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广泛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地球森林覆盖率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粮食的极度短缺,为了满足粮食需要,人们不断的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故选:D.
为研究城市环境污染和A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相关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污染程度下A植物叶片光合色素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______,可用______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②据图1可知,随污染程度的加剧,叶绿素的含量______,其中叶绿素b含量变化的程度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叶绿素a.
③进一步分析,随污染加剧,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阶段,进而使叶片中制造有机物的量______(增加/减少).
(2)研究发现,与A植物共生的细菌X对受重金属污染的A植物的生长有______影响.
①实验一:采集污染地区累积重金属的A植物,从其体内分离得到共生菌X.
a.植物组织块消毒后,用无菌水多次冲洗,将最后一次冲洗过植物组织块的无菌水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若______,则证明植物组织块表面已达到无菌状态.
b.在无菌条件下,将经a步骤处理的植物组织块制作浸出液并梯度稀释,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不同形态的菌落,表明______.
c.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细菌,在含______的选择培养基中培养,从而得到耐重金属的共生细菌X.
②实验二:观察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细菌X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a.将细菌X与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共培养,得到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若干株;将等量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作为对照.
b.将上述植物在含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如图2(忽略植物体中细菌X的重量).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③经检测,重金属在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组织和对照植物组织中的浓度相同,且单位体积植物组织中水含量相同.结合图2可以得出,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中重金属的总量较对照植物______(高/低/相等).
④综上所述,同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相比,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______(利于/不利于)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正确答案
解:(1)①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各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都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用有机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②据图1可知,随污染程度的加剧,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都逐渐下降,由于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是增加的,所以叶绿素b含量变化的程度大于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
③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随污染加剧,叶片中色素含量下降,进而使叶片中制造有机物的量减少.
(2)①实验一:采集污染地区累积重金属的A植物,从其体内分离得到共生菌X.
在次实验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应选用选择培养基分离得到共生菌X.
a、植物组织块消毒后,用无菌水多次冲洗,目的是出去杂菌,将最后一次冲洗过植物组织块的无菌水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若培养基上无菌落,则证明植物组织块表面已达到无菌状态.
b、在无菌条件下,将经a步骤处理的植物组织块制作浸出液并梯度稀释,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不同形态的菌落,是由不同的细菌形成的,表明A植物内部有多种菌存在.
c.为了得到耐重金属的共生细菌X,需要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细菌,在含一定浓度重金属的选择培养基中培养.
②实验二:观察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细菌X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b、由图2可以看出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又由于对照组受到的抑制更明显,说明了细菌X可缓解此抑制作用.
③由于重金属在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组织和对照植物组织中的浓度相同,且单位体积植物组织中水含量相同.由图2可以得出,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的体积较对照植物的体积大,所以重金属的总量也较多.
④由于细菌X可缓解重金属对此A植物的抑制作用,所以同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相比,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利于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故答案为;
(1)①类囊体薄膜上 有机溶剂(无水乙醇)
②逐渐下降 大于
③光反应 减少
(2)①a.培养基上无菌落
b.A植物内部有多种菌存在
c.(一定浓度)重金属
②b.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细菌X可缓解此抑制作用
③高
④利于
解析
解:(1)①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各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都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用有机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②据图1可知,随污染程度的加剧,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都逐渐下降,由于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是增加的,所以叶绿素b含量变化的程度大于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
③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随污染加剧,叶片中色素含量下降,进而使叶片中制造有机物的量减少.
(2)①实验一:采集污染地区累积重金属的A植物,从其体内分离得到共生菌X.
在次实验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应选用选择培养基分离得到共生菌X.
a、植物组织块消毒后,用无菌水多次冲洗,目的是出去杂菌,将最后一次冲洗过植物组织块的无菌水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若培养基上无菌落,则证明植物组织块表面已达到无菌状态.
b、在无菌条件下,将经a步骤处理的植物组织块制作浸出液并梯度稀释,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不同形态的菌落,是由不同的细菌形成的,表明A植物内部有多种菌存在.
c.为了得到耐重金属的共生细菌X,需要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细菌,在含一定浓度重金属的选择培养基中培养.
②实验二:观察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细菌X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b、由图2可以看出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又由于对照组受到的抑制更明显,说明了细菌X可缓解此抑制作用.
③由于重金属在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组织和对照植物组织中的浓度相同,且单位体积植物组织中水含量相同.由图2可以得出,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的体积较对照植物的体积大,所以重金属的总量也较多.
④由于细菌X可缓解重金属对此A植物的抑制作用,所以同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相比,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利于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故答案为;
(1)①类囊体薄膜上 有机溶剂(无水乙醇)
②逐渐下降 大于
③光反应 减少
(2)①a.培养基上无菌落
b.A植物内部有多种菌存在
c.(一定浓度)重金属
②b.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细菌X可缓解此抑制作用
③高
④利于
在一个封闭的池塘,水体受大量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其水中含氧量的变化曲线可能是图中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图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一个定值,这不符合实际,A错误;
B、该图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先减少,后来又逐渐增多,这是不可能,因为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植物死亡,水中氧气越来越少了,B错误;
C、该图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先减少,后来又逐渐增多,而且呈周期性变化,这也是不可能的,C错误;
D、最初是水体污染较小,水中植物死亡的少,水中氧气还能维持较高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体污染加重,植物死亡的增多,水中氧气含量就大幅度减小,几乎被一些微生物耗尽,D正确.
故选:D.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的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PM2.5中酸性物质可进入内环境,但是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的PH基本没有下降,B错误;
C、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则细胞周期缩短,C错误;
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