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共1056题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共105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老子和孔子是先秦时期的两位先哲,虽属不同的学派,但二者在思想上却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 ]

A治国的理念上

B哲学思想上

C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D统治人民的方式上

正确答案

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一个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或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

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我国秦汉时期学术思想的变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问题:

(1)战国秦汉时期学术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秦汉事实为例,说明思想文化对政治的巨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国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展开百家争鸣;秦朝采用法家的严刑酷法的主张治理国家;西汉初采用道家“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采用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2)秦以法家理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是秦的思想文化暴政,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汉初采用道家思想,无为而治,而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产生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与思想上大一统并行,解决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正确答案

(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摇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学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是高中历史必修的内容,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课题,某校高中学生确定了一些具体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课题一 春秋战国的思想

材料一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补。

——《老子》

材料三 法者,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他们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课题二 世界资本主义返行机制的创新与调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原因在于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化为现代资本主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如下变化:首先,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其次,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社会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

(2)根据材料指出现代资本主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课题三 近代以来的科学

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迄今为止,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分别以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概括指出材料中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的成就,并说明两者之间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课题四 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变革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19世纪)对她(中国)来说特别残酷……现在中国……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惟一的大国,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因此她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正如过去中国欣然接受佛教圣典和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那样,她现在着力研究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种学。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4)简述“过去中国……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的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孔子:以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韩非子:以法治国。他们共同关注如何治国的问题。

(2)开始标志:罗斯福新政。新变化: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出现等。

(3)成就:第一次是17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是20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反映的是物理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此后,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儒家、道家、法家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材料二 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材料三 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教义”的原因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互相补充,满足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为什么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

(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主张“学而优则仕”;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

(3)采纳: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效果: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胜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却是法家的主张,因而形成了“外儒内法”,所以说是法家的胜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

[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古代书籍命名的方式和思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有的使用典故,讲究出处来源,……,有的渗透中国传统思想,有的直接使用作者姓名为书名。下列均以作者姓名为书名的是

[ ]

A《周易》《韩非子》

B《韩非子》《孟浩然集》

C《孙子兵法》《贞观政要》

D《康熙字典》《贞观政要》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