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共2591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共2591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以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传说,禹在早年克己为公,全力治理黄河,晚年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尧舜以来的禅让制至此遭到破坏。

——摘自高中历史教材第二分册

问题:

(1)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化?你如何认识这一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如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上述文献和考古资料说明为什么夏朝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从原始氏族社会公有制时代向阶级社会的私有制时代的演变。这一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私有制取代原始公有制是历史的进步。

(2)孔子倾向于“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因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所以孔子向往原始社会公有制时代。

(3)从文献材料看,夏朝已从“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从“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并拥有军队、监狱、刑法,已经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从二里头文化考古材料看,宫殿遗迹说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大量礼器、祭器的出土,证明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影响:利于凝聚宗族,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

(4)态度: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展览一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展览二 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缔结了许多标语、口号和理论成果。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政治、心理的变迁。

展览三 中外名画鉴赏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清朝画家郑板桥的《墨竹》

展览四 中外文学荟萃

展览五 中西艺术巡礼

(1)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位于西方和中国的文化源头。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3)如果你是解说员,请简介《墨竹》和《自由引导人民》的艺术风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5)填写下表:

正确答案

(1)孔子:提出“仁”,要求人要爱人。背景: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苏格拉底:人应该具备美德。背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师夷长技: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实践了“师夷长技”思想,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启蒙(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自由引导人民》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美和统一。《墨竹》注重写意,追求神韵意趣。

(4)时代特征: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主要思想: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5)贝多芬: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音乐,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人物。启示:京剧博采众长,独具特色。要珍惜和弘扬优秀文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罗宏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育思想的创新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搜集到了下面的图片,并做了注解。   《孔子讲学图》   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围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 

(1)据材料一中的图片注解,概括指出孔子教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治国理念的发展在董仲舒看采,……天具有仁义礼智信,……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2)据材料二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朱熹、李贽是如何对待这一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义利观念的进步     “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

——朱熹   

徽商大多习儒出身,他们读书明理,能“审时度势,察低昂,精筹算……利必倍。”……徽商鲍雯,“惟以至诚待人,人亦不君欺,久之,渐至盈余”……明、清两代,徽州之所以建有那么多书院、祠堂、牌坊和其它公益事业,这正是徽商在“明道正谊”的思想影响下,亳不吝惜捐助的结果。

——汪银辉《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流传与影响》

(3)据材料三,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分析后者对古代徽商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礼”;有教无类。

(2)三纲五常;朱熹将之抽象为“理”,从哲学高度论证其合理性;李贽对之进行批判,主张个性自由,男女平等。

(3)不同:孔子主张“重义轻利”;朱熹则强调“以义取利”(或“义”在“取利”中的重要性);影响:明理(明白事理);提高经营能力;讲求诚信,规范经商行为;重视公益事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表以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主线,并附政治、经济领域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中外分列,整体呈现了历史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外之间横向互动、纵向发展的脉络。

(1)填写下表。

1500年、1700年中西方大事年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发现,l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这一疑问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

观点一: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观点二: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观点三: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你同意上述哪种观点?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本草纲目》②《农政全书》③《天工开物》④太阳中心说⑤天文望远镜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⑦文字狱⑧孟德斯鸠⑨伏尔泰⑩卢梭。

(2)同意观点一。理由:社会与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工业化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政府固守农耕经济藩篱,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意观点二。理由: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不但专考“四书五经”,而且采用“八股取士”;科学技术完全被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选官考试内容之外。同意观点三。理由: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天人合一、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34年,他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他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1)材料中的他是谁?他为什么会认为英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又为什么会盛赞中国的“孔子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下图为新发现的梁启超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起草的手稿局部

1905年以端方为代表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活动曾轰动一时

材料三 梁启超为清廷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捉刀代笔,草拟奏折,大概是清末立宪史上最有趣的故事了。梁启超以通缉犯身份,流亡海外,却直接介入最高层的政治决策,不能不令人咄咄称奇。

——摘自《南方周末》第1292期

(2)材料中的五大臣与“枪手”梁启超要求的立宪是否一致,为什么会出现令人咄咄称奇的怪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伏尔泰。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作为启蒙运动领袖的伏尔泰非常痛恨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盛赞: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②儒家思想中的人性主张与启蒙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③孔子强调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④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和社会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与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理性主义切合;⑤孔子对宗教和超自然力的态度与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一致;⑥儒家思想提倡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为西方反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不一致。

原因:①《辛丑条约》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③维新失败康梁流亡海外,此时企图借尸还魂实现宪政理想;④两者都想以立宪作为对抗民主革命的手段,只是一个要立宪之名,一个要立宪之实。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儒家学说也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This common liberty is a consequence of man's nature.Man's first law is to watch over his own preservation;his first care he owes to himself.  

 ——Rousseau, Social Contract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要推崇中国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哪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观点?他倡导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代欧美国家曾发表过哪些文献体现了材料二的观点,试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掀起的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它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德意志帝国正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莱布尼茨赞誉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国的统一。法国的封建等级森严,教会势力强大,伏尔泰借此抨击封建教会和专制王权。 

(2)卢梭。他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3)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

(4)启蒙运动传播了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也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了舆论动员;启蒙运动也为资本主义国 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温家宝总理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邓绍基《文化论争与学人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论争的再认识》

材料三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融学术、纪念、文化、旅游、经科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节庆活动,自1984年起,每年于孔子诞辰(9月28日)前后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8届。如今,以弘扬孔予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网站已达100多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曲阜“三孔”已经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10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巴黎举办孔子文化周活动。山东省济宁市委秘书长李春兴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是根,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孔子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结合到一起,与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到一起,才能给人们以启迪。”     

——新浪网文章摘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目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的现代社会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目的:加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看待:“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既有合理成分,也有封建成分,我们应当抛弃封建成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匡扶正义,遵守秩序,文明礼貌,是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

(2)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3)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创造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现代社会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国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认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  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近十年来〈共产党宣言〉研究述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一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大同”思想的核心。并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的新发展。为此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重大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特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时代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主政治发展;工人运动空前高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

(2)“大同”思想的核心:天下为公。新思考: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基本一致。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主义。

(3)新发展:着眼于全世界;为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成分;提倡、友谊、互助、博爱;主张发展人类经济组织的同时也要改造人类的精神。实践活动: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 “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成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或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孔子传》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请结合史实说明孔子是中国远古“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你如何理解“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图       

(2)结合材料二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的实践。这些实践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 《邓小平文选》

(4)依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正确答案

(1 )说明:孔子将中国远古文化整理,编撰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使中国远古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理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2 )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推动了辛亥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实践: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作用: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正确的,有力地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完善。                          

(4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外部优秀文化的汲取与融合中实现;不断创新中前行的。(其它言之有理的观点也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结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述材料,说明当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融合: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佛教与儒家融合。结果: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

(2)原因: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冲击。理由: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有助于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和生活方式。

(3)对待:批判继承。处理:相互学习借鉴,平等对待,共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1)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影响:①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文化。②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③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2)原因:①因为山地较多,土壤贫瘠;海岸曲折、港湾众多;人口增长,对生存造成压力。②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布局。影响:①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了东方先进文化成果,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明。②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3)①世界文明是多样的,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明。②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别。③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文明间的包容,促进其共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四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2)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

(3)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4)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果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牟氏庄园则是清朝晚期直至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其主建筑“日新堂”俗称“老柜”为历代长孙继承,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材料2: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新寡的少奶奶姜振帼与几位叔叔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出人意料地掌理了家族门户。家族内部的尔虞我诈,官府、军阀的欺压,土匪盗贼的洗劫,日本鬼子的强行占领……美丽、聪明、干练的少奶奶,镇定自若地带领家族度过重重危机。她接受了庄园私塾王先生的仁爱、平等、自由的先进理念,并用于管理家族中,却不敢接受作为下人的教书先生的爱情。她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压抑,苦苦抗争了20年,却最终没有挽救家族的分崩离析。目睹了繁花凋谢、满目疮痍的家族败落景象,心有不甘却无力回天的少奶奶,在一个细雨连绵的黄昏香魂飘逝……

请回答:

(1)材料1及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状况?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是牟氏家族兴盛的法宝和祖训,你能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找到该对联的理论依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2中“仁爱、平等、自由先进理念”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她为什么又不敢接受一个下人的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牟氏家族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磨房、油坊具备说明这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四合院体现了其封闭性;“耕读世业”体现了农业文明的中心地位。政治:严格的宗法等级制。“日新堂”由历代长孙继承;老爷住阁楼,其他人住平房。

(2)孟子:认为“土地”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倡导“养浩然之气”,注重人格培养。荀子: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墨子:主张“节用”、“节葬”等。

(3)民国初年,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复古逆流,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已得到极大发展,一批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激进分子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传入中国。由于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封建庄园之中,且长期受到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熏陶,新文化运动的春风还没有真正吹到各个角落,所以不敢接受。

(4)原因: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庄园内部的争斗;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等。启示:封闭的自然经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民族独立、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上图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思想:富民思想。问题:官吏经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

(2)目标:学习西方,实现社会转型。困难:经费不足。措施:增收捐税。看法:清政府压榨人民。影响:加速清朝灭亡(或加速新政失败)。

(3)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难题:人民过于依赖福利制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4)“略”

下一知识点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