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共2591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共2591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本。及其长也,不进之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                                ——朱熹《大学或问》

材料四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在修养论上的主张。(4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顾炎武在治学上的主张。(4分)

正确答案

(1)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培养众多人才。(4分)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3)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4分)

(4)经世致用,注重实学。(4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注意材料信息“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体现了大一统思想;“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3)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他认为如果儿童在幼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4)明心见性,发现并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修己治人,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好地治理百姓。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是指宋明理学中一种不切实际的学风,过分强调对心性的培养,忽略了实际做事能力。因此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点评: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变化:平民教育兴起。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

(2)察举制。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

(3)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推魂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家训二十四条》节录

材料二 源远流长的祖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评价传统家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文化的历史地位,剔除其封建纲常礼教及唯心主义的糟粕,保持其民族性的精华,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家庭美德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8分)

正确答案

(1)主要内容:和睦家庭,团结宗族,和谐乡里,提高个人修养。(4分,言之有理即可)

(2)积极作用:维系家庭亲情纽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推动思想文化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

消极作用:儒家伦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吃人的礼教”。(4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概况归纳能力。从材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交友,所以辅德也”“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中的信息来作答就可以。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维系家庭亲情纽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推动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其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吃人的礼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于典籍最早的杂技表演记载是公元前479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难解。”《庄子·徐无鬼》当中记载了宜僚以弄丸铃的手技,令宋军忘记进攻,而楚军打了胜仗。……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以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令诸侯征伐偪阳国取得胜利。……至于孟尝君的那些善于鸡鸣和能钻狗洞的食客,更为他从秦国成功逃脱立了大功(注:《战国策》中有记载)。故后世不少杂技艺人,曾把孟尝君供为行业祖师。

材料二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为了夸扬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并在宴会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包括角柢戏、七盘和鱼龙曼衍,以及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在这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表演,如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材料三 随着宋代戏曲的逐步兴盛,杂技艺人由昔日受宫廷重视的风光,沦落民间以卖艺为生。……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杂技活动采取严厉控制的措施——民间不许藏兵器,耍叉、砍刀之类耍弄性杂技亦遭禁止,杂技艺人被迫流浪江湖卖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视杂技为“下九流”的玩艺儿,基本上没有宫中杂技演出的记载,清末杂技已成为江湖把戏,不能登大雅之堂……近代中国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微,备受歧视,在战火不断、政局动荡的情形下,不少艺人因生活无着而去当苦力、小贩等。

 ——以上三则材料皆出自中国文化研究院网站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返国际赛场,并以难度大、技巧高而成为各国际赛场金牌的有力争夺者,是中国艺术界在国际赛场上获得金奖最多的艺术门类。但《中国文化网》评论道:“中国杂技现在是……‘当之无愧的杂技资源大国,并不是杂技产业强国。’……虽然中国杂技资源丰富,但中国杂技在舞台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营销机构,没有形成联合舰队共同应对市场,优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更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以中国杂技节目为主要资源,加上少量俄罗斯、朝鲜等节目加以包装后,在世界巡演,一个团一年的纯收入是1亿多美金,而中国,所有出国杂技团商演收入加在一起一年不足1亿人民币。营销不利已成为中国杂技产业化的梗阻,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杂技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杂技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古代杂技的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至民国我国杂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当代杂技复兴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中国杂技发展历史的探究,谈谈你对复兴传统文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与生产发展,为杂技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们重视杂技的运用;文化上,开放兼容,统治者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为杂技兴起提供了社会环境。

(2)特点:外国杂技艺术传人(或出现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影响:丰富了中国杂技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杂技艺术的繁荣。功能:军事功能,为战争服务;政治功能(或外交功能),可以达到外交目的;娱乐功能(或文化功能),娱乐受众,丰富生活,促进文化发展等。

(3)趋势:走向衰落。原因:①戏曲的兴盛,娱乐形式多样化;②少数民族统治者视杂技为威胁,予以压制;③明清统治者歧视杂技,杂技艺人地位低下;④近代以来政局动荡,艺人生活困苦。

(4)复兴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平等,消除歧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既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又加强了中外交流;杂技能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进行创新。存在的问题:产业化不够(或市场意识不强和营销策略不足)。

(5)认识: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利用现代化推进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树立发展传统文化的机遇意识;政策是文化发展的保障,国家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交流能丰富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强化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意识;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在全球化时代要坚持民族传统,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爱国意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神道观念

[ ]

A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神道观念

[ ]

A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治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这一时期文化巨人迭出,其中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是

[ ]

A不满社会现实,要求重建社会道德

B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

C关注人与社会,洋溢着理性精神

D为当时执政阶层推崇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

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

[ ]

A儒家、法家

B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老子与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 ]

A都强调贵贱有序

B都主张恢复周礼

C都否认天命论

D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