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色法
- 共1072题
工业上以粗铜为原料采取如图1所示流程制备硝酸铜晶体:
①在步骤a中,还需要通入氧气和水,其目的是______.
②在操作Ⅰ之前,对滤液用HNO3调节pH值至1,其目的是(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______.
③从滤液中制取硝酸铜晶体的操作Ⅰ的具体步骤是______.
(2)图2是某小组学生查阅资料后所绘出的硝酸铜晶体[Cu(NO3)2nH2O]的溶解度曲线(温度在300C左右对应不同的晶体),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A点时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 B点时两种晶体可以共存
(c)按上述流程最终得到的晶体一定是Cu(NO3)23H2O
(d) 若将C点时的溶液降温至30℃以下,可以析出Cu(NO3)26H2O晶体
(3)某燃料电池以熔融的K2CO3(其中不含O2-和HCO3-)为电解质,以丁烷为燃料,以空气为氧化剂,以具有催化作用和导电性能的稀土金属材料为电极.正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用该燃料电池和如图3所示装置来电解饱和食盐水,若电解后得到200mL 3.25mol•L-1 NaOH溶液,则消耗C4H10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______mL.
正确答案
将NOx转化为硝酸,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由于铜离子水解:Cu2++2H2O⇌Cu(OH)2+2H+,加入HNO3能抑制硝酸铜水解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b、d
O2+2CO2+4e-=2CO32-或13O2+26CO2+52e-=26CO32-
560
解析
解:(1)粗铜中加入稀硝酸,Fe、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3、Cu(NO3)2,同时生成氮氧化物,氮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硝酸,能循环利用,调节溶液的pH,将Fe(NO3)3转化为Fe(OH)3沉淀,然后过滤得到滤渣,滤液为Cu(NO3)2溶液,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并调节溶液的pH,然后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得到硝酸铜晶体.
①氮氧化物有毒,且NO不和水反应,通入氧气和水,氮氧化物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能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原料利用率,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故答案为:将NOx转化为硝酸,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②铜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铜和氢离子,水解方程式为Cu2++2H2O⇌Cu(OH)2+2H+,加入稀硝酸能抑制硝酸铜溶解,
故答案为:由于铜离子水解,Cu2++2H2O⇌Cu(OH)2+2H+,加入HNO3能抑制硝酸铜水解;
③从滤液中制取硝酸铜晶体的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2)a.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溶液为过饱和溶液,所以A点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根据图象知,B点时两种晶体在水溶液中都达到饱和,所以二者可以共存,故b正确;
c.结晶温度较低,晶体以Cu(NO3)2•6H2O析出,故c错误;
d.若将C点时的溶液降温至30°C以下,如果溶液为过饱和溶液,根据图象知,可以析出Cu(NO3)2•6H2O晶体,故d正确;
故选bd;
(3)该电池中,丁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或13O2+26CO2+52e-=26CO32-,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3.25mol/L×0.2L=0.65mol,根据2Cl-+2H2OCl2↑+H2↑+2OH-知,生成0.65mol氢氧化钠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串联电池中转移电子数相等,所以丁烷的体积=
=560mL,
故答案为:O2+2CO2+4e-=2CO32-或13O2+26CO2+52e-=26CO32-;560.
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由亚硫酸钠和硫粉通过化合反应制得,装置如图1.
已知:Na2S2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Na2S2O3•5H2O的制备:
步骤1:打开K1、关闭K2,向圆底烧瓶中加入足量浓硫酸并加热.写出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步骤2:C中混合液被气流搅动,反应一段时间后,硫粉的量逐渐减少.当C中溶液的pH______时,打开K2、关闭K1并停止加热,理由是______.装置B、D的作用是______.
步骤3:过滤C中的混合液,将滤液经过______、______、过滤、洗涤、烘干,得到产品.
(2)Na2S2O3性质的检验:
向新制氯水中加入Na2S2O3溶液,氯水颜色变浅,再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据此认为Na2S2O3具有还原性.该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
(3)常用Na2S2O3溶液测定废水中Ba2+浓度,步骤如下:取废水25.00mL,控制适当的酸度加入足量K2Cr2O7溶液,得BaCrO4沉淀;过滤、洗涤后,用适量稀盐酸溶解,此时CrO42-全部转化为Cr2O72-;再加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0.010mol•L-1的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反应完全时,消耗Na2S2O3溶液18.00mL.部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Cr2O72-+6I-+14H+═2Cr3++3I2+7H2O;②I2+2S2O32-═2I-+S4O62-.
则该废水中Ba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2H2O+SO2↑;由于Na2S2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碳酸钠的作用是起反应物作用及提供碱性环境,所以当C中溶液的pH接近7时,打开K2、关闭K1并停止加热;SO2是大气污染物,需要尾气处理,则装置B、D中应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SO2,防止污染环境;Na2S2O3•5H2O受热易分解,所需冷却结晶,所以从滤液中获取Na2S2O3•5H2O需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等操作,
故答案为:Cu+2H2SO4(浓) CuSO4+2H2O+SO2↑;接近7;Na2S2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吸收SO2,防止污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2)因为氯水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氯水中一定有氯离子,所以加入硝酸银生成沉淀,不能证明因Na2S2O3具有还原性,氯离子是氯气做氧化剂生成的,
故答案为:不正确,因为氯水中含有Cl-;
(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2Ba2++Cr2O72-=2BaCrO4+2H+; Cr2O72-+6I-+14H+=2Cr3++3I2+7H2O;I2+2S2O32-=2I-+S4O62-;根据方程式列出各物质的关系为Ba2+~BaCrO4~Cr2O72-~
I2~3S2O32-
1mol 3mol
则n(Ba2+)=3n(S2O32-)=×0.0100mol•L-1×18.00×10-3 L=6×10-5mol所以c(Ba2+)═
=2.4×10-3mol•L-1,
故答案为:2.4×10-3 mol•L-1.
解析
解:(1)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2H2O+SO2↑;由于Na2S2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碳酸钠的作用是起反应物作用及提供碱性环境,所以当C中溶液的pH接近7时,打开K2、关闭K1并停止加热;SO2是大气污染物,需要尾气处理,则装置B、D中应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SO2,防止污染环境;Na2S2O3•5H2O受热易分解,所需冷却结晶,所以从滤液中获取Na2S2O3•5H2O需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等操作,
故答案为:Cu+2H2SO4(浓) CuSO4+2H2O+SO2↑;接近7;Na2S2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吸收SO2,防止污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2)因为氯水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氯水中一定有氯离子,所以加入硝酸银生成沉淀,不能证明因Na2S2O3具有还原性,氯离子是氯气做氧化剂生成的,
故答案为:不正确,因为氯水中含有Cl-;
(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2Ba2++Cr2O72-=2BaCrO4+2H+; Cr2O72-+6I-+14H+=2Cr3++3I2+7H2O;I2+2S2O32-=2I-+S4O62-;根据方程式列出各物质的关系为Ba2+~BaCrO4~Cr2O72-~
I2~3S2O32-
1mol 3mol
则n(Ba2+)=3n(S2O32-)=×0.0100mol•L-1×18.00×10-3 L=6×10-5mol所以c(Ba2+)═
=2.4×10-3mol•L-1,
故答案为:2.4×10-3 mol•L-1.
过碳酸钠(2Na2CO3•3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和供氧剂(有活性氧存在),外观为白色自由流动颗粒,其制备流程如下图所示.图中BC-1、BC-2均为稳定剂,其中BC-1是由异丙醇和三乙醇胺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过碳酸钠简易制备工艺路线
(1)制备过程中加入BC-1的目的是______.
(2)结晶过程中加入氯化钠、搅拌,作用是______.
(3)洗涤抽滤产品,合适的洗涤试剂是______(填选项编号).
A.饱和NaCl溶液 B.水 C.异丙醇 D.碳酸钠饱和溶液
(4)写出制备过碳酸钠的方程式:______.
(5)由实验测定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如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你认为反应最佳的温度选择的范围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双氧水易分解,BC-1为稳定剂,加入BC-1能增强双氧水的稳定性,从而抑制其分解,故答案为:增强H2O2的稳定性,防止其分解;
(2)结晶过程中加入氯化钠、搅拌,能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有利于过碳酸钠析出,
故答案为: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有利于过碳酸钠析出;
(3)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过碳酸钠难溶于有机溶剂,且易分离,故选C;
(4)碳酸钠和双氧水反应生成过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2Na2CO3+3H2O2=2Na2CO3•3H2O2,故答案为:2Na2CO3+3H2O2=2Na2CO3•3H2O2;
(5)根据表格中温度和产率的关系知,15℃~20℃时,其产率最高,故答案为:15℃~20℃.
解析
解:(1)双氧水易分解,BC-1为稳定剂,加入BC-1能增强双氧水的稳定性,从而抑制其分解,故答案为:增强H2O2的稳定性,防止其分解;
(2)结晶过程中加入氯化钠、搅拌,能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有利于过碳酸钠析出,
故答案为: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有利于过碳酸钠析出;
(3)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过碳酸钠难溶于有机溶剂,且易分离,故选C;
(4)碳酸钠和双氧水反应生成过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2Na2CO3+3H2O2=2Na2CO3•3H2O2,故答案为:2Na2CO3+3H2O2=2Na2CO3•3H2O2;
(5)根据表格中温度和产率的关系知,15℃~20℃时,其产率最高,故答案为:15℃~20℃.
硫酸亚铁铵[(NH4)2SO4•FeSO4•6H2O]为浅绿色晶体,实验室中常以废铁屑为原料来制备,其步骤如下:
步骤1 将废铁屑放入碳酸钠溶液中煮沸除油污,分离出液体,用水洗净铁屑.
步骤2 向处理过的铁屑中加入过量的3mol•L-1H2SO4溶液,在60℃左右使其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趁热过滤,得FeSO4溶液.
步骤3 向所得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1的操作中,下列仪器中不必用到的有______(填仪器编号)
①铁架台 ②燃烧匙 ③锥形瓶 ④广口瓶 ⑤研钵 ⑥玻璃棒 ⑦酒精灯
(2)在步骤2中所加的硫酸必须过量,其原因是______;
(3)在步骤3中,“一系列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和过滤;
(4)本实验制的硫酸亚铁铵晶体常含有Fe3+杂质.检验Fe3+常用的试剂是______,可以观察到得现象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步骤1是溶液的加热和过滤,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故不需要燃烧匙、广口瓶、研钵.
故选:②④⑤.
(2)亚铁离子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水解,因而要加酸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故所加的硫酸必须过量.
故答案为:加酸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
(3)步骤3是由溶液中获得晶体,亚铁离子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水解,应在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情况下,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
故答案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4)检验Fe3+常用的试剂是KSCN溶液等,将晶体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说明含有Fe3+.
故答案为: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解析
解:(1)步骤1是溶液的加热和过滤,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故不需要燃烧匙、广口瓶、研钵.
故选:②④⑤.
(2)亚铁离子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水解,因而要加酸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故所加的硫酸必须过量.
故答案为:加酸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
(3)步骤3是由溶液中获得晶体,亚铁离子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水解,应在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情况下,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
故答案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4)检验Fe3+常用的试剂是KSCN溶液等,将晶体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说明含有Fe3+.
故答案为: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已知氢氧化钙和钨酸钙(CaWO4)都是微溶电解质,两者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钨冶炼工艺中,将氢氧化钙加入钨酸钠碱性溶液中得到钨酸钙,发生反应Ⅰ:WO42-(aq)+Ca(OH)2(s)═CaWO4(s)+2OH-(aq).
(1)图为不同温度下Ca(OH)2、CaW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①计算T1时KSP(CaWO4)=______.
②T1______ T2(填“>”“=”或“<”).
(2)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理论值如表:
①该反应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______.
②该反应的△H______0(填“>”“=”或“<”).
③由于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测得的平衡常数与理论值相距甚远.50℃时,向一定体积的钨酸钠碱性溶液[c(Na2WO4)=c(NaOH)=0.5mol•L-1]中,加入过量Ca(OH)2,反应达到平衡后WO42-的沉淀率为60%,计算实验测得的平衡常数.
(3)制取钨酸钙时,适时向反应混合液中添加适量盐酸,分析其作用:______.
正确答案
1×10-10
<
>
加入盐酸,消耗反应生成的OH-,使溶液中OH-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WO42-的沉淀率
解析
解:(1)①T1时KSP(CaWO4)=c(Ca2+)•c(WO42-)=1×10-5×1×10-5=1×10-10,故答案为:1×10-10;
②沉淀的溶解平衡是吸热的过程,温度高,溶度积常数大,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下的Ksp较大,所以T1<T2,故答案为:<;
(2)①反应平衡常数K等于生成物平衡浓度系数次方之积和反应物平衡浓度系数次方之积,即K=,故答案为:K=
;
②根据表中温度和K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温度高,K越大,所以反应是吸热的,故答案为:>;
③WO42-(aq)+Ca(OH)2(s)═CaWO4(s)+2OH-(aq)
起始/mol•L-1 0.5 0.5
变化/mol•L-1 0.5×60%=0.3 0.6
平衡/mol•L-1 0.2 1.1
K==
=6.05(mol•L-1),
答:实验测得的平衡常数为6.05(mol•L-1);
(3)向反应混合液中添加适量盐酸,消耗反应生成的OH-,使溶液中OH-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这样可以提高WO42-的沉淀率,
故答案为:加入盐酸,消耗反应生成的OH-,使溶液中OH-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WO42-的沉淀率.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