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战篇》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2分)提炼材料信息分析小农与国家的关系。(不得摘抄原文)(6分)

材料二 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他们担心科技革新会带来令人不安的变革。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充足和稳定的技术工人保证了劳动力的来源,这一点对革新也起不到促进作用。当雇主想要提高产量时,会发现雇佣更多的工人比投资技术要节省成本。在短期内,这种战略维持了中国的相对繁荣,并使大部分人口得以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中国没能跟上欧洲人的技术水平,而后者在18世纪中期开始了令人震惊的技术革命。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材料二中,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两国发展差异转变的主要因素。(10分)

正确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或封建自然经济)。(2分)

关系:小农是国家的财政来源;小农是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小农的普遍存在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6分)

(2)同意。(1分)明朝内阁制的设立,强化了专制政权;清朝设置军机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清代施行文字狱,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状况:1700年至1820年中国领先世界,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分)

因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政策,海外贸易发达,中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或海禁政策),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英国人通过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中国人受八股取士、文字狱的影响而思想保守封闭。(任4个方面8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汉书”“商君书”“吕氏春秋”等信息,再依据史实可判断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由材料中的“农伤则国贫”“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等信息,可得出两者的关系是小农是国家的财政来源;小农是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小农的普遍存在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政治上设立内阁、军机处等都加强君主专制,思想上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清代施行文字狱,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在政策上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此分析得出同意杰里·本特利的观点。

第(3)问,主要考查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由材料中“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19世纪的前70年里”“ 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信息可得出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为1700年至1820年中国领先世界,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两国之间的差异可以分别从两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思想教育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内阁,但与西方的内阁在性质上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全国军政大权独揽自己手中。为处理政务,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命今解缙等人并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材料二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原则主要有:

(1)内阁需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2)议会有权倒阁… … (4)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总辞职… … 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摘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

(1)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始于什么朝代?(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内阁的职能是什么?( 2 分)

(2)1689 年,为限制王权,英国通过了什么法案?( 2 分)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内阁对谁负责?( 2 分)

(3)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有何本质区别?( 4 分))

正确答案

(1)时间:秦朝(2分)职能:参预政务,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2 分)

(2)《权利法案》 (12分)对议会负责(2 分)

(3)明朝内阁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强化的产物,(2分)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2分)

试题分析:(1)此问比较简单。丞相制度在秦朝由秦始皇创立;明代的内阁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但是内阁并无实权。(2)1689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3)明朝内阁无实权,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英国内阁掌握有行政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

点评:我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的成员是丞相,秦朝开始设立,后来逐渐发展演变,到明朝被废除。明代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是无实权。英国近代也是确立内阁制,与明代的内阁不是一个性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4分),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的不同。(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4分) 

正确答案

(1)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2分)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4分)

(2) 政治设计: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6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6分)

(3)观点: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 

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黄宗羲在原有制度内寻求限制君权。(6分)

(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思想转变。(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正确答案

(1)(8分)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9分)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9分)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

(1)根据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回答第一小问: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朝后期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2)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归纳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气象:农作物引进新品种,蚕桑、棉花普遍种植;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繁荣,商帮出现。明清时期的封建政府依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3)该问要求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概括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日本)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一方面武力抵抗外来侵略,另一方面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备考分析】该题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综合考查了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其中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都属于初中历史的知识点。复习中应加强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并兼顾初中历史部分内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2009年11月5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城南计划”),北京“城南”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坐落在天安门南面的正阳门,巍峨高耸,距今已存在近600年了,它的南面是老北京的南城。正阳门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北京南城一幕一幕历史变迁。

图老北京城局部示意图

根据图材料所示,指出正阳门见证了怎样的中国历史?(10分)

正确答案

君主专制统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目睹政局混乱,1573年,他提出了“考成法”。考察标准是“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方法是“若抚按官不熟悉心甄别,而以旧套了事,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宜秉公更置之”,同时又建立制度规定:凡六部都察院的各章奏等转行各衙门,“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薄存照”,实行一件,注销一件,“若各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如此,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在“考成法”实施中,张居正裁撤了一批冗员,奖励了一批“廉能官员”,“自是,一切术敢饰非,政体为肃”然“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摘编自南炳文 汤纲《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考成法”内容的特点。(10分)

(2)简评“考成法”的实施效果。(5分)

正确答案

(1)确立为民行政、反对因循守旧的官员考核标准;上一级对下一级的官员考核是否合理有处置权;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和路程远近确定事务完成期限;每月逐级监督并考核事务完成质量;考核官员赏罚分明。(10分)

(2)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出现不分轻重、降罚过严的问题。(5分)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考成法”的考察标准是“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和路程远近确定事务完成期限;“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每月逐级监督并考核事务完成质量;考核官员赏罚分明。

(2)依据材料分析“考成法”的实施效果:在“考成法”实施中,张居正裁撤了一批冗员,奖励了一批“廉能官员”,“自是,一切术敢饰非,政体为肃”,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然“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但也出现不分轻重、降罚过严的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锦衣卫印           图二 军机处内景

材料二 泰西之强,在其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纠愆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说的“制度局”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什么机构?其主要根据西方的什么学说提出此主张?(4分)

(3)材料四和材料五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这两次政治制度变革相关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6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6分)

正确答案

(1)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4分)

(2)立法机构。(2分)三权分立学说。(2分)

(3)人民主权。(2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4分)

(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2分)

认识: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近现代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以下图中所给出的信息,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

①出现的朝代                                   

②出现的原因                                   

③工作方式                                      

④作用                                          

⑤简单的评价                                     

正确答案

①清朝

②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立军机房,不久,改为军机处,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业务。

③皇帝选亲重大臣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④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⑤a.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b.地处内廷,政治决策的封闭性特征明显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识记教材图片《清代军机处值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本大题3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此后不断补充完善,到雍正十三年最后确立。其基本原则是“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 从赫德(注:英国人,1863-1908年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执政时起,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赫德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这样,养老储金实际成了促使关员保持操守、廉洁行政的保证金,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效力。……此其一。其二,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连坐处分。……其三,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从而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赫德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积极意义。(16分)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赫德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15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7分)

正确答案

(1)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

地方的管理。(16分)

(2)不同:关员的待遇更高;鼓励和约束相结合,有助于关员长期服务海关;建立退休金制度,使关员在岗时便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工作;严惩违纪官员,以确保官员廉洁执法;完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措施,保证海关机器健康高效的运转。(答上5点15分)

认识: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腐败;廉不只是养出来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制度和法律上的监管、惩

治;应加强对官员的职业操守教育。(7分)

试题分析:(1)积极意义从材料一中概括即可,注意划分材料层次,获取有效信息,从“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可以归纳出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的信息可概括出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积极作用;从材料中“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的信息可概括出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来归纳即可,依据分值可判断出5个要点,划分材料层次,逐层归纳,从“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概括出关员的待遇更高;从“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概括出建立退休金制度,使关员在岗时便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工作;从“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连坐处分”概括出严惩违纪官员,以确保官员廉洁执法;从“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概括出完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从“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概括出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措施,保证海关机器健康高效的运转。第二小问认识可从高薪养廉的作用、保障官员廉洁的方法等角度来分析,如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腐败,同时也需要加强制度和法律上的监管、惩治,要加强对官员的职业操守教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明以前的历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明朝的失败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

——《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二  明代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宿景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在“南向战略”中所做的“尝试”,说明此时西欧出现但明朝缺乏的,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对明朝政治体制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正确答案

(l)尝试: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

因素: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这一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与此同时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

(2)态度:材料一否定。

评析:正确的国家战略要建立在正确的国家体制之上。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无法建立起一套类似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没能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社会走向衰落。(8分)

态度:材料二肯定。

评析:明朝已处于封建王朝衰败时期,制度上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体制的完善,能有效维持国家机器继续较好的运转;此时新的经济因素在滋生(资本主义萌芽);新的思想文化在萌发(反封建反礼教的早期民主思想和文学艺术);但仅停留在旧有体制的完善上,而不能实现制度的创新,跟上世界民主政治的潮流,中国不能真正向近代化转型。(9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南向战略”中所做的“尝试”是郑和下西洋。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两欧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这一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与此同时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本题考查的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任选一种观点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