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密度的调查
- 共696题
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取100m2,A错误;
B、蜈蚣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取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自行渗入,吸取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C错误;
D、调查鼠类的种群数量采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A错误;
B、样方法中,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C、样方法取样时,不能存在个人的主观因素在内,更不能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样方,要做到取样具有随机性,C错误;
D、乔木较大,一般样方面积为100m2,双子叶植物较小,一般1m2即可,D错误.
故选:B.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
(3)酵母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酵母菌,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之前相同的条件下再次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酵母菌,则酵母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少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如表数据: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0=160:10,得X=3200.
(3)计数酵母菌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因为酵母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4h内分裂n次,得方程:50×2n=80×10,得n=4.酵母菌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4h÷4=1h.
(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
故答案为:
(1)8株
(2)3200尾
(3)1
(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解析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0=160:10,得X=3200.
(3)计数酵母菌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因为酵母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4h内分裂n次,得方程:50×2n=80×10,得n=4.酵母菌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4h÷4=1h.
(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
故答案为:
(1)8株
(2)3200尾
(3)1
(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要估算某一块草地蒲公英的数量,应采用的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蒲公英属于草本植物,所以调查某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
故选:B.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鲫鱼,其中有标记的25条,未标记的 65条.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0=(65+25):25,N=360条.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