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共5666题
狗皮毛中黑色素的合成受基因E、e控制(E存在则能合成黑色素),另一对基因R、r影响黑色素在狗毛中的表达(r基因抑制黑色素在毛中的表达),研究人员用两个纯系的白毛狗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经多次杂交发现F1全为灰毛;F1雌雄狗随机交配,F2代黑毛狗和灰毛狗共353只,白毛狗278只.
(1)上述杂交实验中亲本白毛狗的基因型为______和______.
(2)F2出现了不同于亲本的黑毛和灰毛,这种变异来源于______,F2代黑毛和灰毛狗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3)研究人员发现F2代中黑毛:灰毛=1:2,他们假设R基因存在剂量效应,即在非白毛狗基因型中存在一个R基因表现为灰色,两个R基因就表现为黑色.为了验证该假设,可将F1灰毛狗与亲本中______(填基因型)进行杂交,若杂交结果为______(写出表现型及比例),则假设成立.
正确答案
解:(1)两个纯系的白毛狗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经多次杂交发现F1全为灰毛,则可推断F1的基因型为EeRr,因此,两个纯系的白毛狗基因型为EErr和eeRR.
(2)由于两对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自由组合,所以后代出现了新的表现型.根据F1雌雄狗随机交配,F2代黑毛狗和灰毛狗共353只,白毛狗278只,可推测黑毛狗和灰毛狗:白毛狗=9:7,即含双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黑毛狗和灰毛狗,否则都是白毛狗.因此,在F2代黑毛狗和灰毛狗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8/9.
(3)选用eeRR的白毛狗与F1灰毛狗杂交,后代基因型为EeRR、EeRr、eeRR、eeRr,比例为1:1:1:1;因此表现型种类及比例若为黑:灰:白=1:1:2,则假设成立.
答案:(1)EErr eeRR
(2)基因重组 8/9
(3)eeRR 黑:灰:白=1:1:2
解析
解:(1)两个纯系的白毛狗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经多次杂交发现F1全为灰毛,则可推断F1的基因型为EeRr,因此,两个纯系的白毛狗基因型为EErr和eeRR.
(2)由于两对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自由组合,所以后代出现了新的表现型.根据F1雌雄狗随机交配,F2代黑毛狗和灰毛狗共353只,白毛狗278只,可推测黑毛狗和灰毛狗:白毛狗=9:7,即含双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黑毛狗和灰毛狗,否则都是白毛狗.因此,在F2代黑毛狗和灰毛狗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8/9.
(3)选用eeRR的白毛狗与F1灰毛狗杂交,后代基因型为EeRR、EeRr、eeRR、eeRr,比例为1:1:1:1;因此表现型种类及比例若为黑:灰:白=1:1:2,则假设成立.
答案:(1)EErr eeRR
(2)基因重组 8/9
(3)eeRR 黑:灰:白=1:1:2
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色)和(黑身)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1)果蝇的眼型(圆眼和棒眼)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研究的眼色(红眼和白眼)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填“分离定律”或“自由定律”).
(2)用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雄果蝇与纯合残翅黑色白眼雄果蝇杂交获得F1,将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若用亲本中的隐性个体与F2中长翅灰身红眼果蝇杂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______.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果蝇.这最可能是由于______(填“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若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这可能是由于______(填“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
(3)现有一群合圆眼果蝇中出现了一只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欲知其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具体操作是:
①选择______和该捧眼突变体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显型;
②若子代______,则可确定棒眼是显性突变;
③若子代______,则可确定棒眼是隐性突变.
正确答案
解:(1)由于果蝇的眼型(圆眼和棒眼)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研究的眼色(红眼和白眼)分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XW,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Y,杂交获得F1的基因型为AaBbXWXw和AaBbXWY.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F2中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_B_XWX_.与亲本中的隐性个体aabbXwY杂交,由于翅型和体色都在二号染色体上,因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
×
=
.由于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身)和b(黑身)都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而所以控制眼色(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果蝇,最可能是由于基因自由组合造成的;而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
(3)①由于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所以要确定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形突变,可选择纯合圆眼雌果蝇和该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杂交;
②若子代雌果蝇均为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说明是显性突变;
③若子代无棒眼个体,即雌雄果蝇都是圆眼,说明是隐形突变.
故答案为:
(1)分离定律
(2) 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3)①圆眼雌果蝇 ②雌果蝇都是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
③雌雄果蝇都是圆眼
解析
解:(1)由于果蝇的眼型(圆眼和棒眼)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研究的眼色(红眼和白眼)分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XW,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Y,杂交获得F1的基因型为AaBbXWXw和AaBbXWY.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F2中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_B_XWX_.与亲本中的隐性个体aabbXwY杂交,由于翅型和体色都在二号染色体上,因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
×
=
.由于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身)和b(黑身)都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而所以控制眼色(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果蝇,最可能是由于基因自由组合造成的;而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
(3)①由于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所以要确定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形突变,可选择纯合圆眼雌果蝇和该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杂交;
②若子代雌果蝇均为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说明是显性突变;
③若子代无棒眼个体,即雌雄果蝇都是圆眼,说明是隐形突变.
故答案为:
(1)分离定律
(2) 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3)①圆眼雌果蝇 ②雌果蝇都是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
③雌雄果蝇都是圆眼
有两个纯种小麦品种,甲品种是高秆抗锈病(DDTT),乙品种是矮秆不抗锈病(ddtt).现将这两个品种进行下列3组实验,结果都能筛选出矮秆抗锈病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品种×乙品种→F1F2
性状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②甲品种×乙品种→F1幼苗
若高植株
新品种
③甲品种种子多种变异植株
新品种
(1)第①组F2中,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
(2)第②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其优点是______.其中花药离体培养为幼苗,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所得幼苗中含矮秆抗病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
(3)第③组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一般来说,在多种变异植株中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比例较______(高或低).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而非休眠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第①组亲本的基因型为DDTT和ddtt,则F1的基因型为DdTt,因此F2中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植株(ddTT)所占的比例为.
(2)第②组为单倍体育种,由于后代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花药离体培养为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F1代的基因型为DdTt,它的花粉有四种基因型:AB、Ab、aB、ab,各占,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含量加倍,第②组的若干植株中矮秆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
(3)第③组育种方法(太空诱变育种)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一般来说,在多种变异植株中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比例较低,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萌发的种子中细胞分裂旺盛,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
(2)单倍体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全能性
(3)基因突变 低 细胞分裂旺盛,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
解:(1)第①组亲本的基因型为DDTT和ddtt,则F1的基因型为DdTt,因此F2中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植株(ddTT)所占的比例为.
(2)第②组为单倍体育种,由于后代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花药离体培养为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F1代的基因型为DdTt,它的花粉有四种基因型:AB、Ab、aB、ab,各占,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含量加倍,第②组的若干植株中矮秆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
(3)第③组育种方法(太空诱变育种)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一般来说,在多种变异植株中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比例较低,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萌发的种子中细胞分裂旺盛,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
(2)单倍体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全能性
(3)基因突变 低 细胞分裂旺盛,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下表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部分性状.
(1)由表可知,果蝇具有______的特点,常用于遗传学研究.
(2)突变为果蝇种群的______提供原材料.在果蝇的饲料中添加碱基类似物,发现子代突变型不仅仅限于表中所列性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3)果蝇X染色体上的长翅基因(M)对短翅基因(m)是显性.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f)纯合时,仅使雌蝇转化为雄蝇.双杂合的雌蝇进行测交,F1中雌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雄蝇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4)若用野生型灰体果蝇培育成两个果蝇突变品系,两个品系都是由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产生相似的体色表现型______黑体.它们控制体色性状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①两品系分别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和d1基因所致,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②一个品系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基因所致,另一品系是由于E基因突变成e基因所致,只要有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即为黑体,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或图丙所示.为探究这两个品系的基因组成,请完善实验设计的步骤及结果预测.(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Ⅰ、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型为,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否则,再用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怎样时,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Ⅲ、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表格分析,果蝇有翅形、复眼形状、体色、翅长等多对相对性状.
(2)果蝇突变体的出现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果蝇突变型比表格中的还多,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3)由题意知,双杂合雌果蝇的基因型是FfXMXm,隐性雄蝇的基因型是ffXmY,测交后代雌基因型为FfXMXm、ffXMXm、FfXmXm、ffXmXm,由于ff使雌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所以雌果蝇只有FfXMXm、FfXmXm两种基因型,表现型为长翅:短翅=1:1;后代雄果蝇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Xm(短翅不育)、ffXMXm(长翅不育),因此雄果蝇的基因型共有4种.
(4)Ⅰ用图甲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2d、d1d,表现型都为黑体;
Ⅱ.用图乙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Ee,则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9:7:
Ⅲ.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则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1:1.
故答案为:
(1)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进化多方向性(不定向性)
(3)长翅:短翅=1:1 4
(4)Ⅰ、黑体
Ⅱ、遗传图解
Ⅲ、灰体:黑体=1:1
解析
解:(1)根据表格分析,果蝇有翅形、复眼形状、体色、翅长等多对相对性状.
(2)果蝇突变体的出现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果蝇突变型比表格中的还多,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3)由题意知,双杂合雌果蝇的基因型是FfXMXm,隐性雄蝇的基因型是ffXmY,测交后代雌基因型为FfXMXm、ffXMXm、FfXmXm、ffXmXm,由于ff使雌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所以雌果蝇只有FfXMXm、FfXmXm两种基因型,表现型为长翅:短翅=1:1;后代雄果蝇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Xm(短翅不育)、ffXMXm(长翅不育),因此雄果蝇的基因型共有4种.
(4)Ⅰ用图甲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2d、d1d,表现型都为黑体;
Ⅱ.用图乙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Ee,则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9:7:
Ⅲ.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则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1:1.
故答案为:
(1)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进化多方向性(不定向性)
(3)长翅:短翅=1:1 4
(4)Ⅰ、黑体
Ⅱ、遗传图解
Ⅲ、灰体:黑体=1:1
( 一农科所用某纯种小麦的抗病高杆品种和易病矮杆品种杂交,欲培育出抗病矮杆的高产品种.已知抗病(T)对易病(t)为显性,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其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分析回答:
(1)培育的抗病矮杆个体的理想基因型是______,该基因型个体占F2中该表现型个体的______.
(2)F2选种后,为获得所需品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3)在育种过程中,一科研人员发现小麦早熟性状个体全为杂合子,欲探究小麦早熟性状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EE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让早熟小麦自交,分析比较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______,则小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______,则小麦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正确答案
解:(1)培育的抗病矮杆个体的理想基因型是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即TTdd;纯种小麦的抗病高杆品种(TTDD)和易病矮杆品种(ttdd)杂交所得F1为TtDd,F1自交所得F2中,抗病矮杆个体(T_dd)所占比例为,纯合抗病矮杆个体(TTdd)所占比例
,因此该基因型个体占F2中该表现型个体的
.
(2)F2选种后,有杂合子个体(Ttdd)存在,需要通过连续自交选择,淘汰不需要的个体,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3)小麦的早熟性状是显性的,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可通过将显性个体自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①若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E_):晚熟(ee)=3:1;
②若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Ee):晚熟(ee)=2:1.
故答案为:
(1)TTdd
(2)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3)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2:1
②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3:1
解析
解:(1)培育的抗病矮杆个体的理想基因型是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即TTdd;纯种小麦的抗病高杆品种(TTDD)和易病矮杆品种(ttdd)杂交所得F1为TtDd,F1自交所得F2中,抗病矮杆个体(T_dd)所占比例为,纯合抗病矮杆个体(TTdd)所占比例
,因此该基因型个体占F2中该表现型个体的
.
(2)F2选种后,有杂合子个体(Ttdd)存在,需要通过连续自交选择,淘汰不需要的个体,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3)小麦的早熟性状是显性的,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可通过将显性个体自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①若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E_):晚熟(ee)=3:1;
②若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Ee):晚熟(ee)=2:1.
故答案为:
(1)TTdd
(2)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3)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2:1
②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3:1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