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密度的调查
- 共696题
在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将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志环并放掉.数日后,又捕获麻雀40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10只.请计算,该地约有麻雀(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干分析,麻雀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0:10,解得N=200只.
故选:A.
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5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4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8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4=48:18,N=144只.
故选:D.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鲤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鲤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算池塘中共有鲤鱼多少条?(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6=91:25,N≈386条.
故选:B.
下列关于种群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如人类在地球表面呈集群分布,A正确;
B、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如沙漠植物争夺水分所进行的竞争,B正确;
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当标记过分醒目,导致该动物易被捕食,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则种群密度偏大,C错误;
D、树蛙是凹形曲线,在生命早期的死亡率极高,一旦活到某一年龄后,死亡率就变得低,D正确.
故选:C.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如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
(2)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4)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
(2)植物A和B属于同一物种,性状不同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由图可知树木A和D、EG形态结构不相同,会造成无法授粉,应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3)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C,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
(4)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到20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20到30年间增长率为0.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S0
(2)基因突变 物种
(3)C
(4)20 0
解析
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
(2)植物A和B属于同一物种,性状不同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由图可知树木A和D、EG形态结构不相同,会造成无法授粉,应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3)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C,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
(4)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到20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20到30年间增长率为0.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S0
(2)基因突变 物种
(3)C
(4)20 0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