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共2048题
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非基因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b、c和Ⅰ、Ⅱ属于DNA片段,基本单位均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
B、据图分析,Ⅰ、Ⅱ为非基因序列,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将会引起DNA分子结构变化,B正确;
C、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C错误;
D、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而a、b属于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B.
下列生命活动可能会使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是( )
①同源染色体分离 ②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③基因突变
④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互换 ⑤染色体结构变异 ⑥染色体数目变异.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但不能改变DNA的结构,①错误;
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配子,但不改变DNA的结构,②错误;
③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③正确;
④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互换使得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④正确;
⑤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基因,则染色体结构变异,使得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⑤正确;
⑥染色体数目变异使得细胞中基因的数目改变,但不改变基因的结构,⑥错误.
故选:B.
下列变化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A错误;
B、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只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故A正确;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故B正确;
C、一个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自交产生aa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故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进行有丝分裂则不能,故正确.
故选:C.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即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错误;
B.环境因素可诱导基因突变,但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是人类第21对染色体多了一条染色体引起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D正确.
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某地区生长的野生植物类群中出现了许多变异植株.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植株的可遗传变异类型中,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______.
(2)部分变异植株与正常株相比,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原因是环境因素影响了这些植株有丝分裂中______的形成,导致______成倍的增加.
(3)某种植物有甲、乙两株突变植株,对它们同一基因形成的信使RNA进行检测,发现甲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C变为U,乙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则与正常植株相比______的性状变化大.
(4)某植株产生了一种新的抗病基因,要将该基因提取出来,应用______酶处理它的DNA分子,这种酶的作用部位是______.
(5)将上述抗病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体内的核心步骤是______,抗病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从可遗传变异角度区分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要看“基因重组”.
(2)“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是多倍体的特征,多倍体的成因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受到抑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3)甲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C变为U,属于基因突变中的替换,只改变一个氨基酸;乙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属于基因突变中的增添,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
(4)从DNA分子中获取目的基因要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其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5)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农杆菌转化法、显微注射法、钙离子处理的方法.受体细胞是植物,最常用的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若受体细胞是动物细胞,最常用的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若受体细胞是微生物细胞,最常用的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是钙离子处理的方法.
故答案为:
(l)基因重组
(2)纺缍体 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
(3)乙
(4)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 磷酸二酯键
(5)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农杆菌转化法
解析
解:(1)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从可遗传变异角度区分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要看“基因重组”.
(2)“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是多倍体的特征,多倍体的成因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受到抑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3)甲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C变为U,属于基因突变中的替换,只改变一个氨基酸;乙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属于基因突变中的增添,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
(4)从DNA分子中获取目的基因要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其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5)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农杆菌转化法、显微注射法、钙离子处理的方法.受体细胞是植物,最常用的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若受体细胞是动物细胞,最常用的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若受体细胞是微生物细胞,最常用的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是钙离子处理的方法.
故答案为:
(l)基因重组
(2)纺缍体 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
(3)乙
(4)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 磷酸二酯键
(5)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农杆菌转化法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进行重新组合,称为基因重组.下列各选项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原理是基因突变,A错误;
B、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生产人干扰素的大肠杆菌,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在海棠枝条上嫁接苹果的芽,属于无性繁殖,C错误;
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萌发的种子,得到多倍体,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关于生物的生殖,下列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只有高等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才进行双受精,A错误;
B、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受精作用完成的关键是卵细胞核和精子核的融合,B错误;
C、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源于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基因重组,C正确;
D、生物无性生殖产生后代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以产生的后代与亲本在性状上相比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D错误.
故选:C.
(2015秋•于都县校级月考)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所以基因碱基序列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A正确;
B、基因重组包括基因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受精作用时未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B错误;
C、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如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则可育,C正确;
D、自然状况下,病毒和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均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