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的检验
- 共4052题
精制氯化钾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备各种含钾的化合物。完成下列填空:
(1)工业氯化钾中含有Fe3+、SO42—、Br—等杂质离子,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精制,完成各步内容。
①溶解;②加入试剂至Fe3+、SO42—沉淀完全,煮沸;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加入盐酸调节pH;
⑤___________________(除Br—);⑥蒸干灼烧。
步骤②中,依次加入的沉淀剂是NH3·H2O、________、________。
证明Fe3+已沉淀完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尝试用工业制纯碱原理来制备K2CO3。他向饱和KCl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______和______两种气体,充分反应后有白色晶体析出。将得到的白色晶体洗涤后灼烧,结果无任何固体残留,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生成白色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方法得不到K2CO3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氯化钾制备氢氧化钾的常用方法是离子交换膜电解法。氢氧化钾在_________极区产生。为了避免两极产物间发生副反应,位于电解槽中间的离子交换膜应阻止_______(填“阴”、“阳”或“所有”)离子通过。
(4)科学家最近开发了一种用氯化钾制氢氧化钾的方法。其反应可分为5步(若干步已合并,条件均省略)。请写出第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①、②步(合并):2KCl + 4HNO3→ 2KNO3 + Cl2 + 2NO2 + 2H2O
第③、④步(合并):4KNO3 + 2H2O → 4KOH + 4NO2 + O2
第⑤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4KCl + O2 + 2H2O → 4KOH + 2Cl2
与电解法相比,该方法的优势可能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本题共12分)(1)过滤(1分);通入足量的Cl2(1分) BaCl2(1分)、K2CO3(1分);取样,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1分);
(2)NH3、CO2(共1分)NH3 + CO2 + H2O → NH4HCO3↓(1分)
KHCO3溶解度较大(大于NH4HCO3),无法从溶液中析出(1分)
(3)阴(1分);阴(1分) (4)4NO2 + O2 + 2H2O → 4HNO3(1分)能耗低(节能)(1分)
试题分析:(1)当沉淀完全后,需要通过过滤分离出沉淀;溴离子具有还原性,又因为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可以通入足量氯气除去溴离子;氨水除去铁离子,SO42-应该有Ba2+除去,过量的Ba2+用碳酸钾除去,过滤后加入盐酸酸化即可除去过量的碳酸钾;铁离子检验一般用KSCN溶液,所以证明Fe3+已沉淀完全的操作是取样,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
(2)根据侯氏制碱法原理可知,应该向饱和KCl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氨气后CO2。将得到的白色晶体洗涤后灼烧,结果无任何固体残留,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该晶体一定不是碳酸氢钾,而是碳酸氢铵,因此生成碳酸氢铵的化学方程式是NH3+CO2+H2O→NH4HCO3↓。由于KHCO3溶解度较大(大于NH4HCO3),无法从溶液中析出,因此得不到碳酸氢钾,故而也得不到碳酸钾。
(3)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钾溶液时,氯离子在阳极放电,生成氯气。阴极是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同时破坏了阴极周围水的电离平衡,所以氢氧化钾在阴极区产生。由于阳极生成的氯气能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次氯酸钾和水,所以要防止该副反应发生,应该阻止OH-向阳极移动,所以位于电解槽中间的离子交换膜应阻止阴离子通过。
(4)根据已知反应2KCl + 4HNO3→ 2KNO3 + Cl2 + 2NO2 + 2H2O、4KNO3 + 2H2O → 4KOH + 4NO2 + O2阳极总反应式4KCl + O2 + 2H2O → 4KOH + 2Cl2可知,硝酸和NO2是多余的,因此第⑤步反应应该是NO2生成硝酸的化合反应,即4NO2 + O2 + 2H2O → 4HNO3。因此与电解法相比,该方法的优势可能是能耗低(节能)。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对一种焰火原料(由两种短周期的常见金属单质组成的合金粉末)进行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报告。
【探究目的】探究该焰火原料的组成
【资料检索】①Mg2+检验方法:取2滴待检液,加入2滴2mol·L-1NaOH溶液,再加入1滴镁试剂(Ⅰ)染料(对硝基苯偶氮苯二酚)。若出现沉淀并吸附镁试剂(Ⅰ)染料呈天蓝色,表示待检液中含有Mg2+。Ag+、Cu2+、Fe3+、NH4+会妨碍Mg2+检出
②Mg(OH)2可溶于浓的氯化铵溶液,其他的常见不溶碱难溶于氯化铵
③很多合金是金属互化物,有确定的化学组成
【探究思路】①确定焰火原料所含金属种类;②测定焰火原料的化学式
【实验探究】
(1)甲同学进行了初步试验,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如下。请填写下表。
(2)乙同学取甲第②组实验的溶液,加入镁试剂(Ⅰ)染料,得出合金中不含镁。
乙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判断理由为
(3)丙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焰火原料中的金属种类,实验记录如下。
由丙的实验记录可知,该焰火原料是由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实验中滤液加入足量
氢氧化钠溶液后需煮沸,煮沸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利用丙同学的结论,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步骤,确定合金组成。
问题讨论:
①能确定合金组成的数据组有______________(填写选项字母);
A.m、n B.m、y C.n、y
②若合金中相对原子质量较小的金属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金属总物质的量为7mol,试在下图中作出y随x变化的曲线;
③当y=8.5mol时,该合金是一种金属互化物,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不含锂(Li)、钠(Na)等活泼金属
②可能含铍(Be)、镁(Mg)、铝(Al)三种金属中的任意两种金属
(2)错误;由资料知,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3)铝(或Al);镁(或Mg)(顺序可互换);将NH4+转化为NH3,煮沸促进其逸出,防止NH4+干扰Mg2+检验
(4)①ABC
②见下图
③Mg4Al3
试题分析:(1)①原料加入冷水无现象表明不含Li、Na等活泼金属;
②原料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表明含有能与盐酸反应的较活泼的金属,例如铍(Be)、镁(Mg)、铝(Al)三种金属中的任意两种金属。
(2)第②组实验所得的溶液含有过量盐酸,加入2滴NaOH溶液则不会产生沉淀,从而不能吸附镁试剂(I)染料呈天蓝色,所以不能检验不出Mg2+,要检验镁离子反应需要在解析条件下完成。
(3)合金能溶于盐酸,其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向白色沉淀中滴加过量的饱和氯化铵溶液,白色沉淀部分溶解,且剩余的白色沉淀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盐酸反应。因此根据Mg(OH)2可溶于浓的氯化铵溶液可知,该白色沉淀一定是由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组成的。由于Mg(OH)2可溶于浓的氯化铵溶液,因此用镁试剂(Ⅰ)染料检验Mg2+时要排除NH4+的干扰,所以滤液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将NH4+转化为NH3,煮沸将氨气赶出,目的是防止NH4+干扰Mg2+的检验(或排除溶液中NH4+的干扰)。(4)①镁和铝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根据氢气的体积结合合金总质量可确定合金的组成。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得到的沉淀为氢氧化镁,灼烧后可得到氧化镁,根据氧化镁的质量可知镁的质量,则可知铝的质量,已知镁的质量和镁铝生成氢气的体积可知铝的质量,则A、B、C都可测定合金的组成,故答案为:A、B、C。
②若合金中相对原子质量较小的金属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金属总物质的量为7mol,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为镁。若x=0,则全被为铝,7mol铝反应生成10.5mol氢气;如全被为镁,即x=7,则生成氢气7mol,所以图象为。
③设合金中镁和铝的物质的量分别是a和b,则a+b=7mol、a+1.5b=8.5mol,解得a=4mol、b=3mol,所以合金的组成是Mg4Al3。
工业上以碳酸锰矿为主要原料生产MnO2的工艺流程如下:
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如下表:
请问答下列问题:
(1)酸浸前将碳酸锰矿粉碎的作用是 。
(2)酸浸后的溶液中含有Mn2+、 SO42-,另含有少量Fe2+、Fe3+.A13+、Cu2+、Pb2+等,其除杂过程如下:
①加入MnO2将Fe2+氧化,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②加入CaO将溶液的pH调到5.2~6.0,其主要目的是 。
③加入BaS,除去Cu2~、Pb2+后,再加入NaF溶液,除去 。
(3)从溶液A中回收的主要物质是 ,该物质常用作化肥。
(4)MnO2粗品中含有少量Mn3O4,可以用稀硫酸处理,将其转化为MnSO4和MnO2,然后再用氧化剂将Mn2+转化为MnO2,制得优质MnO2。写出Mn3O4与稀硫酸反应韵化学方程式:
。
正确答案
(1)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2)@2Fe2++MnO2+4H+=2Fe3++Mn2++2H2O ②除去Fe3~,A13+ ③Ca2+
(3)(NH4)2SO4
(4)Mn3O4+2H2SO4=2MnSO4+MnO2+2H2O (每空2分,本题共12分)
试题分析:化工流程题,(1)将反应物粉碎的作用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2)pH调到5.2~6.0,其主要目的是除去Fe3~A13+和部分Cu2+;③溶液中除去Fe2+、Fe3+、A13+、Cu2+、Pb2+,但第②加入了Ca2+,再加入NaF溶液,显然是除去Ca2+;(3)流程得到的是碳酸锰沉淀,溶液中主要剩余NH4+和SO42-,故回收的物质是(NH4)2SO4 。
1-乙氧基萘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熔点5.5℃,沸点267℃。1-萘酚(性质与苯酚相似)熔点96℃,沸点278℃,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醇的沸点为78.5℃。1-乙氧基萘常用作香料,也可合成其他香料。实验室制备1-乙氧基萘的过程如下:
+C2H5OH
+H2O
1-萘酚 1-乙氧基萘
(1)将72g1-萘酚溶于100mL无水乙醇中,加入5mL浓硫酸混合。将混合液置于如图所示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实验中使用过量乙醇的原因是 。烧瓶上连接长直玻璃管的主要作用是 。
(2)反应结束,将烧瓶中的液体倒入冷水中,经处理得到有机层。为提纯产物有以下四步操作:①蒸馏;②水洗并分液;③用10%的NaOH溶液碱洗并分液;④用无水氯化钙干燥并过滤。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A.③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3)实验测得1-乙氧基萘的产量与反应时间、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时间延长、温度升高,1-乙氧基萘的产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
(4)某同学推测经提纯的产品可能还含有1-萘酚、乙醇、硫酸和水等杂质,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检验,请在答题卡上完成表中内容。
正确答案
(16分)
(1)提高1-萘酚的转化率(或作溶剂)(2分) 冷凝回流,提高原料乙醇的利用率(2分)
(2)A (2分)
(3)1-萘酚被氧化(2分) 温度高乙醇大量挥发(或:温度高发生副反应)(2分)
(4)①若无气泡产生,则产品纯净(1分) 若有气泡产生,则产品不纯(1分)
②取少量经提纯的产品于试管B中,加入1~2滴FeCl3溶液(2分)
若显紫色,则含有1-萘酚(1分) 若不显紫色,则不含1-萘酚(1分)
或者:取少量经提纯的产品于试管B中,先加足量乙醇,振荡溶解,再滴入1~2滴浓溴水(2分)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1—萘酚(1分) 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不含1—萘酚(1分)
试题分析:(1)首先,根据1—萘酚的熔沸点可知常温下是固体,由于它易溶于乙醇的性质,形成1—萘酚的乙醇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因此使用过量乙醇的原因是作溶剂;其次,乙醇过量,有利于1—萘酚转化,提高其转化率;虽然1—萘酚、1—乙氧基萘的沸点超过200℃,但是乙醇的沸点低于100℃,反应过程中乙醇容易变成蒸气逸出,导致1—萘酚的转化率降低,烧瓶上连接长直玻璃管的目的是冷凝回流,使乙醇蒸气变为乙醇液体,提高原料乙醇的利用率;(2)烧瓶中液体含有1—乙氧基萘、1—萘酚、乙醇、硫酸和水,倒入水中得到的有基层含有1—乙氧萘、1—萘酚、乙醇,由于酚类具有酸性,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钠盐,而1—乙氧萘、乙醇都是非电解质,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因此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1—萘酚,再水洗并分液,得到的有机层含有1—乙氧萘、乙醇及少量水,然后用无水氯化钙除去水分,过滤所得滤液含有沸点相差较大的1—乙氧基萘、乙醇,最后用蒸馏法分离1—乙氧基萘、乙醇,可以得到纯净的1—乙氧基萘,故A正确;(3)由于酚类物质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乙醇的沸点较低,因此反应时间延长,升高温度,导致1-萘酚被氧化,乙醇大量挥发(或乙醇等物质发生副反应),减少了反应物浓度,所以1—乙氧基萘的产率下降;(4)①1—乙氧基萘分子中无羟基,不能与Na反应,1—萘酚、乙醇、硫酸和水都能与Na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若取少量经提纯的产品于试管A中,加入金属钠,无气泡产生,则产品纯净;有气泡产生,则产品不纯;②1—萘酚含有羟基,且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说明它属于酚类,性质与苯酚相似,由于苯酚可用浓溴水或氯化铁溶液检验;方案一:若取少量经提纯的产品于试管B中,滴入1~2滴FeCl3溶液,溶液显紫色,则含有1—萘酚;溶液不显紫色,则不含1—萘酚;方案二:若取少量经提纯的产品于试管B中,先加足量乙醇,振荡溶解,再滴入1~2滴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1—萘酚;不产生白色沉淀,则不含1—萘酚。
资料显示: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白色不溶物。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验证产物、探究反应原理。
(1)提出假设
实验Ⅰ:用砂纸擦去镁条表面氧化膜,将其放入盛有适量滴有酚酞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溶液由浅红变红。
该同学对反应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做出如下猜测:
猜测1:白色不溶物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
猜测2:白色不溶物可能为MgCO3。
猜测3:白色不溶物可能是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
(2)设计定性实验确定产物并验证猜测:
(3)为进一步确定实验Ⅰ的产物,设计定量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称取实验Ⅰ中所得干燥、纯净的白色不溶物22.6 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装置A和B中。实验后装置A增重1.8 g,装置B增重8.8 g,试确定白色不溶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化学用语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Mg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Mg(OH)2
(2)①氢气 ②稀盐酸(合理均可) ③产生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④CO32—
(3)2MgCO3·Mg(OH)2或Mg(OH)2·2MgCO3或Mg3(OH)2(CO3)2
(4)NaHCO3溶液中存在平衡:HCO32—H++CO32—、H2O
H++OH-;Mg和H+反应生成H2和Mg2+,Mg2+跟OH-、CO32—反应生成难溶物Mg(OH)2·2MgCO3,则H+、OH-、CO32—的浓度均减小,促使上述两平衡均向右移动
(1)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生成H2和白色不溶物,白色不溶物可能是Mg(OH)2或MgCO3或[xMgCO3·yMg(OH)2]。(2)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MgCO3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产生气泡;加入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含有CO32—。(3)浓硫酸增重说明生成物中有H2O,碱石灰增重说明生成物中有CO2,且Mg(OH)2与Mg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4)溶液中存在HCO3—H++CO32—和H2O
H++OH-,Mg与H+反应生成H2和Mg2+,Mg2+与CO32—、OH-反应生成沉淀Mg(OH)2·2MgCO3,两平衡均正向移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