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共6962题
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单位膜是指(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单位膜是脂双层,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中,有的横跨整个脂双层.
故选:C.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碳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即题图中的b运输方式,A正确;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作用与糖蛋白密切相关,即图中的①,B正确;
C、由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蛋白质和磷脂的流动速度,使生物膜的流动性增强,C正确;
D、线粒体内膜的化学成分与细胞膜不完全相同,细胞膜上含有少量糖类,线粒体内膜上无糖类,蛋白质的含量较多,D错误.
故选:D.
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该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为______.
(2)在细胞膜外与细胞信息交流有关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膜,用荧光标记细胞膜融合的实验表明.
(4)K+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______(填字母)、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______(填字母)
(5)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请预测: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在细胞膜外与细胞信息交流有关的物质是图中的D糖蛋白.
(3)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用荧光标记细胞膜融合的实验表明细胞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K+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a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d协助扩散.
(5)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由于细胞膜有两层磷脂分子组成,因此预测: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
故答案为:
(1)流动镶嵌模型
(2)D 糖蛋白
(3)选择透过性 细胞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a d
(5)
解析
解:(1)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在细胞膜外与细胞信息交流有关的物质是图中的D糖蛋白.
(3)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用荧光标记细胞膜融合的实验表明细胞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K+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a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d协助扩散.
(5)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由于细胞膜有两层磷脂分子组成,因此预测: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
故答案为:
(1)流动镶嵌模型
(2)D 糖蛋白
(3)选择透过性 细胞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a d
(5)
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构成,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请回答问题:
(1)该图为细胞膜的______模型,其中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是______,此外膜上还有______的分布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
(2)图中1表示______,3表示______.动物细胞吸水时1的厚度会变小,这说明1具有______.
(3)图中______(“A”或“B”)侧是细胞膜的外侧,判断依据是细胞膜的外侧有[______]______.
(4)从功能特性上来说,细胞膜具有______.
正确答案
流动镶嵌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
蛋白质
一定的流动性
A
2
糖蛋白
选择透过性
解析
解:(1)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1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3是蛋白质,在细胞膜上表现出不对称性分布.
(2)图中1表示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2表示糖蛋白,3表示蛋白质.动物细胞吸水时1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会变小,这说明1磷脂双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由于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A表示细胞膜外,B表示细胞膜内侧.
(4)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故答案为:
1)流动镶嵌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2)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 蛋白质 一定的流动性
3)A[2]糖蛋白.
4)选择透性.
如图一所示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①、②、③、④代表物质运输方式.图二表示物质通过膜运输的速率(纵坐标)随环境中O2浓度的变化.请仔细观察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事实.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图一中所示的[______]______.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
(3)蟾蜍心肌细胞吸收Ca2+、K+、C6H12O6方式相同,若用呼吸作用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则Ca2+、K+、C6H12O6等物质吸收均受到显著的影响,其原因是______.若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图一中所示的转运Ca2+的[______]______的活动.
(4)图二与图一中的______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一致.图中曲线出现BC段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5)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于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柽柳从土壤中吸收盐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植株,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C6H12O6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__;
c.______.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正确答案
解:(1)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充分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因为磷脂分子为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
(2)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为据图知其运输过程需要蛋白质,但不需要能量.
(3)Ca2+、K+、C6H12O6等物质吸收均属于主动运输,用呼吸作用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受到抑制,则物质的吸收受到显著的影响.细胞膜不同离子和分子的载体种类不同,故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乙载体蛋白活性,影响心脏对Ca2+的吸收.
(4)图二的运输方式中需要能量,表示主动运输;与图一中④的代表的方式一致.图中曲线出现BC段氧气浓度增加,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
(5)①b.根据实验目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是否需要ATP,故ATP(细胞呼吸条件)为自变量,吸收速率为因变量.故甲组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抑制细胞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K+的吸收速率.
②a.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ATP,为被动运输.b.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组,则说明需要ATP,为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甲]磷脂双分子层
(2)协助扩散
(3)缺少ATP或能量[乙]载体蛋白
(4)④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
(5)①b.完全抑制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C6H12O6的吸收速率
②
解析
解:(1)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充分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因为磷脂分子为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
(2)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为据图知其运输过程需要蛋白质,但不需要能量.
(3)Ca2+、K+、C6H12O6等物质吸收均属于主动运输,用呼吸作用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受到抑制,则物质的吸收受到显著的影响.细胞膜不同离子和分子的载体种类不同,故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乙载体蛋白活性,影响心脏对Ca2+的吸收.
(4)图二的运输方式中需要能量,表示主动运输;与图一中④的代表的方式一致.图中曲线出现BC段氧气浓度增加,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
(5)①b.根据实验目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是否需要ATP,故ATP(细胞呼吸条件)为自变量,吸收速率为因变量.故甲组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抑制细胞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K+的吸收速率.
②a.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ATP,为被动运输.b.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组,则说明需要ATP,为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甲]磷脂双分子层
(2)协助扩散
(3)缺少ATP或能量[乙]载体蛋白
(4)④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
(5)①b.完全抑制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C6H12O6的吸收速率
②
如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这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相对应.
(2)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______的活性.
(3)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__.
②实验结论:
d.若甲乙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
e.若______,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正确答案
甲
磷脂分子
载体蛋白
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树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被动运输
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
解析
解:(1)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充分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因为磷脂分子为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
(2)心肌细胞吸收Ca2+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的活性
(3)①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K+的吸收速率.
②a.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ATP,为被动运输.b.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组,则说明需要ATP,为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甲 磷脂分子
(2)载体蛋白
(3)①b.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②a.树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被动运输
b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可以运动的,A错误;
B、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所以神经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差异的,B正确;
C、核糖体没有膜结构,C错误;
D、能合成蛋白质的动物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较多,D错误.
故选:B.
关于膜蛋白,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膜蛋白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膜蛋白的结构不一定是α-螺旋的球形蛋白,B错误;
C、除去膜外在蛋白,膜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C错误;
D、除去膜内在蛋白则伴有膜结构的破坏,D正确.
故选:D.
图1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图2表示某种分子跨膜运输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图中[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图1中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具有生物膜结构,但它们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不同所致.
(3)图2中物质运输的方式是______,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4)大部分酶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图中[②]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图1中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①]糖蛋白;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因此,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具有生物膜结构,但它们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是由于[③]蛋白质不同所致.
(3)图2中物质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4)大部分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故答案为:
(1)[②]磷脂双分子层
(2)[①]糖蛋白[③]蛋白质
(3)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4)[③]蛋白质
解析
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图中[②]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图1中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①]糖蛋白;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因此,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具有生物膜结构,但它们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是由于[③]蛋白质不同所致.
(3)图2中物质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4)大部分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故答案为:
(1)[②]磷脂双分子层
(2)[①]糖蛋白[③]蛋白质
(3)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4)[③]蛋白质
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匹配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载有水绵和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这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A错误;
B、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统计每一时期细胞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这样可以计算出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能对各时期的长短进行比较,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构建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的生物膜模型,C错误;
D、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因此用高浓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通过观察生根情况不能确定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D错误.
故选:B.
以下图解是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请将图中A、B、C、D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模型.
正确答案
解:A:据图分析,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欧文顿认为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
B: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故答案为:
A: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
B: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流动镶嵌
解析
解:A:据图分析,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欧文顿认为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
B: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故答案为:
A: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
B: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流动镶嵌
下列对于生物模型建立的完整过程的认识,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建构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A正确;
B、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B正确;
C、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完美无缺,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可能还会有所修正和发展,C错误;
D、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研究更加细致入微,有利于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以下各项中不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A错误;
B、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在、嵌入、横跨磷脂双分子层,是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B错误;
C、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也可以运动,是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C错误;
D、细胞膜的结构外侧含有糖蛋白,说明细胞膜内外部对称,不是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电镜下观察该结构,会出现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A错误;
B、O2、CO2通过膜过程是自由扩散,氧气从膜外进入细胞,既b过程,二氧化碳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既c过程,B正确;
C、唾液淀粉酶为生物大分子,其分泌方式是胞吐,C错误;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组成的结构厚度变小,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物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