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羧酸酯
- 共1755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______,反应类型:______.
(2)+NaOH
反应类型:______
(3)若乙醇分子中的氧是18O,二者在浓H2SO4作用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有______.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正确答案
解:(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同时该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取代反应;
(2)溴乙烷与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乙烯,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
故答案为:消去反应;
(3)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乙醇脱氢、乙酸脱羟基,因此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18O,水中无18O,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为酯化反应的逆反应,断键和成键是酯化反应的逆过程,因此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只有乙醇和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B.
解析
解:(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同时该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取代反应;
(2)溴乙烷与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乙烯,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
故答案为:消去反应;
(3)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乙醇脱氢、乙酸脱羟基,因此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18O,水中无18O,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为酯化反应的逆反应,断键和成键是酯化反应的逆过程,因此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只有乙醇和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B.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浓硫酸密度大于乙醇和乙酸,且混合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量,所以制备乙酸乙酯时,应该将浓硫酸加入乙醇和乙酸中,顺序不能颠倒,故A错误;
B、若先加入氯化钡,银离子能够与氯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所以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应该先使用稀盐酸酸化,再加入氯化钡,故B错误;
C、滴定管在装入标准液之前必须使用标准液润洗,否则会将标准液稀释,影响测定结果,故C错误;
D、氯化氢具有挥发性,制取的氯气中会混有氯化氢杂质,由于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所以使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含有的氯化氢,然后使用浓硫酸干燥氯气,故D正确;
故选D.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各乙酸乙酯(如图一):
(1)制各乙酸乙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2)实验过程中,用酒精灯缓慢加热,“缓慢加热”目的是______;
(3)烧瓶B中加几块碎石片,其作用是______.长导管L的作用是______;
(4)图一方案有明显缺陷,请提出改进建议:______.经改进后,实验现象是______.简述分离乙酸乙酯的操作方法:______,需要用到如图二的仪器有______(填代号).
正确答案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减少乙酸和乙醇挥发,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防止暴沸
冷凝兼导气
C中水换成饱和碳酸钠溶液
C烧杯里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具有果香味、且呈油状
将C烧杯里液体混合物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分液漏斗里,静置、分层,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下层碳酸钠等无机层液体放入烧杯里,上层乙酸乙酯液体从上口倒出
afg
解析
解:(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乙酸和乙醇的沸点较低,加热时容易挥发,为了减少乙酸和乙醇挥发、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则应该用酒精灯缓慢加热,
故答案为:减少乙酸和乙醇挥发,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3)给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液体加热过程中容易发生暴沸现象,故小于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长导管除了导气作用外,还起到了冷凝反应乙酸乙酯的效果,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冷凝兼导气;
(4)吸收乙酸乙酯应该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所以应该吧C中水换成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观察到C烧杯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具有果香味、且呈油状;分离出乙酸乙酯的方法为分液,操作方法为:将C烧杯里液体混合物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分液漏斗里,静置、分层,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下层碳酸钠等无机层液体放入烧杯里,上层乙酸乙酯液体从上口倒出;分液操作用到的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和玻璃棒,即:afg,
故答案为:C中水换成饱和碳酸钠溶液;C烧杯里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具有果香味、且呈油状;将C烧杯里液体混合物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分液漏斗里,静置、分层,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下层碳酸钠等无机层液体放入烧杯里,上层乙酸乙酯液体从上口倒出;afg.
实验室制取乙酸丁酯的实验装置有如图甲、乙两种装置可供选用.
制备乙酸丁酯所涉及的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见下表:
(1)制取乙酸丁酯的装置应选用______(填“甲”或“乙”).不选另一种装置的理由是______.
(2)该实验生成物中除了主产物乙酸丁酯外,还可能生成的有机副产物有(写出结构简式)______.
(3)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提高1-丁醇的利用率,写出两种可行的方法:
①______ ②______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时,需要经过多步操作,下列图示的操作中,肯定需要的化学操作是______(选填答案编号).
(5)有机物的分离操作中,经常需要使用分液漏斗等仪器.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______,某同学在进行分液操作时,若发现液体流不下来,其可能原因除分液漏斗活塞堵塞外,还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物乙酸、1-丁醇的沸点低于产物乙酸丁酯的沸点,若采用甲装置,会造成反应物的大量挥发,大大降低了反应物的转化率,所以应该选用装置乙,
故答案为:乙;由于反应物乙酸、1-丁醇的沸点低于产物乙酸丁酯的沸点,若采用甲装置,会造成反应物的大量挥发;
(2)1-丁醇在浓硫酸作用下能够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2,也能够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
故答案为: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CH3CH2CH=CH2;
(3)要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可以增大乙酸的浓度,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着正向移动;也可以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着正向移动,
故答案为:增加乙酸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或移走生成物);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分离的是混合液体,不需要使用过滤、蒸发等操作,需要使用分液方法分离,所以一定使用的操作为AB,
故答案为:AB;
(5)分液漏斗的下方有旋塞,使用前必须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或者是否堵塞;分液操作时,如果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会流出,
故答案为:检查是否漏水或堵塞,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或漏斗内部未与大气相通,或玻璃塞上的凹槽未与漏斗口上的小孔对准).
解析
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物乙酸、1-丁醇的沸点低于产物乙酸丁酯的沸点,若采用甲装置,会造成反应物的大量挥发,大大降低了反应物的转化率,所以应该选用装置乙,
故答案为:乙;由于反应物乙酸、1-丁醇的沸点低于产物乙酸丁酯的沸点,若采用甲装置,会造成反应物的大量挥发;
(2)1-丁醇在浓硫酸作用下能够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2,也能够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
故答案为: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CH3CH2CH=CH2;
(3)要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可以增大乙酸的浓度,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着正向移动;也可以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着正向移动,
故答案为:增加乙酸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或移走生成物);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分离的是混合液体,不需要使用过滤、蒸发等操作,需要使用分液方法分离,所以一定使用的操作为AB,
故答案为:AB;
(5)分液漏斗的下方有旋塞,使用前必须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或者是否堵塞;分液操作时,如果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会流出,
故答案为:检查是否漏水或堵塞,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或漏斗内部未与大气相通,或玻璃塞上的凹槽未与漏斗口上的小孔对准).
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常采用如下反应: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备少量的乙酸乙酯,下列因素:①乙醇挥发;②浓硫酸催化效果较差;③反应温度过高生成乙醚,能导致产率偏低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乙醇易挥发,按图示进行实验,可能因为乙醇来不及反应就被蒸出到图中右装置中,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该反应是可逆反应,随着反应物浓度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乙醇的转化率降低,所以产率低,故①正确;
②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同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吸收该反应产生的水,促进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催化剂影响速率,不影响产率,所以与浓硫酸催化效果较差无关,故②错误;
③反应温度过高,发生了副反应,乙醇和浓硫酸在140℃,乙醇会发生分子间脱水,并生成乙醚,其反应方程式为2C2H5OH C2H5-O-C2H5+H2O,导致产率偏低,故③正确;
故选C.
l-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乙酸丁酯,反应温度为ll5~l25℃,反应装置如图.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实验室制取乙酸丁酯,反应需要反应温度为115~125℃,而水浴加热适合温度低于100℃的反应,故A正确;
B.实验室制取乙酸丁酯,原料乙酸和丁醇易挥发,当有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时,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设计冷凝回流装置,使该物质通过冷凝后由气态恢复为液态,从而回流并收集.实验室可通过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或冷凝回流管等实现,所以B说法正确,故B正确;
C.提纯乙酸丁酯需使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未反应的乙酸,溶解丁醇,降低乙酸丁酯的溶解度,如果用氢氧化钠,会使乙酸丁酯水解,故C错误;
D.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加乙酸的量,可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从而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故D正确;
故选C.
在实验室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装置中长导管的作用除了导气作用外,还能具有冷凝、回流的作用,故A正确;
B.浓硫酸在乙酸乙酯的制取中起到催化剂、吸水剂的作用,主要作用为催化剂的作用,故B正确;
C.吸收乙酸乙酯使用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Na2CO3的作用是除去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溶液中溶解度,故C正确;
D.由于乙醇和乙酸易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若导管末端若插入液面以下,容易发生倒吸现象,所以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以下,故D错误;
故选D.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挥发出的乙酸、乙醇易溶于水,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倒吸现象,故A正确;
B、反应为可逆反应,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故B正确;
C、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目的是除去乙醇和乙酸、便于闻乙酸乙酯的香味,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故C正确;
D、配制混合液时先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振荡边加入浓硫酸,冷却后再加入冰醋酸,故D错误;
故选D.
如图所示的仪器装置,在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的粗产品.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适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有乙醇、醋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写出蒸馏烧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浓H2SO4的作用是______
(3)冷凝水流经冷凝管时应从______进入,从______流出(填“a”或“b”)
(4)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
(5)加热的一个目的是______
(6)为了除去粗产品其中的醋酸,可向产品中加入______溶液,然后进行______(填操作)
正确答案
解:(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同时该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2)在酯化反应中,浓硫酸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浓硫酸吸水后,使化学平衡向着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所以浓硫酸还起到了吸水剂的作用,
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3)冷凝管的通水采用从下向上的方法,可以使水与被冷凝的物质充分接触,增强了冷凝效果,所以应该从a进水、从b出水,
故答案为:b;a;
(4)乙酸和乙醇的沸点较低,加热过程中容易发生暴沸现象,需要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
(5)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中,通过加热蒸出乙酸乙酯,可以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故答案为:蒸出乙酸乙酯,以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6)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其能够吸收醋酸、溶解乙醇,所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所以混合液分层,可以通过分液操作从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解析
解:(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同时该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2)在酯化反应中,浓硫酸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浓硫酸吸水后,使化学平衡向着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所以浓硫酸还起到了吸水剂的作用,
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3)冷凝管的通水采用从下向上的方法,可以使水与被冷凝的物质充分接触,增强了冷凝效果,所以应该从a进水、从b出水,
故答案为:b;a;
(4)乙酸和乙醇的沸点较低,加热过程中容易发生暴沸现象,需要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
(5)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中,通过加热蒸出乙酸乙酯,可以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故答案为:蒸出乙酸乙酯,以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6)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其能够吸收醋酸、溶解乙醇,所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所以混合液分层,可以通过分液操作从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2015秋•东台市校级月考)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以下问题:
(1)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的方法是:将______,然后轻轻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2)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是:______.
(3)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4)若实验中反应温度不当,使反应温度维持在140℃左右,此时副反应的主要有机产物是______.
(5)与书中采用的实验装置的不同之处是:本实验采用了球形干燥管代替了长导管,并将干燥管的末端插入了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在此处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有:①______,②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为防止液体飞溅,原理和浓H2SO4加入水中相同,方法为:将浓H2SO4慢慢倒人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中,然后轻轻地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故答案为:浓H2SO4慢慢倒人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中;
(2)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生成乙酸乙酯,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同时浓硫酸吸水有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3)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主要是利用了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乙醇与水混溶,乙酸能被碳酸钠吸收,易于除去杂质,
故答案为: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
(4)乙醇在140℃,在浓硫酸催化下脱水生成乙醚:CH3CH2OCH2CH3,
故答案为:乙醚(CH3CH2OCH2CH3);
(5)球形干燥管容积较大,使乙酸乙酯充分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起到冷凝的作用,也可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
故答案为:冷凝;防止倒吸.
解析
解:(1)为防止液体飞溅,原理和浓H2SO4加入水中相同,方法为:将浓H2SO4慢慢倒人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中,然后轻轻地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故答案为:浓H2SO4慢慢倒人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中;
(2)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生成乙酸乙酯,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同时浓硫酸吸水有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3)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主要是利用了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乙醇与水混溶,乙酸能被碳酸钠吸收,易于除去杂质,
故答案为: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
(4)乙醇在140℃,在浓硫酸催化下脱水生成乙醚:CH3CH2OCH2CH3,
故答案为:乙醚(CH3CH2OCH2CH3);
(5)球形干燥管容积较大,使乙酸乙酯充分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起到冷凝的作用,也可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
故答案为:冷凝;防止倒吸.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