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变异中,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①人类的色盲   ②无籽西瓜  ③果蝇的白眼  ④小黑麦    ⑤无籽番茄    ⑥棉花中的短果枝.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①人类的色盲、③蝇的白眼、⑥棉花中的短果枝都属于基因突变;

②无籽西瓜、④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都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⑤无籽番茄属于植物生长素的作用结果.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5-溴尿嘧啶有酮式和烯醇式两种异构体,5-溴尿嘧啶酮式是胸腺嘧啶的类似物,5-溴尿嘧啶烯醇式则能与鸟嘌呤配对.A-T碱基对复制时加入了酮式5-溴尿嘧啶,复制第二轮酮式5-溴尿嘧啶异构为烯醇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发生类似的碱基对种类改变,属于基因重组

B细胞中发生此改变,可能导致翻译的多肽链变短

C第二轮复制时,A-T碱基对突变为G-C碱基对

D碱基对种类发生改变,此变异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细胞中发生类似的碱基对种类改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细胞中发生此改变,可能会在转录时形成终止密码,而导致翻译的多肽链变短,B正确;

C、因为A-T碱基对复制时加入了酮式5-溴尿嘧啶,复制第二轮酮式5-溴尿嘧啶异构为烯醇式,所以要在第三轮复制后,A-T碱基对才能突变为G-C碱基对,C错误;

D、碱基对种类发生改变,此变异对生物体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70年以前,未发现植物对除草剂有抗性,但到1985年则发现48种植物至少对一种除草剂产生了抗性.抗药性的产生和扩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如表是苋菜叶绿体基因pbsA抗“莠去净”(一种除草剂)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部分DNA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请分析回答:

(1)苋菜能抗除草剂,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第______号位上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

(2)上表DNA碱基序列中发生的______变化结果,说明核苷酸代换速率比氨基酸代换速率快.

(3)苋菜抗“莠去净”品系能在种群中快速扩展的遗传学原因是______

(4)细菌的抗药基因存在于______上,使抗药性通过基因交流而迅速蔓延,成为医学上的主要问题之一.

(5)有机磷农药不仅可通过______作用,沿食物链在人体内积聚,还可使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原发性高血压等______遗传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危害人类健康.

正确答案

解:(1)对比抗除草剂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发现只有第228号位上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即丝氨酸→丙氨酸.

(2)上表DNA碱基序列中发生的A→T变化结果,说明核苷酸代换速率比氨基酸代换速率快.

(3)由于抗性基因在叶绿体中,能通过细胞质遗传方式扩展,所以苋菜抗“莠去净”品系能在种群中快速扩展.

(4)由于细菌的抗药基因存在于质粒上,从而使抗药性通过基因交流而迅速蔓延.

(5)由于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所以有机磷农药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沿食物链在人体内积聚,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故答案为:

(l)228     (2)A→T

(3)抗性基因在叶绿体中,能通过细胞质遗传方式扩展

(4)质粒       

(5)生物富集      多基因

解析

解:(1)对比抗除草剂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发现只有第228号位上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即丝氨酸→丙氨酸.

(2)上表DNA碱基序列中发生的A→T变化结果,说明核苷酸代换速率比氨基酸代换速率快.

(3)由于抗性基因在叶绿体中,能通过细胞质遗传方式扩展,所以苋菜抗“莠去净”品系能在种群中快速扩展.

(4)由于细菌的抗药基因存在于质粒上,从而使抗药性通过基因交流而迅速蔓延.

(5)由于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所以有机磷农药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沿食物链在人体内积聚,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故答案为:

(l)228     (2)A→T

(3)抗性基因在叶绿体中,能通过细胞质遗传方式扩展

(4)质粒       

(5)生物富集      多基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6•青岛一模)科研人员将某纯合的二倍体无叶舌植物种子送入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了一株有叶舌变异植株,经检测发现该植株体细胞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4对脱氧核苷酸.已知控制有叶舌、无叶舌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变异类型分析,有叶舌性状的产生是______的结果,该个体为______(“纯合子”或“杂合子”).

(2)让有叶舌变异植株自交,后代有叶舌幼苗134株、无叶舌幼苗112株,这一结果______(“符合”或“不符合”)孟德尔自交实验的分离比.

(3)针对(2)中的现象,科研人员以有叶舌植株和无叶舌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该变异能导致______配子育性大大降低.

(4)研究人员从上表杂交后代中选择亲本进一步设计测交实验,根据测交后代性状的出现情况验证上述推断.请写出实验的思路和结果.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送入太空得到的有叶舌变异植株,经检测发现该植株体细胞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4对脱氧核苷酸,可推测出有叶舌性状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该个体为杂合子.

(2)由统计结果分析可知,有叶舌幼苗:无叶舌幼苗接近1:1,这一结果不符合孟德尔自交实验的比例,因为在孟德尔杂合子自交实验中后代表现型比例:显性:隐性=3:1.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杂交①②为实验组,③为对照组,②③组的结实率无明显差异,①组的结实率明显低于③组,说明该变异使雄配子育性降低.

(4)从杂交组合①或②的后代中选择有叶舌植株为父本,从③杂交后代中选择无叶舌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后代出现少量的有叶舌植株,大量的无叶舌植株,可以验证上述推断.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杂合子

(2)不符合

(3)(有叶舌)雄

(4)思路:从杂交组合①或②的后代中选择有叶舌植株为父本,从③杂交后代中选择无叶舌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性状表现.

结果:后代出现少量的有叶舌植株,大量的无叶舌植株

解析

解:(1)送入太空得到的有叶舌变异植株,经检测发现该植株体细胞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4对脱氧核苷酸,可推测出有叶舌性状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该个体为杂合子.

(2)由统计结果分析可知,有叶舌幼苗:无叶舌幼苗接近1:1,这一结果不符合孟德尔自交实验的比例,因为在孟德尔杂合子自交实验中后代表现型比例:显性:隐性=3:1.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杂交①②为实验组,③为对照组,②③组的结实率无明显差异,①组的结实率明显低于③组,说明该变异使雄配子育性降低.

(4)从杂交组合①或②的后代中选择有叶舌植株为父本,从③杂交后代中选择无叶舌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后代出现少量的有叶舌植株,大量的无叶舌植株,可以验证上述推断.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杂合子

(2)不符合

(3)(有叶舌)雄

(4)思路:从杂交组合①或②的后代中选择有叶舌植株为父本,从③杂交后代中选择无叶舌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性状表现.

结果:后代出现少量的有叶舌植株,大量的无叶舌植株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与温度有关

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由题意知,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基因突变的有害性),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有利性),这说明同一种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于生存能力的影响不同,即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人类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该病有20多种突变类型.这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

A多方向性

B有利性

C稀有性

D可逆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类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该病有20多种突变类型,这充分说明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即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皮肤缺乏黑色素;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酮酸大量从尿液中排出.如图表示苯丙氨酸在人体的代谢,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图甲可以得知,在基因水平上,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基因______(填序号)发生突变所致,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基因______(填序号)发生突变所致.

(2)通过A过程产生的苯丙氨酸进入血液运输到全身至少穿过______层生物膜,与催化A过程的酶的合成及分泌时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

(3)分析图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可以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1可知,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转移酶和苯丙氨酸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成苯丙酮酸和酪氨酸.如果基因2发生变异,则不能产生苯丙氨酸羧化酶.苯丙氨酸只能在苯丙氨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苯丙酮酸.图中基因3控制酪氨酸酶的合成,而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因此基因3突变会导致白化病.

(2)食用蛋白通过A过程产生的苯丙氨酸,必须穿过消化道内壁的毛细血管壁细胞才可以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即苯丙氨酸进入内环境至少穿过2层生物膜,其运输到其毛细血管外还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即要穿过2层生物膜.因此,通过A过程产生的苯丙氨酸进入血液运输到全身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催化A过程的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由图可知,苯丙酮尿症患病是由于基因2突变,不能合成苯丙氨酸羧化酶,从而影响了苯丙氨酸的代谢,生成大量的苯丙酮尿.这说明了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故答案为:

(1)2   3   

(2)4    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解析

解:(1)由图1可知,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转移酶和苯丙氨酸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成苯丙酮酸和酪氨酸.如果基因2发生变异,则不能产生苯丙氨酸羧化酶.苯丙氨酸只能在苯丙氨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苯丙酮酸.图中基因3控制酪氨酸酶的合成,而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因此基因3突变会导致白化病.

(2)食用蛋白通过A过程产生的苯丙氨酸,必须穿过消化道内壁的毛细血管壁细胞才可以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即苯丙氨酸进入内环境至少穿过2层生物膜,其运输到其毛细血管外还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即要穿过2层生物膜.因此,通过A过程产生的苯丙氨酸进入血液运输到全身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催化A过程的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由图可知,苯丙酮尿症患病是由于基因2突变,不能合成苯丙氨酸羧化酶,从而影响了苯丙氨酸的代谢,生成大量的苯丙酮尿.这说明了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故答案为:

(1)2   3   

(2)4    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对这句话的判断及解释中,正确的是(  )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

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虽然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由于基因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因此基因突变可以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材料,为自然选择奠定基础,因此“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句话是正确的.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单倍体植株的细胞中可含有一到多个染色体组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低温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二倍体的单倍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多倍体的单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故单倍体植株的细胞中可含有一到多个染色体组,A正确;

B、染色体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低温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基因的碱基序列为:,下列变化对其控制合成的多肽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D第103至105位缺失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如果第6位的C被替换为T,转录后形成的mRNA只可能造成个别氨基酸的替换,其他氨基酸不变,A错误;

B、如果在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转录后形成的mRNA会造成插入点后面的所有氨基酸序列都可能发生改变,因此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B正确;

C、如果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转录后形成的mRNA只可能造成个别氨基酸的替换,其他氨基酸不变,C错误;

D、如果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转录后形成的mRNA中碱基减少,从而引起后面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但由于发生在尾部,所以影响不大,C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出亲代所没有的表现型叫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有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之分

C基因突变能人为地诱发产生

D在光镜下看不到基因突变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F2表现出亲代所没有的表现型叫性状分离;A错误.

B、基因突变分为显性突变(a→A)和隐性突变(A→a);B正确.

C、基因突变的原因分为自发突变与人工诱变,因此能人为地诱发产生;C正确.

D、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的变异,用光镜不能看到;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基因突变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及其基因的结构

C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

D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素,能定向产生高产的菌株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A、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

B、基因突变不能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B错误;

C、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素,可能产生高产的菌株,也可能产生低产菌株,D错误.

故选:B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C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

D《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该项措施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A正确;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B正确;

C、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属于二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C正确;

D、近亲结婚会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大,因此《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该项措施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正确.

故选:AB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  )

A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发生了变化

D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基因突变,即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会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不利于生物进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说明具有突变具有普遍性,故A正确;

B、无论是个体发育的哪个时期,都可能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故B错误;

C、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可以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即属于不定向,故C错误;

D、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当发生基因突变后,出现新的生物体性状往往与环境是不相适应的,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但是有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故D错误.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