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

(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

(3)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么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 明大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宰相的设置问题上看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据此,唐朝和明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皇帝决断和集体讨论应结合起来。中央政府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

(3)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因为唐太宗要求“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后“方可奏行”,最后的决定仍在皇帝一人手中,二者都坚持专制制度,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绝对对立起来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如答出思想文化的相关内容,言之成理亦可)

下一知识点 : 元朝中书省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宋代二府三司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