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单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  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已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落实措施要到位。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应不应该实行免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免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实行免役法,理由是免役法“宽富而困贫…‘使农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3)相同点: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危害天下。不同点:材料三对其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水利法危害百姓,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危害久远。

(4)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 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下一知识点 : 积贫局面的改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王安石变法的命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3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