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考,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商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

(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

(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

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 

请回答:

(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论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2)什伍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 (3)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   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列举能够体现这一改革思路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举措?对秦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改革者的命运都令人叹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依法治国。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2)举措: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影响: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改革家要具有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泰国偏处西方,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孝公做   国君时,发愤图强,下令求贤。商鞅是卫国的破落贵族。他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来到秦国。秦孝公听商鞅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一连几天不知疲倦,非常赞同他的变法主张。     

变法开始以前,商鞅怕人民不相信他颁布的法令,就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高3丈的木杆,下令说:   有谁把木杆移到北门,就赏赐他10金。开始时人们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商鞅又下令将赏金增加到50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木杆扛到北门。果然得到50金的重赏。这个消息一传开,商鞅再颁布法令,人们就都相信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颁布法令规定: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纵横田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的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也越多;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强烈地反对。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等鼓动太子破坏新法。商鞅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了字,这样,新法得以顺利推行。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商鞅,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  裂。但是新法并未废除,在泰国继续得到推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请回答:商鞅变法的原因有哪些?措施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原因:(1)战国初期,泰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3)商鞅个人的作用。措施:军功爵制;什伍组织;废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分封、建县制;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焚烧诗书。成效: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功原因:(1)新法运用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了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统治的需要。(2)“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以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3)商鞅个人的改革精神,不惧权贵,执法如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   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   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商鞅所处时代背景,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客观效果、自身结局方面加以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商鞅生活在战国兼并战争的年代。他力主改革,认为“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公正执法,认为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其主观目的是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商鞅的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商鞅本人则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又失去政治依靠,因而遭到车裂的悲惨结局。说明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认为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正确看待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材料三片面地强调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认为这是他身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本原因。不同意。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是一股进步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商鞅遭到奴隶主贵族的残酷杀害,并不是为人刻薄所造成的。

(4)商鞅制定严酷法律,并严格执法,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但商鞅抑制商业的发展,实行的法律过于严苛,又焚烧诗书,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 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寸金,以明不欺。”        

(1)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哪些方面的问题,以及各是如何规定的。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 

                                                                                                                                                                         

(3)从这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的哪些品质?

                                                                                                                                                                     

正确答案

(1 )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军功的大小授爵、由国君任免官吏、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2 )取信于民,雷厉风行。

(3 )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与违反时代潮流的旧势力作大无畏斗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富国强兵的秦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