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五年计划
- 共144题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业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 3月)
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l952年=100)
——摘自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最: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神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觉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材料二: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发展工业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运动。在工业领域,全国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影响: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且炼出来的钢合格率很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对冒进;必须根据中国劳动力充足、经济基础差等国情,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在90年的风风雨雨和波澜壮阔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瞩目。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分别指出上述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举措,并简要概述其各自的历史意义或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图一;举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二:举措:发动“大跃进”运动。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图三:举措:召开十一届三中全。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四: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材料一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奏响了农村改革序曲的是哪些省区?今年是深圳对外开放三十周年,深圳作为我国对我对外开放的起点,在当时有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先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经济(或物质)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或技术)基础: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安徽、四川。作用:①对特区:使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②对沿海: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③对全国: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