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共1379题
列举明朝和清初的民族英雄。
正确答案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抗击沙俄、渥巴锡抗击沙俄。
引导学生要考虑到抵抗外来侵略的就是民族英雄。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二 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四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 康熙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件?(2分)英国颁布此文件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出自德国的什么文件?(2分)它体现出什么特征?(2分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有什么异同?(6分)
(4)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分析英美两国元首与各自议会(或国会)之间关系的差异。(4分)
(5)与材料二中的“皇帝”比较,材料四中“朕”的权力有何不同?其反映了什么性质的政体?(4分)
正确答案
(1)《权利法案》(2分);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4分)
(2)《德意志帝国宪法》(2分)。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2分)
(3)同:都是君主立宪制。(2分)异:英国的君主“统而不治”,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德国皇帝拥有大权,议会权力有限。(4分)
(4)英王是世袭的,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但受议会限制;美国总统由全民选举,与国会既分权又制衡。(4分)
(5)“朕”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任何限制。性质:封建君主专制政体(4分)
略
戚继光抗倭与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戚继光抵抗的是日本倭寇,属于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而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只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无侵略反侵略可言。因此,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戚继光抗倭与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本质区别在于抵抗的对象不同。
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每题2分,共10分。
小题1:丞相废除后,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了内阁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小题2: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小题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小题4: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小题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政权上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从制度上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正确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A
试题分析:
小题1:丞相废除后,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了内阁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说法错误,因为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故选B。
小题2: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说法错误,因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B。
小题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说法错误,结束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是在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故选B。
小题4: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说法错误,根本原因应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选B。
小题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政权上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从制度上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说法符合史实是正确的。故选A。
点评:判断题通常不是以问题出现,而是以陈述句出现,要求考生判断一条事实的准确性,或判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事实、事件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正确性。判断题的类型有许多种,有的直截了当地陈述了事实,考生的任务是确定事实的对或错;有的包含了事实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你必须判断这些事实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还是错。要构思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命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说某道命题正确时,它必须一直都是正确的。因此,判断题中常常含有绝对概念或相对概念的词。表示绝对概念的词有“总是”、“决不”等,表示相对概念的词有“通常”、“一般来说”、“多数情况下”等。了解这一点,将为你确定正确答案提供帮助。通常情况下(1)命题中含有绝对概念的词,这道题很可能是错的。(2)命题中含有相对概念的词,这道题很可能是对的。(3)只要试题有一处错,该题就全错。
明清两朝是如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简要评价其措施。(4分)
正确答案
明初: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清朝:清初设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评价: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虽有助于加强统治,但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封建制度走上衰弱的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两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评价措施要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当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来分析。
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A
军机处只是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 )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③分散了地方权力④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正确答案
C
明朝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可排除④。
下列官职或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尚书台 ③刺史 ④按察司
正确答案
D
御史大夫是秦朝时设立的监察机构,刺史是汉武帝后期设立的监察官,按察司是明朝三司之一,分管监察。
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最大时期是在( )
正确答案
B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皇太极时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后议政会议的名称,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帝很难更改他们决定的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雍正……多次发布谕旨,并把这些谕旨刊刻公布,称《大义觉迷录》。其中极力驳斥传统的华夷之辨,认为……华夷都是一家人,“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为西夷之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满汉是一体的。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
——据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 案发,吕(留良)被戮尸示众。族人、门生被斩首、流放,或为奴婢。
——据李洵等主编《明清史》
回答:
⑴分析材料一,说明吕留良的主张所包含的基本思想。(2分)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4分)其主张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是哪一点?为什么?(3分)
⑶上述材料反映了清初社会存在着什么突出问题?清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3分)
正确答案
⑴基本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反清(2分)
⑵主要观点:华夷一家、满汉一体;评价人的标准是五伦而非民族;满人应为天下君。(3分)
实质:维护清朝统治。(1分)
积极意义的主张:华夷一家。(1分)
原因:清朝时期我国国内各民族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满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2分)
⑶突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反清思想流行。(1分)
解决:刊布谕旨,强化思想控制;制造大狱,血腥镇压异己。(2分)
(1)“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可看出他提倡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实际上就是反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攘夷狄就是要反对清朝的统治。
(2)雍正的主要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找出,首先提出总的观点是华夷一家、满汉一体,然后提出评判人的标准和评判为人君的标准。实质从“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可看出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积极的意义可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考虑。
(3)从材料一可看出当时社会的反清言论比较多,可见满汉的民族矛盾是比较尖锐的。
材料二是通过刊刻谕旨,进行辩驳;材料三中可看出是采取血腥镇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