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海权兴,则国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再次出现。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今天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

——刘中民、桑红《新中国海洋防卫思想史话之》

(1)从材料一的“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的冒险事业”指什么?它与中国转向内部有何历史关联?(10分)

(2)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海权得不到保障的原因。(6分)

(3)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振兴海权的有利条件。(8分)

正确答案

(1)①原因:制度结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外推动力: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缺乏获取利益的动力(或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受阻;或推行“海禁”政策;或传统中国文化塑造了民族内趋型的心理结构)。(4分,每个方面2分)②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2分)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分)

(2)①思想: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2分)②原因:政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或旧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经济:中国社会经济落后;思想:封闭保守,中华民族内趋型的心理结构;军事:海军力量薄弱。(4分,答对2个方面即可)

(3)政治:政局稳定,完善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经济:深化改革开放,提升了综合国力;科技:科教兴国,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外交: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或中美、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军事:重视海权,海防力量增强,如航母建设;国际: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8分,答对4个方面即可)

试题分析:(1)①原因: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5世纪早期”和“制度结构”与“向外推动力”的含义再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不难得出答案。②“西方的冒险事业”根据材料所说是为了“全世界海洋”就可以推知是新航路开辟。③关联:需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来分析,因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东来,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国政府当然要有对策,结合所学不难想到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2)①思想:由“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可知,孙中山认为海权关乎国家的存亡,当然要自主掌握我国的海权。②原因:需要结合晚清时期的国情,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等角度进行思考,即可得出。

(3)有利条件:需要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和面临的国际形势等各方面发展的情况来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内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内阁制有何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有何特点?(2分)

材料二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报告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新闻网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2分)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3分)

材料三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中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建立了哪些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政府在重建与完善民主政治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6分)

(4)综上所述,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特点?(6分)并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内阁特点:不是法定行政决策机构,只供顾问;(2分)演变特点:君主专制逐渐加强(空前强化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分)

(2)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2分)斗争和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重建与完善努力:(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①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②制定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实行依法制国方略:

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④当前: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法律形成。

⑤中共十八大通过决议: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4)特点:①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②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③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④借鉴吸取西方民主,开创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答3点即可得6分)认识:①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②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④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⑤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言之有理、答2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内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可以得出内阁的特点是不是法定行政决策机构,只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的从秦三公九卿——汉中朝——唐三省六部制——明内阁——清军机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其特点是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依据材料中的“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即根本原因是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追求民主的斗争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回答第二小问,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制定1982年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法律形成。及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决议,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依据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可以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旁的“炮”出现最早不会早于中国什么朝代?

(2)作为封建时代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中国历史上,“相”何时开始设置何时淡出历史舞台?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之一,唐宋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1)宋代

(2)设置:秦朝;

淡出:明朝  

(3)措施:①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

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同意。原因:象棋中保留了“象”以纪念舜的弟弟象。另一种回答:不同意:因为棋盘中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所以应该是西汉时期发明的

(1)火药在宋代的时候才用来制造火炮。所以中国的炮最早不早于宋代。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专制皇权,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而丞相就是三公之一,掌管全国政务。到明代的时候,朱元璋为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

(3)这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中国皇权和相权之间斗争的具体概况。唐朝时期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宋朝时期是增设机构是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证权。

(4)这是较为开放的题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一般学生经过前面的答题,可能都会不同意,可能从“炮”“相”等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4分)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3分)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分)

正确答案

(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2分)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2分)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1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

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1分)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2分)

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2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

孙中山先生“为国体改革”是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2分)

(5)特点: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可知是皇帝独自专权,所以导致“大权从未旁假”,再结合材料反映的时间“(雍正)以来”可以知道这是指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使得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决定。

(2)核心观点:由材料中的“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等可以看出作者实在讽刺、反对君主专制。产生的原因:可从当时(明清之际)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分析;

(3)现象:根据材料中的“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可以总结出改革派的专制做法。根源:需要结合材料一、二来回答,可以根据材料一说明原因之一是专制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原因之二是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4)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四来回答,所以需要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概括和归纳。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可以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的角度和孙中山本人民主思想的角度回答。

(5)结合上述四问和四则材料可以知道,从清朝的专制皇权加强到顶峰,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再到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的进程是非常艰难和曲折的,据此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

——叶凤毛《内阁小记·自序》

材料二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皆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一一《枢桓记略》卷一

材料四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薝曝杂记》卷一

问题:(10分)

(1)雍正朝以前,清朝有哪三个重要的中央政治机构? (3分)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和“军机处”设置的原因 (7分)

正确答案

(10分)(1)主要机构有: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3分)

(2)议政王大臣皆为满族王公贵族,“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政可议,成为空衔;(2分)更为重要的是皇权受到由“世胄世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的限制。(2分) 军机处的设置最初是为了西北战事,后设定为国家中枢机构。(1分)它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草拟诏令,不经内阁“廷寄” 各地。(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一·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 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裢《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如君主与贵族的契约关系、贵族的政治权利和君权有限、对王权限制的宪章。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洛克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三权分立的观点。孟德斯鸠则提出,三权不仅要分立,而且要相互制约。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三  1909年8月23日清廷颁布了《资政院章程》。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议员分钦定和互选两类,……资政院的职权有:一、国家财政的收支预算;二、财政收支决算;三、税法及公债;四、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订;五、其余奉特旨交议的事件。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宣统三年四月十日(1911年5月8日),颁布新订内阁官制,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任命奕助为总理大臣。阁员13人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汉人占4人,……责任内阁只对君主负责,内阁总理及各大部大臣由君主任命,……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说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设立都体现了分权”这一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分权”目的有何区别?(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权力制约思想形成的背景。(6分)以近代英国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在达到中央集权的同时,又是如何通过分权避免专制的?(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改革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军机处设立分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权;(2分)总理衙门分军机处之权。(2分)

区别:军机处设立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2分)总理衙门是为了适应鸦片战后列强需要,(2分)近代政府职能专业化的要求。(2分)

(2)背景:中世纪限权思想的影响;防止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的需要;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对专制制度的冲击;启蒙运动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

说明: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权力受议会限制。(2分)国家权力集中在议会和内阁,它们分别行使立法权和最高行政权,议会和内阁互相制约。(4分)

(3)晚清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西方,以分权制衡为原则设官分职;促进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以挽救清朝统治、抵制革命为目的,客观上加速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3分)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从材料中获取,由材料中“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可知军机处设立分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权,“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可得出总理衙门分军机处之权;第二小问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之,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为了适应列强需要及近代政府职能专业化的要求,设立总理衙门。

第(2)问,主要考查理解分析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一小问近代西方权力制约思想形成的背景可以结合中世纪限权思想、防止专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以及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以及《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等分析归纳,在英国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国家权利集中在议会与内阁,而议会与内阁又互相制约。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综合分析归纳与认识的能力,材料中主要阐释了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借鉴了西方的分权思想,虽然其以挽救晚清统治、抵制革命为目的,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以及加速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清朝取代明朝后,大多继承了其包括内阁在内的基本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的先进性》

材料二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7月15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请回答:

(1)你对材料一中“权力平衡”一说是怎么理解的?(2分)请对作者关于中西方内阁制度关系的论述予以判断分析。(5分)

(2)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何种特点?(4分)

正确答案

(1)理解:通过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2分)

分析:该观点纯属无稽之谈。西方内阁制起源于英国,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 (5分)

(2)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颁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斗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8分)

(4)特点:从专制到民主(或政治民主化);民主政治之路艰难曲折。(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材料二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回答:

(1)材料一、二中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各是怎样?有无本质的区别?为什么?(6分)

(2)材料三认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此你怎样认识?(6分)

(3)谈谈你对材料四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2分)

正确答案

(1)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2分)没有本质的区别。(2分)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2分)

(2)职权:隐然执政之府矣。(2分)

认识:这种观点仅仅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军机处是皇权专制的工具这一本质。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4分)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2分)

本题围绕古代中国政治中丞相制度的存废问题展开,材料体现了人们对丞相制度的不同看法。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这些不同的观点来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因此解答此题要注意和时代背景相结合。(2)要注意认真阅读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要准确和全面。(3)谈自己的认识要紧扣主题,不要漫无边际。(4)对问题的看法既要看到其表象,更要看到其本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摘编自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

评论材料中关于前近代中国研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评分说明:提炼并明确表达观点3分,能至少从三个角度史论结合论证观点9分,只表述观点而不作论证不给分。

参考答案示例1:我同意明清时期“没有发展的增长”论断。理由:明清时期社会长期稳定,人口增长迅速,土地等资源日益紧张;明清时期传统农业经济虽有发展,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有限;新增粮食大多被新增人口消耗,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积累。

参考答案示例2:我不认同明清时期“没有发展的增长”论断。理由: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中国开始出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参考答案示例3:我认为18世纪西方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中国。理由:18世纪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综合国力强盛;以传统科技为代表的文化发达,领先世界。

参考答案示例4:我认为18世纪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理由: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英法美初步确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中国实行文化专制,西方启蒙运动发展到顶峰;从社会发展趋势看,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参考答案示例5:我同意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大分流”。理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依然在封建大道上徘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殖民地的开拓扩大了资本主义活动范围,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向大西洋两侧扩展;西方科学革命和政治革命蓬勃发展,近代社会逐步建立。

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同等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评析类题型。首先,从材料中归纳出一个观点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次结合史实多角度来进行论证,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最后要适当进行总结。题目中“前近代”即近代前夕。材料中有有关观点有3个:明清时期是“没有发展的增长”;18世纪西方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大分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理由较充分的一个观点论述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罗马监护法》对妇女的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如果古罗马妇女出现在其他诸如法庭等一般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起在座男性的惊奇和不满……墓碑、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纪念性铭文都宣扬理想的妇女行为,这包括贞洁、节制和娴于织毛活之类的女红。——摘编自《剑桥插图罗马史》

材料二 汉代,儒家开始了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但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摘编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三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材料四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地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压迫妇女的不是男子,而是‘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他在《战后之妇女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妇女运动只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才能得到胜利。——摘编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古罗马社会对妇女的限制。(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简析其时代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近代西方妇女地位改变的原因。概括材料四中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妇女地位变化的总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是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立法限制妇女的经济活动;限制妇女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强调妇女的贞洁和从属地位。

(2)特点:空前强化;深入影响社会生活。背景: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3)原因:政治方面,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文化方面,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核心主张:提倡男女平等;强调解放妇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4)趋势:妇女地位逐渐提高。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外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第(1)问,根据材料加以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发展特点”需要将明代的情况与以往作对比分析;“时代背景”应注意社会习俗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尤其是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和理学的约束。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概括即可。第(4)问,在前三问的基础上即可概括出“总趋势”;“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