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下列物质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________,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________,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

(2)在一定条件下,32gA和22gB恰好反应生成C和9gD,在相同条件下,8gA和足量B反应生成D和0.125molC,从上述事实可推知C的摩尔质量为              

正确答案

(1)C    E    C  (2)90g/mol

试题分析:(1)C选项的物质的量为2mol,物质的量最大。E选项原子的个数为9NA,原子个数最多。C的质量为73g ,质量最大。(2)因为32 gA和22 gB恰好反应生成C和9 gD,可以得到C的质量为32+22—9="45g" ,现有8gA反应生成C的质量为11.25g。代入M=m/n,则可以得到C的摩尔质量为90g/mo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等质量的两种金属粉末A、B分别与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反应,都生成+2价金属氯化物,其反应情况如图所示:

(1)在Fe、Zn、Cu中,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

(2)将两种金属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三组实验各取500mL同浓度的盐酸加入该种混合粉末,有关数据如下:

 

计算上述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写出计算过程)中。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等质量的A与盐酸反应速率慢但产量多,B反应速率快但产量少,所以A为Fe,B为Zn.

(2)要计算盐酸的浓度,首先找出盐酸完全反应的实验,可以假设甲、乙中金属完全完全反应,按等比求出乙产生的氢气,与实际值比较,可得出乙中盐酸不足,完全反应;也可以根据丙中金属质量大于乙,而产生的氢气相等,说明乙、丙中盐酸不足,完全反应,根据氢气5.6L,求出盐酸的浓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将2.0 mol/L CuSO4溶液和1.0 mol/L 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假设混合前后溶液体积不发生变化),所得混合液中C(CuSO4)=      mol/L,C(SO42)=        mol/L。

(2)往100 mL 2 mol/L 的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 NaOH 溶液 100 mL 时,产生沉淀为7.8 g。试求所加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正确答案

(1)1.0    1.5   (2)3.0 mol/L或7.0mol/L

试题分析:(1)混合前硫酸铜的浓度是2.0mol/L

所以混合物后硫酸铜的浓度是2.0mol/L÷2=1.0mol/L

溶液中c(SO42)=

(2)氯化铝的物质的量是0.2mol

则最多生成氢氧化铝的质量是0.2mol×78g/mol=15.6g

实际生成的氢氧化铝是7.8g÷78g/mol=0.1mol

所以如果氯化铝过量

则根据方程式AlCl3+3NaOH=Al(OH)3↓+3NaCl可知

需要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3mol

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是0.3mol÷0.1L=3.0mol/L

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又溶解一部分氢氧化铝

则根据反应的方程式Al(OH)3+NaOH=NaAlO2+2H2O可知

需要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6mol+(0.2mol-0.1mol)=0.7mol

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是0.7mol÷0.1L=7.0mol/L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难易适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该题的难点是氢氧化铝的制备计算,关键是要明确氢氧化铝的两性,然后利用数学中的讨论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5分)同温同压下,若A容器中充满O2 ,B容器中充满O3

(1)若所含分子总数相等,则A容器和B容器的容积之比是      

(2)若两容器中所含原子总数相等,则A容器和B容器的容积比是      

(3)若两容器的体积比为5∶2,则O2和O3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1:1   (2) 3:2     (3) 5∶2   5∶3   2∶3

试题分析:(1)分子总数相等,则O2和O3的物质的量相等,体积也相等,则A容器和B容器的容积之比是1:1。

(2)两容器中所含原子总数相等,则O2和O3的分子数之比为3:2,物质的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3:2,则A容器和B容器的容积之比是3:2。

(3)两容器的体积比为5∶2,则O2和O3物质的量之比为5:2,质量之比为,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等于2: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量基本公式,非常简单基础。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8 g CH4的物质的量为      ,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为         

(2)100mL 1 mol·L-1Al2(SO4)3溶液中含Al3+离子      mol,含SO42-离子            个。

(3)0.6mol O2与0.4mol O3质量之比为          ,分子个数之比为             ,原子个数之比         ,它们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是         

正确答案

(每空2分,共8分)(1)0.5mol;11.2L (2)0.2;1.806X1023个 (3)1:1;3:2;1:1;3:2

试题分析:(1)甲烷的摩尔质量是16g/mol,则根据n=可知,8 g CH4的物质的量=8g÷16g/mol=0.5mol;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是22.4L/mol,则根据n=可知,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为0.5mol×22.4L/mol=11.2L。

(2)100mL 1 mol·L-1Al2(SO4)3溶液中硫酸铝的物质的量=0.1L×1mol/L=0.1mol,则根据Al2(SO4)3=2Al3+3SO42可知,溶液中含Al3+离子的物质的量=0.1mol×2=0.2mol。溶液中含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0.1mol×3=0.3mol,则个数=0.3mol×6.02X1023/mol=1.806X1023个。

(3)氧气和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48,则根据n=可知,0.6mol O2与0.4mol O3质量之比为0.6mol×32g/mol:0.4mol×48g/mol=1:1;根据N=nNA可知,分子个数之比为0.6mol:0.4mol=3:2;原子个数之比=0.6mol×2:0.4mol×3=1:1;根据n=可知,它们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0.6mol:0.4mol=3: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用KMnO4与足量浓度为12mol/L的浓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2KMnO4+16HCl=2KCl+2MnCl 2+ 5Cl 2 +8H2O

回答下列问题:

(1)2molKMnO4的质量为多少?

(2)2molKMnO4能氧化的HCl物质的量为多少?

(3)产生的Cl 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

正确答案

(1)316g  (2)10mol (3)112L

试题分析:(1)高锰酸钾的摩尔质量是158g/mol,所以2molKMnO4的质量=158g/mol×2mol=316g。

(2)高锰酸钾中Mn元素的化合价从+7价降低到+2价,得到5个电子,则2mol高锰酸钾得到2mol×5=10mol电子。氯化氢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失去1个电子,因此2molKMnO4能氧化的HCl物质的量=10mol÷1=10mol。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得到1mol氯气转移2mol电子,所以根据电子的得失守恒可知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10mol÷2=5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5mol×22.4L/mol=112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三份不同质量的铁粉样品①②③,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取一份样品分别与含有0.8molHNO3的稀硝酸反应,反应后硝酸和铁均无剩余,且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甲取样品①,反应后的溶液中铁只以Fe3+离子的形式存在,则样品①的质量为   g。

(2)乙取样品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既含有Fe3+、又含有Fe2+离子,则样品②的质量(设为ag)范围是               

(3)丙取样品③,将其慢慢加入到稀硝酸中,并不断搅拌,反应过程中溶液里Fe3+、Fe2+、NO3三种离子中的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则该曲线表示的是    

物质的量变化的曲线,请你在此图中再画出另外种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

正确答案

(1) 11.2g   (2) 111.2<a<16.8 

(3) NO3-

试题分析:(1)设Fe的物质的量是x,则生成硝酸铁也是x,

所以被还原的硝酸是0.8mol-3x

根据电子的得失守恒可知,3x=3×(0.8mol-3x)

解得x=0.2mol

所以铁的质量是0.2mol×56g/mol=11.2g

(2)如果铁的氧化产物是亚铁离子,则生成硝酸亚铁是2x

所以被还原的硝酸是0.8mol-2x

根据电子的得失守恒可知,2x=3×(0.8mol-2x)

解得x=0.3mol

所以铁的质量是0.3mol×56g/mol=16.8g

因此如果是反应后的溶液中既含有Fe3+、又含有Fe2+离子

则样品②的质量是11.2<a<16.8

(3)由于最初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就是0.8mol,所以曲线表示的是NO3的物质的量变化的曲线;根据反应的方程式Fe+4HNO3=Fe(NO3)3+NO↑+2H2O、2Fe(NO3)3+Fe=3Fe(NO3)2可知,铁离子的最大值是0.2mol。如果继续加入铁,则开始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最大值是0.3mol。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试题综合性强,贴近高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应原理,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8分)现有MgO和Al2O3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 mL 2 moL·L-1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1 moL·L-1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已知MgO为碱性氧化物)

⑴NaOH溶液加至220 ml 时溶液中含有的金属元素的离子有                  

⑵混合物中,MgO与Al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⑶根据以上所给数据求出 x =             

正确答案

(1)Na、AlO2 (2)6︰1   (3)200

试题分析:(1)氧化镁和氧化铝分别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铝。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根据图像可知,盐酸是过量的,其中20ml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盐酸反应。但沉淀达到最大值时,继续加入氢氧化钠,则沉淀氢氧化铝开始溶解生成偏铝酸钠,所以NaOH溶液加至220 ml 时溶液中含有的金属元素的离子有Na、AlO2

(2)根据坐标可知,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是0.08mol-0.06mol=0.02mol,则根据方程式Al(OH)3+NaOH=NaAlO2+2H2O可知,消耗氢氧化钠是0.02mol,其体积是20ml,所以X=200ml。根据方程式AlCl3+3NaOH=Al(OH)3↓+3NaCl可知,生成氢氧化铝消耗的氢氧化钠体积是60ml,所以和氯化镁反应的氢氧化钠是200ml-60ml-20ml=120ml,物质的量是0.12mol,则氯化镁的物质的量是0.06mol,所以根据原子守恒可知,MgO与Al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6︰0.01=6︰1。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贴近高考,结合图像分析,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效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7分)向120mL浓硫酸中加入64g铜片,加热一段时间后至不再反应为止。

(1)在标准状况下,测得反应中共生成SO216.8L,计算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将反应后的混合物加水稀释到200mL并除去不溶物,加入足量的锌粉,放出9.408L氢气(标准状况下),计算原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正确答案

(1)0.75mol(3分)(2)16mol/L(4分)

试题分析:首先写出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u + 2H2SO4(浓) = CuSO4 + SO2↑ + H2O①

Zn + CuSO4 = ZnSO4 + Cu ②

Zn + H2SO4 = ZnSO4 + H2↑ ③

(1)SO216.8L的物质的量为0.75mol,依据反应方程式①可计算参加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5mol,被还原的硫酸应等于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0.75mol。

(2)依据综合信息可知,硫酸反应后产物有SO2,ZnSO4等产物,依据硫元素守恒计算。

加入锌粉后生成H2体积9.408L,即0.42mol

Zn + H2SO4 = ZnSO4 + H2↑ ③

1             1

x            0.42mol           x=0.42mol

所以总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5mol+0.42mol=1.92mol,所以原浓硫酸的浓度为1.92/0.12=16mol/L

点评:巧用元素守恒计算,解决问题简单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4分)现有50mL密度为1.18g/mL、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求

(1)此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2)将此浓盐酸用蒸馏水稀释至200mL,则稀释后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______ mol/L的氯化镁溶液中的Cl-浓度相同。

正确答案

(1)11.8mol/L;(2)1.475

试题分析:(1)

(2)稀释后c(Cl-)=。一个MgCl2中有2个Cl-,所以与该盐酸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MgCl2的浓度为1.475 mol/L。

点评:本题基础简单,主要根据两种浓度的转换公式和稀释公式来计算。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