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共6962题
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暗-亮-暗是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的成分,暗的主要是指蛋白质,亮的是脂质分子.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故选:C.
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下保温0.5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如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和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______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人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蛋白质物质.
(2)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抗原蛋白结合,则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说明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由此可以证实细胞膜中物质能够运动的观点是成立的.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低温条件下膜上蛋白质分子均匀分布的时间延长,说明蛋白质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减慢,细胞膜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
(1)蛋白质
(2)蛋白质等 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
(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的 一定的流动性
(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或细胞膜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解析
解:(1)人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蛋白质物质.
(2)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抗原蛋白结合,则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说明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由此可以证实细胞膜中物质能够运动的观点是成立的.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低温条件下膜上蛋白质分子均匀分布的时间延长,说明蛋白质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减慢,细胞膜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
(1)蛋白质
(2)蛋白质等 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
(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的 一定的流动性
(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或细胞膜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回答有关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问题.
(1)图乙中A所示的这类物质在生物膜上可能具有的功能是______(多选)
A.作为载体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 B.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上的化学反应
C.作为受体,接受相应的化学信息 D.作为抗原,被免疫细胞识别
(2)若甲图要表示豌豆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表皮细胞,则图中不应该存在的结构是______,而应添加的结构有______.
(3)若图甲细胞的分泌物是抗体,则该细胞可直接由______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4)若图乙代表线粒体膜的一部分,则b代表的物质最可能是______.
(5)若图乙代表神经细胞细胞膜的一部分,则静息时D侧的膜电位为______电位.
(6)图丙中标号⑧是不是肽键?______,为什么?______.肽键在______(细胞器)上形成,若要断开,则主要依赖于细胞内合成的______来催化.
正确答案
解:(1)图乙中A为蛋白质分子,可作为载体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可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上的化学反应;可作为受体,接受膜表面的化学信息;可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识别.故选:ABCD.
(2)豌豆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表皮细胞没有中心体,但是有液泡和细胞壁.
(3)只有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若图甲细胞的分泌物是抗体,则图甲表示人体的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4)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图中b、c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细胞,b属于进入细胞,c属于运出细胞,则b和c分别表示O2、CO2.
(5)图中D侧有糖蛋白,表示细胞膜的外侧,所以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时D侧是正电位.
(6)在肽链中,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水形成的,图中⑧只是一个R基团的组成部分.肽键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根据酶的专一性,在肽酶(或肠肽酶)来催化下可以将其断开.
故答案为:
(1)ABCD
(2)中心体 细胞壁、液泡
(3)B淋巴细胞或记忆B
(4)氧气
(5)正
(6)不是 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水形成的(答案合理即给分) 核糖体 肽酶(或肠肽酶)
解析
解:(1)图乙中A为蛋白质分子,可作为载体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可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上的化学反应;可作为受体,接受膜表面的化学信息;可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识别.故选:ABCD.
(2)豌豆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表皮细胞没有中心体,但是有液泡和细胞壁.
(3)只有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若图甲细胞的分泌物是抗体,则图甲表示人体的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4)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图中b、c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细胞,b属于进入细胞,c属于运出细胞,则b和c分别表示O2、CO2.
(5)图中D侧有糖蛋白,表示细胞膜的外侧,所以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时D侧是正电位.
(6)在肽链中,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水形成的,图中⑧只是一个R基团的组成部分.肽键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根据酶的专一性,在肽酶(或肠肽酶)来催化下可以将其断开.
故答案为:
(1)ABCD
(2)中心体 细胞壁、液泡
(3)B淋巴细胞或记忆B
(4)氧气
(5)正
(6)不是 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水形成的(答案合理即给分) 核糖体 肽酶(或肠肽酶)
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如图表示几种物质经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
(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其组成元素是______.
(2)如果图中的细胞膜代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则葡萄糖进入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______(结构),决定此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不同.
(4)植物细胞线粒体产生的CO2进入相邻细胞叶绿体中被利用,需要穿过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5)提取制备动物细胞膜,最好选用______作为材料,先让其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然后经过______处理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将膜的成分分离、提纯后可以用______试剂鉴定其中的蛋白质成分;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请预测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A]磷脂双分子层,其组成元素是C、H、O、N、P.
(2)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②]主动运输.
(3)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决定此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是DNA(遗传物质)不同.
(4)CO2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进入叶绿体基质中参与暗反应,故该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个CO2扩散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中被利用,要穿过2层线粒体膜,2层叶绿体膜,2层组织细胞的膜,共穿过6层膜,即需要穿过6
层磷脂双分子层.
(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提出的膜成分比较单一,只有细胞膜,因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常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提取细胞膜时,要先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让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出红细胞中的物质,然后通过过滤、离心获得细胞膜.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其中的蛋白质成分;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而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则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 .
故答案为:
(1)[A]磷脂双分子层 C H O N P
(2)[②]主动运输
(3)糖蛋白 DNA(遗传物质)
(4)6
(5)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离心 双缩脲 S/2
解析
解:(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A]磷脂双分子层,其组成元素是C、H、O、N、P.
(2)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②]主动运输.
(3)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决定此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是DNA(遗传物质)不同.
(4)CO2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进入叶绿体基质中参与暗反应,故该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个CO2扩散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中被利用,要穿过2层线粒体膜,2层叶绿体膜,2层组织细胞的膜,共穿过6层膜,即需要穿过6
层磷脂双分子层.
(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提出的膜成分比较单一,只有细胞膜,因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常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提取细胞膜时,要先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让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出红细胞中的物质,然后通过过滤、离心获得细胞膜.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其中的蛋白质成分;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而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则细胞表面积的值接近于 .
故答案为:
(1)[A]磷脂双分子层 C H O N P
(2)[②]主动运输
(3)糖蛋白 DNA(遗传物质)
(4)6
(5)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离心 双缩脲 S/2
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能解释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A错误;
B、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能解释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B错误;
C、变形虫的运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C正确;
D、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能解释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D错误.
故选:C.
如图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项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细胞癌变后糖蛋白减少,使得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A正确;
B、细胞的选择透过性与c(载体蛋白)的种类、数量有关,B错误;
C、组成细胞膜成分只有图中的a,b,c,动物细胞膜上还有固醇,C错误;
D、此图可表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且不同的细胞膜上a相同,b、c的种类均不同,D错误.
故选:A.
图1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图2表示磷脂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分布的百分比.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1中糖蛋白丁分布在膜外,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则该图最可能是细胞膜,A正确;
B、通过离子通道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图1中糖蛋白分布在膜外,图2中磷脂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分布的百分比不同,说明细胞膜的成分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C正确;
D、若丁是受体,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则丁的化学成分为糖蛋白,D错误.
故选:D.
生物膜在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以下与生物膜相关的问题:
(1)在胰岛素的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中,生物膜面积基本不变的细胞器是______.
(2)蟾蜍心肌细胞吸收Ca2+、K+、C6H12O6方式不同,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则Ca2+、K+、C6H12O6等物质吸收均受到显著的影响,其原因是______.若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转运Ca2+的______的活动.
(3)青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由此确定Na+流入是______运输,排出是______运输.
(4)科学家用______法能够分离细胞的各种结构.分离动物细胞结构时必须首先破坏细胞膜,破坏细胞膜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胰岛素的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膜面积增大.
(2)蟾蜍心肌细胞吸收Ca2+、K+、C6H12O6方式不同,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则Ca2+、K+、C6H12O6等物质吸收均受到显著的影响,其原因是缺乏ATP.若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的活动.
(3)青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由此确定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4)由于细胞不同结构的密度不同,因此可以用差速离心法离细胞的各种结构,破坏动物细胞膜最简便的方法是将动物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让细胞吸水胀破.
故答案为:
(1)高尔基体
(2)缺乏ATP 载体蛋白
(3)被动 主动
(4)差速离心 将动物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让细胞吸水胀破
解析
解:(1)在胰岛素的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膜面积增大.
(2)蟾蜍心肌细胞吸收Ca2+、K+、C6H12O6方式不同,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则Ca2+、K+、C6H12O6等物质吸收均受到显著的影响,其原因是缺乏ATP.若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的活动.
(3)青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由此确定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4)由于细胞不同结构的密度不同,因此可以用差速离心法离细胞的各种结构,破坏动物细胞膜最简便的方法是将动物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让细胞吸水胀破.
故答案为:
(1)高尔基体
(2)缺乏ATP 载体蛋白
(3)被动 主动
(4)差速离心 将动物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让细胞吸水胀破
下列有关质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K+穿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消耗ATP并需要载体的协助,A错误;
B、构成质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运动,所以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
C、某些质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来自细胞内部或外部的化学信号,C正确;
D、癌细胞质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易分散和转移,而恶性增殖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受机体控制的无限增值现象,D错误.
故选:C.
将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与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细胞融合后,放到37℃的恒温箱中培养40min.其结果和说明的问题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细胞膜流动性受温度影响,温度能影响分子运动速率,A错误;
B、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细胞膜流动性受环境影响,所以要放到37℃的恒温箱中培养,B错误;
C、两种荧光点应均匀分布,不能体现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错误;
D、由于温度适宜,将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与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融合后,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图示为肝细胞膜,Ⅰ侧含有糖蛋白,代表膜外,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A正确;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①糖蛋白有密切的关系,B错误;
C、②和③分别是蛋白质与磷脂分子,多数是运动的,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C正确;
D、图中b过程属于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是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a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构成生物膜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与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说明细胞膜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膜的通透性开始的,C正确;
D、流动镶嵌模型能反映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D错误.
故选:D.
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
B、d表示蛋白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B正确;
C、a表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C错误;
D、d表示蛋白质,既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又影响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C.
如图表示的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细胞的质膜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图中哪些结构的差异?______(填写标号).
(2)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D,造成膜的损伤,D的名称是______.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D的厚度变小,说明D具有______.
(3)该结构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特性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则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图中A是糖类分子,B是蛋白质.细胞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是[D]磷脂双分子层.
(2)图中D表示的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D的厚度变小,这说明D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据图分析,该结构为细胞膜.其基本功能有:保护细胞,与外界隔开;控制物质出入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这些功能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
(1)B
(2)磷脂双分子层 一定的流动性
(3)选择透过性
解析
解:(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则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图中A是糖类分子,B是蛋白质.细胞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是[D]磷脂双分子层.
(2)图中D表示的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D的厚度变小,这说明D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据图分析,该结构为细胞膜.其基本功能有:保护细胞,与外界隔开;控制物质出入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这些功能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
(1)B
(2)磷脂双分子层 一定的流动性
(3)选择透过性
如图是物质A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判断,该物质运输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需要物质B的协助,则B物质表示载体蛋白,因此该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图中Ⅰ侧含有糖蛋白,表示细胞膜外,因此如果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Ⅱ→Ⅰ,B正确;
C、物质B为载体,载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C正确;
D、罗伯特森提出电镜下细胞膜是暗-亮-暗的结构,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