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改造
- 共171题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因病于2005年10月在北京逝世。荣氏家族企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材料二 1922年,荣氏家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荣氏兄弟被迫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以极苛刻的条件借出高息款项350万日元用于周转。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美元。
材料三 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促成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或者“中国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亦可)。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深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剥削。
(3)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巿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増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答案略。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阅读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问题:
(1)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快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2)四大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一五”计划的指导作用,苏联的帮助等。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没;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
(2)①模式:斯大林模式(或计划经济模式);②措施: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
(3)正确。理由:①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②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③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