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共1379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材料二 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经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孙中山
(2)想了解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精神,应查阅他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2分) 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是怎么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9分)
(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材料三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6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历史》必修Ⅰ 朱汉国
(5)从材料二、三又能反映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怎样的趋势?(3分)
正确答案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4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失败的理解: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9分)
(3)从专制走向民主共和。(2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5)逐步向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发展(3分)(答任意一点得2分)
略
(6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2年(清乾隆59年),清廷命福安康会同西藏八世达赖、七世班禅等共同筹议西藏善后章程,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章程》主要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所有噶伦以下的首脑及办事人员以至活佛,皆是隶属关系,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廓尔喀、布鲁巴克、哲孟雄等毗邻国家写给达赖、班禅的书信,必须报明驻藏大臣译出查验,并代为酌定回书......达赖、班禅圆寂后,将寻认的转世灵童的姓名、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特赐一金瓶,放进瓶内,选派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7日,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然后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有效。"
——摘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1959年5月,中共中央在给西藏工委《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的批示中指出:目前西藏地区的任务是,结合平息叛乱的斗争,采取边打边改的方法,完成全区的民主改革。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以三反(反叛乱、反乌拉、反奴役)双减(减租减息)为内容;第二步,以实行分配土地为内容。......明令宣布那些参加叛乱的上层反动分子、寺庙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土地,由原耕种的农民耕种,并在今年实行"谁种谁收",以后再行分配土地的政策。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贵族的土地和多余的农具、耕畜、房屋,一律仿照内地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办法,实行赎买政策,对牧区的政策,应当同农区有所不同。......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人身依附,解放农奴和奴隶,废除农奴主及其代理人的一切封建特权,废除寺庙的一切封建特权(包括委派官员,管理市政,私设法庭、监牢、刑罚,没收财产,流放人民,私藏武器,干涉民刑诉讼,干涉婚姻自由,干涉文化教育事业,破坏生产等)。......必须迅速地确定所有制,以安定牧区人民的生产情绪,没收参加叛乱的牧主的牲畜分配给牧民,实行“谁放牧归谁所有”的政策;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牧主的牲畜仍然归牧主所有,实行牧工牧主两利政策。
——摘编自《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
回答:
(1)《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在对西藏的治理上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其对促进清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有何重要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的特点, ( 6 分)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西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交通方面建设成就? ( 4 分)
材料三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藏商品能源供应严重不足,大部分农牧民的生活用能仍然依靠薪材、畜粪和枯杆等生物质能源,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压力。加快实现传统能源替代已经成为保护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我国西南生态屏障的迫切任务。
正确答案
(1)加强了驻藏大臣的行政权利;加强了驻藏大臣对外事务的交涉权利;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监督与任授权力(6分)
意义:《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颁布与执行,标志着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与管理进一步制度化与法律化。(4分)
(2)特点:将民主改革与平息叛乱相结合;分步骤逐步推行;在改革中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对农区和牧区采取不同政策。(6分)成就:建成了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4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于进行西藏的管理。第一问可以由《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所有噶伦以下的首脑及办事人员以至活佛,皆是隶属关系,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表明加强了驻藏大臣的行政权利;“廓尔喀、布鲁巴克、哲孟雄等毗邻国家写给达赖、班禅的书信,必须报明驻藏大臣译出查验,并代为酌定回书”表明加强了驻藏大臣对外事务的交涉权利;“达赖、班禅圆寂后,将寻认的转世灵童的姓名、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特赐一金瓶,放进瓶内,选派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7日,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然后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有效。”表明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监督与任授权力。意义从中央与西藏的关系回答。第二问从材料二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目前西藏地区的任务是,结合平息叛乱的斗争,采取边打边改的方法,完成全区的民主改革。”表明将民主改革与平息叛乱相结合;“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表明分步走,按部就班的进行;“实行赎买政策,对牧区的政策,应当同农区有所不同。”表明在改革中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对农区和牧区采取不同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忆西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交通方面建设成就:建成了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种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第一种朱元璋画像黑黑的大脸,脸特别长,额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发光,眉毛又浓又粗,眉眼都向上吊竖着,鼻子很大,鼻孔问上翘起,耳朵很长,几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宽,下巴比上额突出许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严、凶狠。第二种朱元璋像,脸庞丰满,神态慈祥,其相貌显得和善多了,而且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
你认为哪一种画像是朱元璋的真相?理由何在?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有这么大的差异?
正确答案
第一种。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身世坎坷,经受了许多磨难,不可能是一付养尊处优的模样。原因有:朱元璋从乞丐最后成为皇帝,身份变化的巨大反差使其产生了竭力美化自己、掩盖过去的畸形心态;为强化皇权、维护皇帝的尊严而不择手段,反映了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回答此题时,应结合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及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作答,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小题1: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
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
小题2:与、澳门国家统一,都是由于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它有利于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小题3:
1922年,苏俄农民瓦西里在交纳了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不远处的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没收了他的余粮,并处以巨额罚款。
小题4:、现在的英国女王已经任命了好多位首相了,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是她确信这些首相最终会对她负责。
小题5: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材料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正确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A
略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考查,在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在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所以题目中依次填写丞相和军机处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
(1)材料一反映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唐朝科举考生主要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各地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另外,现任官员也可参加,一般是品级较低的官员。唐代科举以进士科最受人羡慕,也最难考。由于唐朝宰相多是进士出身,就更提高了其身价。每次总有一两千人报考,而取中者多时不过三、四十人,少时仅几人。人们把考中进士者称为“白衣卿相”、“一品白衫”。官家还要为新取中的进士举行很多庆祝活动。如“探花宴”是在杏园举行的宴会,“题名会”是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会”则是大宴于曲江亭子的庆祝活动。不过当一些反对科举制度的守旧官僚主持朝政时,庆祝活动便被减去许多。长达两百年的朋党之争中,科举制度一直遭到这部分人的反对。但科举制度受到了广大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拥护。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幻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引自《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图1 宋人殿试图 图2 明朝学子看榜图
图3 明代科举写满文字的作弊衣衫 图4 清代科举落第者、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四幅图片都反映了哪些现象
材料四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以及西方人都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5)请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作简要评价。
正确答案
(1)察举制度。(1分)察举所推荐的人才严重名不符实,出现腐败。
(2)科举参与面广,主要阶层是地主阶级。进士科最为重要,选拔了一些真才实学。为中小地主阶级提高政治地位开辟道路,因而遭到守旧官僚(或答:士族地主)的反对。
(3)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科举仍然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为此有些人不择手段。明清科举制度逐渐腐朽,脱离实际。
(4)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现代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5)明代以前的科举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明清的科举制度则相反。
第(1)问是指两汉时期察举制度,原因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提取。第(2)问要高度概括归纳材料中的有关内容,形成观点。第(3)问要从图片中看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生活内容,但已经出现腐败,并日益阻碍社会的进步。第(4)问也要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归纳材料中的有关内容。第(5)问要从隋唐的进步性为主和明清的消极性为主进行分析评价。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正确答案
正确
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置的意义,其作用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也是清朝统日益加强的表现,所以该题目叙述正确。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分)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3分)
正确答案
(1)措施: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6分)
(2)主要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
(3)否。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负责皇帝谕旨的传达。(4)
(4)言之有理即可。(3分)
略
观察下面的图片或者漫画:
图1 秦朝“焚书坑儒” 图2 清朝“文字狱”
据此回答:
(1)试从产生背景、方式及影响等方面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清朝前期的“文字狱”。
(2)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两项措施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1)①背景:前者发生在封建社会刚刚确立、统一局面刚刚形成时,当时新旧制度的斗争非常激烈,该措施具有维护新制度和巩固大一统的意图。后者形成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其具有压制新思想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意图。
②方式:都是专制主义高压政策,采用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进行,主要针对知识分子。
③影响:两者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摧残了知识分子,对文化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2)评价:两者都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都体现了封建制度的极端残酷性;前者由于处于新旧制度激烈斗争之时,都带有维护新制度的积极因素,但不是其主要方面。
焚书坑儒发生在封建社会确立初期,当时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文字狱发生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是加强文化专制的措施之一。从方式来看都显然是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手段残酷。从影响看,都主要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从评价来看,要认识焚书坑儒对维护国家统一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不是其主要方面
清朝康熙帝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设置军机处。
正确答案
错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政治制度,在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建军机处,所以题目叙述错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