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在试管甲中先加入2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克无水乙酸钠,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乙中加入5mL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试管甲小加热3~5min后,改用大火加热,当观察到左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试回答:

(1)该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其不宜伸入试管乙的溶液中,原因是______

(2)试管乙中饱和Na2CO3的作用是①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和乙酸,②______

(3)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试管甲中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是①催化剂,吸水剂②______

(5)液体混合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本实验反应开始时用小火加热的原因是______;(填字母)

a.加快反应速率

b.防止了反应物未来得及反应而挥发损失

(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乙醇的沸点为78.5℃;乙酸的沸点为117.9℃)

正确答案

解:(1)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乙醇的沸点为78.5℃;乙酸的沸点为117.9℃,加热反应过程中乙醇、乙酸乙挥发出,长导管起到冷凝作用,不宜伸入试管乙的溶液中是为了防止加热不充分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导气、冷凝;防止加热不充分而倒吸;

(2)碳酸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乙醇,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便于分层,

故答案为: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3)试管乙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生成的乙酸乙酯在水溶液上层,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液体分层,在饱和碳酸钠上层产生有特殊香味的无色液体,

故答案为:液体分层;

(4)利用浓硫酸的酸性和醋酸钠反应制乙酸,浓硫酸有吸水性,促进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浓硫酸能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浓硫酸作的作用除了吸水剂、催化剂外,含有使醋酸钠转化成醋酸的作用,

故答案为:使醋酸钠转化成醋酸;

(5)液体混合加热时液体容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开始时用小火加热的原因是加快反应速率,防止了反应物未来得及反应而挥发损失,所以ab都正确,

故答案为:;ab.

解析

解:(1)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乙醇的沸点为78.5℃;乙酸的沸点为117.9℃,加热反应过程中乙醇、乙酸乙挥发出,长导管起到冷凝作用,不宜伸入试管乙的溶液中是为了防止加热不充分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导气、冷凝;防止加热不充分而倒吸;

(2)碳酸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乙醇,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便于分层,

故答案为: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3)试管乙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生成的乙酸乙酯在水溶液上层,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液体分层,在饱和碳酸钠上层产生有特殊香味的无色液体,

故答案为:液体分层;

(4)利用浓硫酸的酸性和醋酸钠反应制乙酸,浓硫酸有吸水性,促进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浓硫酸能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浓硫酸作的作用除了吸水剂、催化剂外,含有使醋酸钠转化成醋酸的作用,

故答案为:使醋酸钠转化成醋酸;

(5)液体混合加热时液体容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开始时用小火加热的原因是加快反应速率,防止了反应物未来得及反应而挥发损失,所以ab都正确,

故答案为:;a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1),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已知:

(1)制备粗品

将12.5mL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1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

②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

(2)制备精品

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______ 层(填“上”或“下”),分液后用______(填入编号)洗涤.

A.KMnO4溶液    B.稀H2SO4    C.Na2CO3溶液

②再将环己烯按如图2装置蒸馏,冷却水从______口进入.蒸馏时要加入生石灰,目的是:______

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_____左右,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低于理论产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蒸馏时从70℃开始收集产品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

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

(3)以下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______

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用金属钠      C.测定沸点

(4)由环己烯再转化为环己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根据制乙烯实验的知识,发生装置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由于生成的环己烯的沸点为83℃,要得到液态环己烯,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冷凝作用,便于环己烯冷凝.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冷凝;

②冰水浴的目的是降低环己烯蒸气的温度,使其液化,

故答案为:进一步冷却,防止环己烯挥发.

(2)①环己烯是烃类,不溶于氯化钠溶液,且密度比水小,振荡、静置、分层后环己烯在上层,由于分液后环己烯粗品中还含有少量的酸和环己醇,联想:制备乙酸乙酯提纯产物时用c(Na2CO3溶液)洗涤可除去酸;

故答案为:上层;c;

②为了增加冷凝效果,蒸馏装置要有冷凝管,冷却水从下口(g)进入,蒸馏时要加入生石灰可以吸收水分,

故答案为:g;吸收水分;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馏分环己烯的沸点为83℃,故收集产品应控制温度在83℃左右;

a、蒸馏时从70℃开始收集产品,提前收集,产品中混有杂质,实际产量高于理论产量,故a错误;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制取的环己烯的物质的量增大,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高于理论产量,故b错误;

c、若粗产品中混有环己醇,导致测定消耗的环己醇量增大,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低于理论产量,故c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83℃;c;

(3)区别粗品与精品可加入金属钠,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若无气体,则是精品,另外根据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而纯净物有固定的沸点,通过测定环己烯粗品和环己烯精品的沸点,也可判断产品的纯度,

故答案为:bc;

(4)环己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醇,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解析

解:(1)①根据制乙烯实验的知识,发生装置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由于生成的环己烯的沸点为83℃,要得到液态环己烯,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冷凝作用,便于环己烯冷凝.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冷凝;

②冰水浴的目的是降低环己烯蒸气的温度,使其液化,

故答案为:进一步冷却,防止环己烯挥发.

(2)①环己烯是烃类,不溶于氯化钠溶液,且密度比水小,振荡、静置、分层后环己烯在上层,由于分液后环己烯粗品中还含有少量的酸和环己醇,联想:制备乙酸乙酯提纯产物时用c(Na2CO3溶液)洗涤可除去酸;

故答案为:上层;c;

②为了增加冷凝效果,蒸馏装置要有冷凝管,冷却水从下口(g)进入,蒸馏时要加入生石灰可以吸收水分,

故答案为:g;吸收水分;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馏分环己烯的沸点为83℃,故收集产品应控制温度在83℃左右;

a、蒸馏时从70℃开始收集产品,提前收集,产品中混有杂质,实际产量高于理论产量,故a错误;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制取的环己烯的物质的量增大,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高于理论产量,故b错误;

c、若粗产品中混有环己醇,导致测定消耗的环己醇量增大,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低于理论产量,故c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83℃;c;

(3)区别粗品与精品可加入金属钠,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若无气体,则是精品,另外根据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而纯净物有固定的沸点,通过测定环己烯粗品和环己烯精品的沸点,也可判断产品的纯度,

故答案为:bc;

(4)环己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醇,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试管中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是______、乙酸,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______;a试管中加入几块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

(2)b试管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b试管内的导管不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结束后,从b试管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方法是______,乙酸乙酯从分离器的______口(填“上”或“下”)放出.

正确答案

解:(1)浓硫酸的稀释是将浓硫酸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迁移到此处,即先在大试管中加入乙醇,然后慢慢向其中注入硫酸,并不断搅拌,最后向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的大试管中加入乙酸;浓硫酸在反应中做催化剂和吸水剂;混合液体在加热过程中溶液暴沸,加热碎瓷片可以防止暴沸;

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该反应为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乙醇、浓硫酸; 吸水剂; 防止液体暴沸;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2)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除去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所以b试管内的导管不伸入液面以下目的是防止倒吸,

故答案为:饱和Na2CO3溶液;防止倒吸;

(3)b试管中,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则混合液会分层,可以通过分液操作从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的密度小于水,分层后乙酸乙酯在混合液上层,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放出,

故答案为:分液;上.

解析

解:(1)浓硫酸的稀释是将浓硫酸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迁移到此处,即先在大试管中加入乙醇,然后慢慢向其中注入硫酸,并不断搅拌,最后向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的大试管中加入乙酸;浓硫酸在反应中做催化剂和吸水剂;混合液体在加热过程中溶液暴沸,加热碎瓷片可以防止暴沸;

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该反应为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乙醇、浓硫酸; 吸水剂; 防止液体暴沸;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2)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除去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所以b试管内的导管不伸入液面以下目的是防止倒吸,

故答案为:饱和Na2CO3溶液;防止倒吸;

(3)b试管中,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则混合液会分层,可以通过分液操作从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的密度小于水,分层后乙酸乙酯在混合液上层,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放出,

故答案为:分液;上.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在实验室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

(2)乙酸分子中官能团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3)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开始前,试管b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_

(5)可用______的方法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

正确答案

解:(1)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乙醇中含有羟基.

故答案为:羟基;

(2)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羧基的结构简式为-COOH,

故答案为:-COOH;

(3)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同时该反应可逆,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4)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除去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

(5)因B中的液体混合物分层不互溶,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故答案为:分液.

解析

解:(1)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乙醇中含有羟基.

故答案为:羟基;

(2)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羧基的结构简式为-COOH,

故答案为:-COOH;

(3)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同时该反应可逆,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4)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除去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

(5)因B中的液体混合物分层不互溶,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故答案为:分液.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乙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对有关问题的解答.

【观察与思考】

(1)乙醇分子的核磁共振氢谱有______个吸收峰.

【活动与探究】

(2)甲同学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约绿豆粒大),观察实验现象.请在下表中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论补充完全(有多少现象就填多少,不必填满).

(3)乙同学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浸入50℃左右的热水中,再将铜丝烧至红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则此时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乙醛)______.欲验证此实验的有机产物,可以将产物加入盛有______的试管中并在水浴中加热,观察现象即可,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交流与讨论】

(4)丙同学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冰醋酸,按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开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指出该装置的主要错误是______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③假如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为18O,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3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新制的银氨溶液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导管插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催化剂

吸水剂

CH3COOH+CH3CH218OHCH3CO18OCH2CH3+H2O

解析

解:(1)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其分子中含有3种等效H原子,则其核磁共振氢谱中含有3种吸收峰,

故答案为:3;

(2)钠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将钠加入乙醇中,钠沉在乙醇下面,说明钠的密度大于乙醇,同时会观察到有气泡生成,说明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氢气,

故答案为:产生气泡;钠与乙醇反应有氢气产生;

(3)乙醇在Cu做催化剂加热时与氧气反应,被氧化生成乙醛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乙醛中含有官能团醛基,可以用新制的银氨溶液检验,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O+2Ag(NH32 OH CH3COONH4+2Ag↓+3NH3+H2O,

故答案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新制的银氨溶液;CH3CHO+2Ag(NH32 OH CH3COONH4+2Ag↓+3NH3+H2O;

(4)①图示装置中,吸收乙酸乙酯的导管插入到了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是错误的,容易发生倒吸现象,

故答案为:导管插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②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同时浓硫酸能够吸收酯化反应生成的水,使酯化反应向着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所以浓硫酸起到的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

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③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为18O,根据酯化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可知,18O原子在乙酸乙酯中,生成的水中不含18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18OHCH3CO18OCH2CH3+H2O,

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18OHCH3CO18OCH2CH3+H2O.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或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石油的蒸馏实验中,加入碎瓷片可防止石油在蒸馏时暴沸

B.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铜丝主要起氧化剂的作用

C.制取乙酸乙酯时,试剂加入的顺序是:先加入乙醇,后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D.在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水浴后,再加入少量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加热至沸腾,没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蔗糖没有水解

E.除去甲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是将混合气体通过酸性KMnO4溶液.

正确答案

解:A、碎瓷片起防止暴沸作用,所以石油的蒸馏实验中,加入碎瓷片可防止石油在蒸馏时暴沸,故A正确;

B、铜丝作催化剂,所以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铜丝主要起催化剂的作用,故B错误;

C、浓硫酸的稀释是将浓硫酸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迁移到此处,即将浓硫酸加入到乙醇中,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醋酸,故C正确;

D、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该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实验不成功,不能说明蔗糖没有水解,故D错误;

E、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乙烯氧化成二氧化碳,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酸性KMnO4溶液后除去乙烯但又产生二氧化碳,故E错误.

故选AC.

解析

解:A、碎瓷片起防止暴沸作用,所以石油的蒸馏实验中,加入碎瓷片可防止石油在蒸馏时暴沸,故A正确;

B、铜丝作催化剂,所以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铜丝主要起催化剂的作用,故B错误;

C、浓硫酸的稀释是将浓硫酸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迁移到此处,即将浓硫酸加入到乙醇中,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醋酸,故C正确;

D、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该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实验不成功,不能说明蔗糖没有水解,故D错误;

E、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乙烯氧化成二氧化碳,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酸性KMnO4溶液后除去乙烯但又产生二氧化碳,故E错误.

故选A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俗话说,“陈酒老醋特别香”,其原因是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里我们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模拟该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大试管中需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各2mL,乙醇3mL,加入试剂的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2)加热的目的是:①______;②______

(3)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4)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只能插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处,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______,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

(5)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6)进行该实验时,最好向试管甲中加入几块碎瓷片,其目的是______

(7)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可见,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而且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为防止酸液飞溅,应将密度大的液体加入到密度小的液体中,乙酸易挥发,冷却后再加入乙酸,

故答案为: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

(2)实验中加热试管,①反应的温度高,反应速度快;②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温度高,乙酸乙酯的沸点低,易挥发,所以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利于生成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加快反应速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3)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目的是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

故答案为: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酯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利于酯的析出;

(4)导管不能插入溶液中,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长导管兼有冷凝的作用,

故答案为:防倒吸;冷凝;

(5)分离乙酸乙酯时先将盛有混合物的试管充分振荡,让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静置分层后取上层得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分液;

(6)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液体局部过热发生暴沸现象,

故答案为:防止液体暴沸;

(7)乙酸乙酯,其密度比水小,所以在碳酸钠溶液层上方有无色油状液体出现,说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故答案为:乙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小;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解析

解:(1)为防止酸液飞溅,应将密度大的液体加入到密度小的液体中,乙酸易挥发,冷却后再加入乙酸,

故答案为: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

(2)实验中加热试管,①反应的温度高,反应速度快;②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温度高,乙酸乙酯的沸点低,易挥发,所以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利于生成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加快反应速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3)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目的是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

故答案为: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酯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利于酯的析出;

(4)导管不能插入溶液中,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长导管兼有冷凝的作用,

故答案为:防倒吸;冷凝;

(5)分离乙酸乙酯时先将盛有混合物的试管充分振荡,让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静置分层后取上层得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分液;

(6)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液体局部过热发生暴沸现象,

故答案为:防止液体暴沸;

(7)乙酸乙酯,其密度比水小,所以在碳酸钠溶液层上方有无色油状液体出现,说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故答案为:乙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小;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乙酸乙酯.

(1)写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右侧试管内放入的液体是______;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_

(3)完成实验后在溶液的液面上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物时,有气泡产生,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2)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乙醇易溶于水,乙酸可与碳酸钠发生反应而被吸收,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将乙酸乙酯和乙醇、乙酸分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挥发出的乙酸、乙醇易溶于水,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插入溶液中防止倒吸,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伸入液面下会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防止倒吸;

(3)乙酸易挥发,制备的乙酸乙酯含有乙酸,乙酸与碳酸钠反应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加热时,乙酸挥发进入碳酸钠溶液,与之反应;

解析

解:(1)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2)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乙醇易溶于水,乙酸可与碳酸钠发生反应而被吸收,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将乙酸乙酯和乙醇、乙酸分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挥发出的乙酸、乙醇易溶于水,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插入溶液中防止倒吸,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伸入液面下会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防止倒吸;

(3)乙酸易挥发,制备的乙酸乙酯含有乙酸,乙酸与碳酸钠反应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加热时,乙酸挥发进入碳酸钠溶液,与之反应;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配制2mL浓硫酸、3mL乙醇(含18O)和2mL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如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用小火均匀加热3~5min③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撒处试管乙丙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洗涤、干燥.回答问题:

(1)配制①中混合溶液的方法为______;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上述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中和乙酸和乙醇               B.中和乙酸并吸收乙醇

C.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           D.加速酯的生成,提高其产率

(3)步骤②中需要小火均匀加热,其主要理由是______;步骤③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欲将乙试管中的物质分离以得到乙酸乙酯,必须使用的仪器有______;分离时,乙酸乙酯应从仪器______(填“下口放”或“上口倒”)出.

(4)该同学反复实验,得出乙醇与乙酸的用量和得到的乙酸乙酯生成量如下表:

表中数据x的范围是______;实验①②⑤探究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应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加入冰醋酸

催化剂 吸水剂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BC

减少乙酸乙醇的挥发,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试管乙中的液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红色液体,振荡后下层液体的红色变浅

分液漏斗

上口倒

1.57<X<1.76

增加乙醇或乙酸的用量对酯产量的影响

解析

解:(1)浓硫酸密度大于水,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应该将浓硫酸加入乙醇中,所以操作方法为:将浓H2SO4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振荡,然后再加入乙酸或先将乙醇与乙酸混合好后再加浓硫酸并在加入过程中不断振荡;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酯化反应中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

酯化反应中,羧酸脱去羟基,醇脱去氢原子,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应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加入冰醋酸;催化剂 吸水剂;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目的是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所以BC正确,

故答案为:BC;     

(3)反应物中乙醇、乙酸的沸点较低,若用大火加热,大量反应物随产物蒸发而损失原料,温度过高还可能发生其他副反应,所以为防止乙醇、乙酸挥发,造成原料的损失,应小火加热,

碳酸钠水解呈碱性,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密度比水小,有香味,振荡时乙酸和碳酸钠反应而使溶液红色变浅;

乙酸乙酯不溶于碳酸钠溶液,所以混合液会分层,可以通过分液操作分离出乙酸乙酯,使用到的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乙酸乙酯密度小于碳酸钠溶液,分液时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故答案为:减少乙酸乙醇的挥发,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试管乙中的液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红色液体,振荡后下层液体的红色变浅;分液漏斗;上口倒;

(4)因在乙酸的物质的量相同条件下,增加乙醇的物质的量平衡向右移动,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增加,减少乙醇的物质的量平衡向左移动,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1.57<X<1.76,根据实验①②⑤条件的异同可知,实验①②⑤探究的是增加乙醇或乙酸的用量对酯产量的影响,

故答案为:1.57<X<1.76;增加乙醇或乙酸的用量对酯产量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下表所示数据:

某学生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在30mL的大试管A中按体积比2:3:3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如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加热装有混合液的大试管 5~10 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B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混合液的主要操作步骤为______

(2)导管不能插入到Na2CO3溶液中的原因是______

(3)步骤②中需要小火均匀加热,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4)指出步骤③所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5)充分振荡试管,然后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分液得到的上层液体即为乙酸乙酯.分离出乙酸乙酯层后,可以用用______洗涤.

A.乙醇          B.饱和食盐水

C.碳酸钠溶液  D.NaOH溶液.

正确答案

解:(1)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乙醇中含有少量水,应将浓硫酸加入到乙醇中,防止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液体飞溅,另外,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入药品的顺序为在一个30mL大试管中注入3mL乙醇,再分别缓缓加入2mL浓硫酸和3mL乙酸(乙酸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可互换),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药品总用量不能超过10mL),

故答案为:在一个30 mL的大试管中注入3 mL乙醇,再分别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3mL乙酸(乙醇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不可互换),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2)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醇和乙酸,二者易溶于水而产生倒吸,导管不能插入到Na2CO3溶液中,防止倒吸回流现象的发生,

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3)有机反应副反应多,且乙酸和乙醇的沸点低、易挥发,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易引起更多的副反应和导致乙酸和乙醇的大量挥发,

故答案为:反应物乙醇、乙酸的沸点较低,若用大火加热,反应物随产物蒸出而大量损失,而且温度过高可能发生更多的副反应;

(4)碳酸钠水解呈碱性,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密度比水小,有香味,振荡时乙酸和碳酸钠反应而使溶液红色变浅,

故答案为:试管B中的液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红色液体,振荡后下层液体的红色变浅;

(5)分离出乙酸乙酯层后,乙酸乙酯中含有极少量的乙醇和饱和碳酸钠,用乙醇洗涤引入新的杂质,用饱和食盐水能和乙醇饱和碳酸钠互溶,且与乙酸乙酯分层,

用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杂质无法去除,用NaOH溶液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产品损耗,所以选择饱和食盐水,

故选B.

解析

解:(1)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乙醇中含有少量水,应将浓硫酸加入到乙醇中,防止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液体飞溅,另外,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入药品的顺序为在一个30mL大试管中注入3mL乙醇,再分别缓缓加入2mL浓硫酸和3mL乙酸(乙酸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可互换),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药品总用量不能超过10mL),

故答案为:在一个30 mL的大试管中注入3 mL乙醇,再分别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3mL乙酸(乙醇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不可互换),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2)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醇和乙酸,二者易溶于水而产生倒吸,导管不能插入到Na2CO3溶液中,防止倒吸回流现象的发生,

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3)有机反应副反应多,且乙酸和乙醇的沸点低、易挥发,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易引起更多的副反应和导致乙酸和乙醇的大量挥发,

故答案为:反应物乙醇、乙酸的沸点较低,若用大火加热,反应物随产物蒸出而大量损失,而且温度过高可能发生更多的副反应;

(4)碳酸钠水解呈碱性,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密度比水小,有香味,振荡时乙酸和碳酸钠反应而使溶液红色变浅,

故答案为:试管B中的液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红色液体,振荡后下层液体的红色变浅;

(5)分离出乙酸乙酯层后,乙酸乙酯中含有极少量的乙醇和饱和碳酸钠,用乙醇洗涤引入新的杂质,用饱和食盐水能和乙醇饱和碳酸钠互溶,且与乙酸乙酯分层,

用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杂质无法去除,用NaOH溶液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产品损耗,所以选择饱和食盐水,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有机合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羧酸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