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共1056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徽州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制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徽商的优良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华商历史专家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2 )指出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的论证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勤俭,行义、乐善好施。
(2 )论据:把积累财富主要用来购地和子孙读书科举,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德治国”。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2)抽鸦片的国家。
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各级各类会议的热门话题。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国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时代的要求。英、法等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们为构建文明、公平、理性的社会提出了一整套构想。
材料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文明的政治主体、先进的政治文化、合理的政治制度、规范的政治行为以及和谐的政治关系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一例,并简述出现这一相对和谐局面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列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理论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正确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让人民安居乐业。
(2)贞观之治。吸取隋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3)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等。
(4)召开人民政协会议,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要求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材料二: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既然大声疾呼,定要着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中国:所以我们要成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些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的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1917年5月1日《新青年》3卷3号
材料三: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养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
材料四、那(孔教)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
材料五、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例说明儒学思想从战国到明请时期地位的变化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处明朝时期的王守仁(1472——1529年)和李贽(1527——1602年),为什么在思想上形成尖锐对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的“共和招牌”指什么?国会议员大声疾呼“尊重礼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材料三到材料五,作者对孔子以孔教都持什么态度?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国时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得到发展,形成理学。明清时期:受到批判(或批判的继承)。
(2)、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决定其思想的差异性甚至对立性。
(3)、中华民国;意图:为复辟帝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4)、批判(否定)态度。原因:儒家学说代表旧道德、旧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破坏民主政治。
在中外几千年历史中,头发就如一根细细的、极其敏感的晴雨表,纵穿于其中,折射着历史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即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国人都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
——《孝经?开宗明义章》和《论语?宪问》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逐渐兴起剪辫风潮,至五四前夜,男子剪掉辫子已成为个人生活的常态,但女子剪短发仍被视为有伤风俗。
——谢天开《短发与新女性的诞生》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发型从“郭富城头”到“周杰伦头”、从“纯子头”(来源于日本电视连续剧)到“梁咏琪头”,颜色从纯黑色到五颜六色,人们的发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
——太平洋女性网《发型演变三十年》
材料四:1871年8月,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断发脱刀令》,宣布日本人要剪掉长发、解除佩刀,改为西式发型。
——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头发有何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新时期中国人发式日益个性化、时尚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明治政府施行断发令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孝道的表现,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志。
(2)辛亥革命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有关措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观念的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
(3)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
(4)文明开化,有利于日本的近代化。
(5)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加以改造或剔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国,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图1
图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1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图2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数量增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内容广泛;由伴随传教传授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方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
(3)萌发学习西方思潮,开始工业化进程,发生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4)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
(5)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伏尔泰借儒学和科举制抨击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
材料一 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
材料二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仁”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
(2)是指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尊敬和奉养,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应尽的反哺之责。
(3)“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
(4)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化解矛盾或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对于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现代期盼: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此,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末期,分别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思想论述?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早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等主张,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荀子也提出施政要用“仁义”“王道”。这一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人民备受其苦,这些思想家从爱护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以民为本”,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末期:明末清初,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顾炎武则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其根本弊端暴露出来。黄宗羲等思想家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这些,从而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君主制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主张。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四 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代背景: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主要内容:仁;礼;实用;中庸。
(2)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不仅提出“天人感应”思想,而且还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教。
(3)《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图片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