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

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三: 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

——许纪霖《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8分)

(4)当中西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4分)。

正确答案

(1)区别: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6分)

(2)措施:经济上继续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政策;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八股取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仍占主流。(6分)

结果: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思想文化被压制,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分)。

(3)抗争: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与王军进行两次内战,最终处死查理一世(2分)

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复辟王朝的统治结束;(2分)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确立君主立宪制。(2分)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国王统而不治。(2分)

(4) 1840年英国为打开市场和获得原料用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从经济上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2分);政治上中国主权受侵犯(2分)。

试题分析:(1) 考查中西政治民主化进程。第一问考查古代中国、西方政治状况的差异。根据材料“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法律来自社会”、“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结合明清时期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从君权教权、君臣关系、法制等方面解答。(2)第一小问回忆教材知识,从经济政策、专制制度、思想控制等角度分析;联系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回答第二小问;从权力制约、多元化的影响分析第三小问。(4)联系中国近代史知识,从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冲击角度分析。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的国策,使得我国在近代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上上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外历史上不乏制度、思想、体制创新的典范。制度有所创新,社会就会发展;反之,制度保守,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具有的真正的才能。                                                     ──伯利克里

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阐述了民主制的什么特点?(1分)

材料二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 

(2)造成材料二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3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社会影响。(3分)

材料四 ……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4)据材料四, 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4分)

材料五 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5)据材料五,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3分)

材料六 公元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携访华团以祝寿为名请求扩大通商。英人不懂中华礼仪,让年迈的乾隆帝深感不爽。但念其为远邦蛮夷,不便计较,御笔一批:“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6)材料六反映了清朝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此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人民主权(主权在民)。(2分)

(2)原因: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2分)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分)

(3)特点: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2分)

影响:①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③推动政治民主化。(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4)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2分)

影响:①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②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③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分)(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成就: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6)闭关锁国政策;(2分)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①是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第(1)题“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可知主权在民。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废丞相导致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政务繁忙。而反映的时代特点就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第(3)题“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实行的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意义就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考虑。第(4)题英国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关于选举权的政治运动指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从“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中总结这一运动的对英国经济政治的积极影响。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第(6)题通过“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一政策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治以重罪。”

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材料三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和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二、三,可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证明明朝君和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和臣衣着的场合性。

(2)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3)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

材料反映的信息体现了皇帝和不同级别官员在服饰上的差异,回答时注意联系明朝君主专制和皇权的加强等方面的政治特征进行分析。注意要紧扣材料,最大限度的利用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正确答案

(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及其作用的理解,并注重与国外选官制度的对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9年1月苏州市高三调研)(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

材料三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材料四 “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cabinet)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后来,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A-41"1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世界史资料丛刊》

请回答:

(1)假如你是导游,带团参观明朝内阁大堂和清朝军机处旧址。请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向游客讲解明朝内阁的职能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并说说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5分)

(2)从材料四可以看出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1分)

(3)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同点是什么?对两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明朝内阁的职能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2分)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决策保密。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分) 

(2)特点:责任制内阁。(1分) 

(3)不同点: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2分)影响:中国:一方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英国:有利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2分

第(1)结合材料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朝内阁的职能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标志这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清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第(2)问,通过对材料四的分析可以得出是内阁制;第(3)问,中国是专制,英国是民主。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辰、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责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一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⑴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4分)

⑵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的失败。(6分)

⑶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6分)

⑷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4分)

(1)本问的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即可。注意区别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职责。

(2)“尽夺藩镇之权”针对的是地方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的统治而言,依据所学知识答出北宋时期“收兵、财”的措施即可;作者的观点依据材料中“州郡遂日就困弱……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进行分析即可。

(3)解答本问时需弄清唐朝时中书省及元朝时中书省在中央权力机构中所处的地位、各自的职权范围。元朝设立一省制的原因可结合元朝的时代背景作答。

(4)利用材料中反映信息,如“承旨、出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整理答案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二 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比较清代的中国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管理体制上有哪些不同?(6分)

(2)造成中国明清时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哪些?(4分)

(3)分析清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发展的差异对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不同:①教育内容: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欧洲则引进了人文主义的新知识。②教育方向:中国—培养官吏;欧洲--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③管理体制:中国—属于官办;欧洲—民间

(2)①经济: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缺乏改变教育的土壤和社会力量②政治:中国政治上厉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施行文化高压政策。

(3)①欧洲:开启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为西方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促进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②中国: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

试题分析:

(1)本题比较了近代中国和欧洲的差异。依据“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结合所学分析比较可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的问题分析及史实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概括即可。

(3)考查分析比较能力。依据所学知欧洲:开启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为西方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促进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中国: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龙羽《中央政府与西南地区的民族发展》

材料五 

1945年重庆与四川、西南、大后方工业比较表

材料六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处西南的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者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工业基地”。

(3)根据材料四分析,明清两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上有何区别?(4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二者的社会文化底蕴有何不同?(4分)清代的民族政策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4)根据材料五说明重庆在当时大后方工业中的地位?(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4分)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主要特征(3分);归纳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3)区别:明代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2分)

清代奉行“华夷一体”的民族平等政策。(2分)

不同:明朝统治者受儒家传统的夷夏观念的影响,推行大汉族主义;(2分)清朝统治者批判的继承了唐代以来的民族平等的观念。(2分)

作用: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终结了土司制度,促进了西南地区发展。(2分)

(4)重庆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1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政治行政地位提高。(2分)抗战时期大批工厂的迁建。(2分)

(5)特征:①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战备

②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③建设内容主要是军工企业。(3分)

影响:推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1分)

对缩小东西部差距,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起了重要作用。(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

——叶凤毛《内阁小记·自序》

材料二: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

材料三: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固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皆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枢桓记略》卷一

材料四: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傣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一

材料五: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之事也。”                                                   ——《枢桓记略》卷一

请回答:

(1)清初主要有哪些中央政治机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什么?

(2)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1)主要机构有:内阁、六部、内三院、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2)议政王大臣“不请世务”,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政可议,成为空衔;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由“贵胄世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的限制。

(3)康熙帝设南书房以分散内阁权力;雍正帝增设军机处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乾隆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嘉庆帝削弱军机大臣的“承旨、出政”权力,下令各部院文武官员的奏折不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直接承奏皇帝。

   此题所提供的五则材料,集中反映了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情况。此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这本书诞生之后两个世纪里在西方广为流传。他对汗八里(北京)和行在(杭州)城的描述,让欧洲人觉得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式”的梦幻之城。他描写的“大汗的大陆”和同时代在英国、法国、德国流行的《曼德维尔游记》也“犹如梦境”。……他们盛赞这个国度的广大富有,中国的城市如何繁荣,大汗如何威严庄重。……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遭遇“跪礼”之辱,出访无功而返。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开始改变了。同一年,孔多塞在其《人类精神进步的历史画卷之概述》中认为,中华民族是停滞、平庸、屈辱、充满偏见的民族。”在乔治·安森的《环球旅行记》中,中国人欺诈、贫困、堕落、愚昧无知又冥顽不化

——《西方误读中国1000年》,《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七期

材料二: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材料四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写出材料一中描述汗八里和行在的著述。(1分)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伏尔泰时期是否如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政治体制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6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美国邮政总署发行这枚邮票的背景及邮票所体现的主要内涵。(8 分))

(3)材料四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及中国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对中国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看法(5分)

正确答案

(1)《马可·波罗行纪》。(1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顶峰;八股取士文字狱的思想文化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 。(任意3点 6分)

(2)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全面抗战五周年(任意2点3分)

内涵:中美联合抗日;纪念中国全面抗战五周年,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3)原因: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

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任意3点6分)

(4)变化:由美化赞誉中国到贬低丑化中国,由正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再到中国威胁论(2分)看法: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感知、认识、定位和描述等,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文化心理等进行判断、取舍、抉择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时不免带有片面和非理性;中国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

试题分析:(1)根据汗八里(北京)和行在(杭州)城的描述、描写的“大汗的大陆”、盛赞这个国度的广大富有,中国的城市如何繁荣,大汗如何威严庄重。可见是《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在伏尔泰时期是康雍乾三朝,这一时期中国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军机处设立、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文化发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发行邮票的时间是1942年,抗战建国5周年时期,这时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中美联合抗日,美国充分肯定中国为反法西斯所做的贡献。

(3)图片反映的是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从七十年代以来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提高,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随着中国的崛起、制造中国威胁论、

(4)从马可波罗、伏尔泰的赞誉,孔多森、乔治·安森的贬低,抗战时期重视中国对反法西斯的贡献,21世纪制造中国威胁论。西方的看法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文化心理等进行判断、取舍、抉择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