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图1是某基因型菊花细胞发生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E和e、F和f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

(1)若该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产生的子代细胞基因型为______

(2)若让该体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变异传给后代,常使用______(填生物技术).该技术的操作顺序是:①制备MS同体培养基;②______;③接种;④培养;⑤移栽;⑥栽培.若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在______等条件下进行.(至少写出2点)

(3)如果网l是某卵原细胞发生减数分裂交换后的结果,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______

(4)如果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发生交换,你认为哪一种分裂方式对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为什么?______

(5)若该菊花的花色由图中的基因D(d)、E(e)及另外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这对基因(B和b)是否与基因D(d)、E(e)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某课题小组利用基因型为DdEeBb的植株进行实验验证.请依据要求完成下列步骤.

实验步骤: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后代花色并统计分离比.

请写出预期的实验结果(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并以图示的形式表示相应的结论.______

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随机移向两极.若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和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移向一极,则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和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移向另一极,这样就会形成基因型为DdEeFf的子细胞;若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和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移向一极,则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和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移向另一极,这样就会形成基因型为DdEeFF、DdEeff的子细胞.

(2)若让该体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变异传给后代,常使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操作顺序是:①制备MS同体培养基;②外植体消毒;③接种;④培养;⑤移栽;⑥栽培.若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在 无菌无毒、适宜的温度和pH、营养充足、气体环境等条件下进行.

(3)由分析可知,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DEF或DEf或deF或def.

(4)减数分裂对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因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给下一代,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只是对个体的局部有影响

(5)B(b)基因存在情况有下列三种: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D_E_bb为紫色,D_E_B_为红色,D_ee__为粉色,dd____为白色.

若为图1,则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子代红:紫:白=9:3:4.

若为图2,则子代红:白=3:1.

若为图3,则子代紫:红:白=1:2:l

故答案为:

(1)DdEeFF、DdEeff或DdEeFf

(2)植物组织培养(1分)外植体消毒(1分)无菌无毒、适宜的温度和pH、营养充足、气体环境(1分)(答出2点即可)

(3)DEF或DEf或deF或def(不考虑字母顺序)

(4)减数分裂对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因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给下一代,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只是对个体的局部有影响

(5)结果l:红:紫:白=9:3:4;结果2:红:白=3:1;结果3:紫:红:白=1:2:l.

解析

解:(1)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随机移向两极.若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和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移向一极,则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和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移向另一极,这样就会形成基因型为DdEeFf的子细胞;若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和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移向一极,则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和def基因所在的子染色体移向另一极,这样就会形成基因型为DdEeFF、DdEeff的子细胞.

(2)若让该体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变异传给后代,常使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操作顺序是:①制备MS同体培养基;②外植体消毒;③接种;④培养;⑤移栽;⑥栽培.若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在 无菌无毒、适宜的温度和pH、营养充足、气体环境等条件下进行.

(3)由分析可知,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DEF或DEf或deF或def.

(4)减数分裂对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因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给下一代,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只是对个体的局部有影响

(5)B(b)基因存在情况有下列三种: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D_E_bb为紫色,D_E_B_为红色,D_ee__为粉色,dd____为白色.

若为图1,则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子代红:紫:白=9:3:4.

若为图2,则子代红:白=3:1.

若为图3,则子代紫:红:白=1:2:l

故答案为:

(1)DdEeFF、DdEeff或DdEeFf

(2)植物组织培养(1分)外植体消毒(1分)无菌无毒、适宜的温度和pH、营养充足、气体环境(1分)(答出2点即可)

(3)DEF或DEf或deF或def(不考虑字母顺序)

(4)减数分裂对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因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给下一代,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只是对个体的局部有影响

(5)结果l:红:紫:白=9:3:4;结果2:红:白=3:1;结果3:紫:红:白=1:2: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小鼠的品系和品种有很多,是实验动物中培育品系最多的动物.目前世界上常用的近交品系小鼠约有250多个,均具有不同特征.以色而论,小鼠的毛色有灰色、棕色、黑色、白色.四种表现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R、r和T、t决定,且TT个体胚胎致死.将一只黑色雄鼠和多只纯合灰色雌鼠杂交,得到的F1有两种表现型:棕色鼠96只,灰色鼠98只;取F1中的多只棕色鼠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有四种表现型:棕色鼠239只,黑色鼠81只,灰色鼠119只,白色鼠41只.请回答:

(1)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T、t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①亲本黑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

②F2中一只棕色雌鼠正常减数分裂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则其基因型为______

(2)T、t基因也可能位于中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现有雌、雄黑色鼠各一只,请设计实验探究T、t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实验过程如下:

①取这一对黑色鼠多次交配,得F1

②观察统计F1______

结果预测:

a.若______,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______,则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正确答案

解:(1)①根据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若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T、t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TT个体胚胎致死,可知F2中后代表型,基因型和分离比为棕色鼠(R_Tt):黑色鼠(rrTt):灰色鼠(R_tt):白色鼠(rrtt)=6:2:3:1(由于TT个体胚胎致死,棕色鼠中R_TT个体和黑色鼠rrTT个体胚胎时期死亡),由此可以推测F1中棕色鼠基因型为RrTt,由于灰色鼠为纯合子,基因型为RRtt,则亲本黑色鼠基因型为rrTt,F1中灰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

(2)已知F2中棕色鼠基因型为R_Tt,又因为其减数分裂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所以基因型为RRTt.

(3)若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黑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后代的性状和分离比为黑色鼠:白色鼠=2:1,其中基因型为rrTT的个体死亡,后代的性别比例可能为1:1,也可能不为1:1;若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则亲本黑鼠的基因型可能为rrXTXt,rrXTYt,rrXtYT,亲本组合为rrXTXt×rrXTYt或是rrXTXt×rrXtYT,后代的性状和分离比如下:

a.第一种情况:P:rrXTXt×rrXTYt→rrXTXT(死亡):黑色雌鼠(rrXTXt):黑色雄鼠(rrXTYt):白色雄鼠(rrXtYt )=1:1:1,可以看F1中雌鼠:雄鼠=1:1,且黑色鼠:白色鼠都是2:1,说明与性别无关,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第二种情况:P:rrXTXt×rrXtYT→黑色雌鼠(rrXTXt):白色雌鼠(rrXtXt):rrXTYT(死亡):黑色雄鼠(rrXtYT)=1:1:1,可以看出F1中雌鼠:雄鼠≠1:1,且F1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则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故答案是:

(1)①rrTt    ②RRTt

(2)答案一:②性别比例

a.F1中雌鼠:雄鼠=1:1

b.F1中雌鼠:雄鼠≠1:1(或雌鼠:雄鼠=1:2,或雌鼠:雄鼠=2:1)

答案二:②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及比例

a.F1中雌雄个体中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

b.F1中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或雌鼠均为黑色,雄鼠中黑色鼠:白色鼠=1:1,或雄鼠均为黑色,雌鼠中黑色鼠:白色鼠=1:1)

解析

解:(1)①根据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若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T、t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TT个体胚胎致死,可知F2中后代表型,基因型和分离比为棕色鼠(R_Tt):黑色鼠(rrTt):灰色鼠(R_tt):白色鼠(rrtt)=6:2:3:1(由于TT个体胚胎致死,棕色鼠中R_TT个体和黑色鼠rrTT个体胚胎时期死亡),由此可以推测F1中棕色鼠基因型为RrTt,由于灰色鼠为纯合子,基因型为RRtt,则亲本黑色鼠基因型为rrTt,F1中灰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

(2)已知F2中棕色鼠基因型为R_Tt,又因为其减数分裂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所以基因型为RRTt.

(3)若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黑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后代的性状和分离比为黑色鼠:白色鼠=2:1,其中基因型为rrTT的个体死亡,后代的性别比例可能为1:1,也可能不为1:1;若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则亲本黑鼠的基因型可能为rrXTXt,rrXTYt,rrXtYT,亲本组合为rrXTXt×rrXTYt或是rrXTXt×rrXtYT,后代的性状和分离比如下:

a.第一种情况:P:rrXTXt×rrXTYt→rrXTXT(死亡):黑色雌鼠(rrXTXt):黑色雄鼠(rrXTYt):白色雄鼠(rrXtYt )=1:1:1,可以看F1中雌鼠:雄鼠=1:1,且黑色鼠:白色鼠都是2:1,说明与性别无关,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第二种情况:P:rrXTXt×rrXtYT→黑色雌鼠(rrXTXt):白色雌鼠(rrXtXt):rrXTYT(死亡):黑色雄鼠(rrXtYT)=1:1:1,可以看出F1中雌鼠:雄鼠≠1:1,且F1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则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故答案是:

(1)①rrTt    ②RRTt

(2)答案一:②性别比例

a.F1中雌鼠:雄鼠=1:1

b.F1中雌鼠:雄鼠≠1:1(或雌鼠:雄鼠=1:2,或雌鼠:雄鼠=2:1)

答案二:②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及比例

a.F1中雌雄个体中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

b.F1中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或雌鼠均为黑色,雄鼠中黑色鼠:白色鼠=1:1,或雄鼠均为黑色,雌鼠中黑色鼠:白色鼠=1: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种长尾小鹦鹉的羽毛颜色有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四种,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只有显性基因B时羽毛为蓝色,只有显性基因Y时羽毛为黄色,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当显性基因B和Y都不存在时,颜色为白色.现有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甲、乙、丙均为绿色,丁为黄色,其中甲、乙为雄性,丙、丁为雌性.现将雌雄鹦鹉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2)甲、乙、丙、丁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__

(3)杂交组合三中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为______,杂交组合二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概率为______

(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与该黄色小鹦鹉交配,若_____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_____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和丁的基因型依次为BbYy、BBYy、BbYY、bbYy.

(3)杂交组合三的亲本为甲(BbYy)×丁(bbYy),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因此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BbYY、BbYy.杂交组合二的亲本为乙(BBYy)×丙(BbYY),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4种,即BBYY、BBYy、BbYY、BbYy,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BBYY、BbYy)的概率为×+×=

(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bbY_)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bbyy)与该黄色小鹦鹉(bbY_)交配,若后代全为黄色(bbY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后代中出现了白色(bbyy)(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

故答案为:

(1)符合

(2)BbYy BBYy BbYY bbYy

(3)BbYY、BbYy 4

(4)后代全为黄色        后代中出现了白色(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和丁的基因型依次为BbYy、BBYy、BbYY、bbYy.

(3)杂交组合三的亲本为甲(BbYy)×丁(bbYy),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因此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BbYY、BbYy.杂交组合二的亲本为乙(BBYy)×丙(BbYY),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4种,即BBYY、BBYy、BbYY、BbYy,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BBYY、BbYy)的概率为×+×=

(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bbY_)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bbyy)与该黄色小鹦鹉(bbY_)交配,若后代全为黄色(bbY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后代中出现了白色(bbyy)(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

故答案为:

(1)符合

(2)BbYy BBYy BbYY bbYy

(3)BbYY、BbYy 4

(4)后代全为黄色        后代中出现了白色(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衡水校级月考)某植物种子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两种,由两对基因控制,现有两个绿色子叶的种子X、Y,种植后分别与纯合的黄色子叶植株进行杂交获得大量种子(F1),子叶全部为黄色,然后再进行如下实验:(相关基因用M、m和N、n表示)

I:X的F1全部与基因型为mmnn的个体相交,所得后代性状及比例为:黄色:绿色=3:5

II.Y的F1全部自花传粉,所得后代性状及比例为:黄色:绿色=9: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Y的基因型为______,X的基因型为______

(2)纯合的绿色子叶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种;若让Y的F1与基因型为mmnn的个体相交,其后代的性状及比例为______

(3)遗传学家在研究该植物减数分裂时,发现处于某一时期的细胞(仅研究两对染色体),大多数如图1所示,少数出现了如图2所示的“十字形”图象.(注:图中每条染色体只表示了一条染色单体)

①图1所示细胞处于______期,图2中发生的变异是______

②图1所示细胞能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有______种.研究发现,该植物配子中出现因缺失时不能存活,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图2所示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有______种.

正确答案

解:(1)绿色与纯合的黄色子叶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为黄色,说明黄色相对于绿色是显性性状.Y的F1全部自花传粉,所得后代性状及比例为黄:绿=9:7,9:7是9:3:3:1的变式,说明Y的F1的基因型为MmNn,且M和N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黄色,其他情况均为绿色,则亲本中纯合黄色子叶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Y的基因型为mmnn.纯合黄色子叶植株(MMNN)与绿色植株X杂交,所得F1全部为黄色植株(M_N_),F1(M_N_)与基因型为mmnn的个体相交,所得后代性状及比例为黄色:绿色=3:5,即其中黄色植株占3/8,则X基因型为Mmnn或mmNn.

(2)纯合的绿色子叶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即MMnn、mmNN、mmnn;若让Y的F1(MmNn)与基因型为mmnn的个体相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Nn(黄色):mmNn(绿色):Mmnn(绿色):mmnn(绿色)=1:1:1:1,可见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绿色=1:3.

(3)①图1所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图2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

②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图1所示细胞能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有4种,即ABEF、AbeF、ABeF、AbEF.若该植物配子中出现基因缺失时不能存活(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图2所示细胞产生的配子因型有2种,即ABEF、AbeF.

故答案为:

(1)mmnn    Mmnn或mmNn

(2)3    黄色:绿色=1:3

(3)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   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

②4  ABEF、AbeF

解析

解:(1)绿色与纯合的黄色子叶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为黄色,说明黄色相对于绿色是显性性状.Y的F1全部自花传粉,所得后代性状及比例为黄:绿=9:7,9:7是9:3:3:1的变式,说明Y的F1的基因型为MmNn,且M和N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黄色,其他情况均为绿色,则亲本中纯合黄色子叶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Y的基因型为mmnn.纯合黄色子叶植株(MMNN)与绿色植株X杂交,所得F1全部为黄色植株(M_N_),F1(M_N_)与基因型为mmnn的个体相交,所得后代性状及比例为黄色:绿色=3:5,即其中黄色植株占3/8,则X基因型为Mmnn或mmNn.

(2)纯合的绿色子叶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即MMnn、mmNN、mmnn;若让Y的F1(MmNn)与基因型为mmnn的个体相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Nn(黄色):mmNn(绿色):Mmnn(绿色):mmnn(绿色)=1:1:1:1,可见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绿色=1:3.

(3)①图1所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图2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

②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图1所示细胞能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有4种,即ABEF、AbeF、ABeF、AbEF.若该植物配子中出现基因缺失时不能存活(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图2所示细胞产生的配子因型有2种,即ABEF、AbeF.

故答案为:

(1)mmnn    Mmnn或mmNn

(2)3    黄色:绿色=1:3

(3)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   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

②4  ABEF、AbeF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A、B和C分别表示某雌雄异株植物M的花色遗传、花瓣中色素的控制过程及性染色体简图.植物M的花色(白色、蓝色和紫色)是由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叶型(宽叶和窄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D和d)控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F2中白花的基因型是______,结合A、B两图可判断图A甲、乙两种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2)图B中的基因是通过控制______,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性状.

(3)在植物M种群中,基因型AaBb和Aabb的植株的花色分别为____________,若以这两种基因型的植株作亲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4)植物M的XY染色体既有同源部分(图中的Ⅰ片段),又有非同源部分(图中的Ⅱ、Ⅲ片段),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图C中的Ⅰ片段,宽叶(D)对窄叶(d)为显性,则该基因在雌株和雄株的体细胞中是否均成对存在?______.现有宽叶雄性植株,其则基因型为______.若宽叶雄性各种基因型植株比例相同,则宽叶雄性与窄叶雌性交配后代中窄叶占总数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分析表格中图B可知,有A基因无B基因时,花色为蓝色,基因型可表示为A_bb,则紫色花可表示为A_B_,因此白色花的基因型有:aabb、aaB_.因F1自交后代为9:3:4,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亲代蓝花的基因型为AAb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F2中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或aabb.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或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的代谢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花色的控制属于第二种,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的性状.

(3)以AaBb(紫色)和Aabb(蓝色)两种基因型的植株做亲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1AAbb、2Aabb、1aabb,其中1AABb、2AaBb为紫色花,1AAbb、2Aabb为蓝色花,1aaBb、1aabb为白花色;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蓝色:白色=3:3:2.

(4)图中看出,I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而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图C中的Ⅰ片段,因此该基因在雌株和雄株的体细胞中均成对存在.现有宽叶雄性植株,其则基因型为.若宽叶雄性各种基因型植株比例相同,即XDYD:XDYd:XdYD,则雄株产生的精子种类有XD:Xd:YD:Yd,其比例为2:1:2:1,该宽叶雄性与窄叶雌性(XdXd)交配,后代中窄叶(XdXd、XdYd)占总数的

故答案为:

(1)aaBB或aaBb或aabb        AAbb  aaBB

(2)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3)紫色、蓝色;   紫色:蓝色:白色=3:3:2

(5)是   XDYD、XDYd、XdYD

解析

解:(1)分析表格中图B可知,有A基因无B基因时,花色为蓝色,基因型可表示为A_bb,则紫色花可表示为A_B_,因此白色花的基因型有:aabb、aaB_.因F1自交后代为9:3:4,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亲代蓝花的基因型为AAb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F2中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或aabb.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或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的代谢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花色的控制属于第二种,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的性状.

(3)以AaBb(紫色)和Aabb(蓝色)两种基因型的植株做亲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1AAbb、2Aabb、1aabb,其中1AABb、2AaBb为紫色花,1AAbb、2Aabb为蓝色花,1aaBb、1aabb为白花色;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蓝色:白色=3:3:2.

(4)图中看出,I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而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图C中的Ⅰ片段,因此该基因在雌株和雄株的体细胞中均成对存在.现有宽叶雄性植株,其则基因型为.若宽叶雄性各种基因型植株比例相同,即XDYD:XDYd:XdYD,则雄株产生的精子种类有XD:Xd:YD:Yd,其比例为2:1:2:1,该宽叶雄性与窄叶雌性(XdXd)交配,后代中窄叶(XdXd、XdYd)占总数的

故答案为:

(1)aaBB或aaBb或aabb        AAbb  aaBB

(2)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3)紫色、蓝色;   紫色:蓝色:白色=3:3:2

(5)是   XDYD、XDYd、XdYD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