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烟气脱硫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实验室用粉煤灰(主要含Al2O3、SiO2等)制备碱式硫酸铝溶液,并用于烟气脱硫.

(1)______ (“能”或“不能”)用NaOH溶液代替H2SO4溶液.

(2)酸浸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加CaCO3调节溶液的pH至3.6,其目的是______.Al2(SO4x(OH)6-2x______(填“易”或“难”)于水.

(4)已知粉煤灰中Al2O3的质量分数为40.8%,制得的碱式硫酸铝Al2(SO4x(OH)6-2x中x=1.5.某实验小组取80.0g粉煤灰进行上述实验,假设在整个过程中铝的损耗率为10%,则可制得碱式硫酸铝的质量为______g.

正确答案

不能

Al2O3+6H+═2Al3++3H2O

中和溶液中的酸并使并使Al2(SO43转化为Al2(SO4x(OH)6-2x

71.72

解析

解:(1)酸浸的目的是将粉煤灰中的氧化铝转化为可溶性铝盐,实现与其它成分的分离,如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则还能溶解二氧化硅,故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硫酸溶液,故答案为:不能;

(2)用硫酸溶解氧化铝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故答案为:Al2O3+6H+═2Al3++3H2O;

(3)加CaCO3调节溶液的pH至3.6,其目的是中和溶液中的酸,并使Al2(SO43转化为易溶于水的Al2(SO4x(OH)6-2x,故答案为:中和溶液中的酸并使并使Al2(SO43转化为Al2(SO4x(OH)6-2x;易;

(4)80.0g粉煤灰中Al2O3的质量分数为40.8%,则氧化铝的质量为80.0g×40.8%=32.64g,其物质的量为=0.32mol,Al3+的物质的量为0.32mol×2=0.64mol,碱式硫酸铝Al2(SO4x(OH)6-2x中x=1.5时的相对式量为27×2+96×1.5+17×3=249,根据铝原子守恒,理论得到的碱式硫酸铝的物质的量是0.64mol×(1-10%)÷2=0.288mol,质量为0.288mol×249g/mol=71.72g,故答案为:71.7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用以下反应制取氮气:NaNO2+NH4ClNaCl+N2↑+2H20,已知氮化镁易与水反应,Mg3N2+6H2O=2NH3↑+3Mg(OH)2↓在设计装置时必须考虑这一点:

(1)根据上述实验要求,需选用哪些装置,填出A-F的序号______

(2)选用的仪器装配起来,按导管的序号(a-i)依次连接的顺序是______

(3)整套装置连接好之后,进行具体操作有一下步骤:

①现在蒸馏瓶中加入饱和NaNO2溶液,再向分液漏斗加入饱和的NH4Cl溶液:

②点燃______装置中的酒精灯,排尽整套装置中的空气:

③待装置F中的镁粉全部变成草绿色的氮化镁时,熄灭______装置中的酒精灯:

④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______

正确答案

解:由制备原理及实验装置可知,NaNO2+NH4ClNaCl+N2↑+2H20需要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则选择D装置,然后干燥选择A装置,再连接F装置发生Mg与氮气的反应生成Mg3N2,为防止Mg3N2与水反应,F装置后连接A,实验时先点燃D中酒精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F处Mg被氧化,

(1)由上述分析可知,需要的装置为D→A→F→A,故答案为:D→A→F→A;

(2)装置为D→A→F→A,干燥气体时干燥管大口进气,则导管的序号(a-i)依次连接的顺序是g→a→b→i(或j)→j(或i)→a→b,

故答案为:g→a→b→i(或j)→j(或i)→a→b;

(3)整套装置连接好之后,进行具体操作有一下步骤:

①现在蒸馏瓶中加入饱和NaNO2溶液,再向分液漏斗加入饱和的NH4Cl溶液;

②点燃D装置中的酒精灯,排尽整套装置中的空气;

③待装置F中的镁粉全部变成草绿色的氮化镁时,熄灭F装置中的酒精灯,继续通氮气;

④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为将最后A装置中的d连接导管放入盛水的水槽中,加热D处酒精灯,若观察到水槽出冒出气泡,且停止加热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D;F;将最后A装置中的d连接导管放入盛水的水槽中,加热D处酒精灯,若观察到水槽出冒出气泡,且停止加热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

解析

解:由制备原理及实验装置可知,NaNO2+NH4ClNaCl+N2↑+2H20需要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则选择D装置,然后干燥选择A装置,再连接F装置发生Mg与氮气的反应生成Mg3N2,为防止Mg3N2与水反应,F装置后连接A,实验时先点燃D中酒精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F处Mg被氧化,

(1)由上述分析可知,需要的装置为D→A→F→A,故答案为:D→A→F→A;

(2)装置为D→A→F→A,干燥气体时干燥管大口进气,则导管的序号(a-i)依次连接的顺序是g→a→b→i(或j)→j(或i)→a→b,

故答案为:g→a→b→i(或j)→j(或i)→a→b;

(3)整套装置连接好之后,进行具体操作有一下步骤:

①现在蒸馏瓶中加入饱和NaNO2溶液,再向分液漏斗加入饱和的NH4Cl溶液;

②点燃D装置中的酒精灯,排尽整套装置中的空气;

③待装置F中的镁粉全部变成草绿色的氮化镁时,熄灭F装置中的酒精灯,继续通氮气;

④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为将最后A装置中的d连接导管放入盛水的水槽中,加热D处酒精灯,若观察到水槽出冒出气泡,且停止加热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D;F;将最后A装置中的d连接导管放入盛水的水槽中,加热D处酒精灯,若观察到水槽出冒出气泡,且停止加热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氯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实验室可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反应原理如下:MnO2+4HCl(浓)MnCl2+Cl2↑+2H2O

(1)若制得标准状况下11.2L Cl2,则被氧化的HCl为______mol.

(2)多余的氯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工业上也可用MnSO4溶液吸收氯气,获得Mn2O3,Mn2O3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印染工业等领域.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矿,其主要成分是MnO2.1991年由Allen等人研究,用硫酸淋洗后使用不同的方法可制备纯净的MnO2,其制备过程如图所示:

①步骤I中,试剂甲必须具有的性质是______(填序号).

a. 氧化性b.还原性c.酸性

②步骤Ⅲ中,以NaClO3为氧化剂,当生成0.050mol MnO2时,消耗0.10mol•L-1 的NaClO3溶液200mL,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用100mL 12.0mol•L-1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后,加热,反应产生的氯气物质的量远远少于0.30mol,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n(Cl2)==0.5mol,由方程式可知,当有0.5mol氯气生成时,有1molHCl被氧化,故答案为:1;

(2)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MnSO4溶液吸收氯气,生成Mn2O3,氯气被还原为Cl-,离子方程式为 2Mn2++Cl2+3H2O═Mn2O3+6H++2Cl-,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2Mn2++Cl2+3H2O═Mn2O3+6H++2Cl-

(3)①步骤I中,Mn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降低为+2价,则试剂甲应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b;

②步骤Ⅲ中,以NaClO3为氧化剂,当生成0.050mol MnO2时,消耗0.10mol•L-1 的NaClO3溶液200mL,设还原产物中Cl的化合价为x,则由电子守恒可知,0.05mol×(4-2)=0.1mol/L×0.2L×(5-x),解得x=0,即生成氯气,则离子反应为2ClO3-+5Mn2++4H2O=5MnO2+Cl2↑+8H+,故答案为:2ClO3-+5Mn2++4H2O=5MnO2+Cl2↑+8H+

(4)用100mL12.0mol•L-1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后,加热,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减弱,则生成的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30mol,故答案为: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减小,反应终止.

解析

解:(1)n(Cl2)==0.5mol,由方程式可知,当有0.5mol氯气生成时,有1molHCl被氧化,故答案为:1;

(2)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MnSO4溶液吸收氯气,生成Mn2O3,氯气被还原为Cl-,离子方程式为 2Mn2++Cl2+3H2O═Mn2O3+6H++2Cl-,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2Mn2++Cl2+3H2O═Mn2O3+6H++2Cl-

(3)①步骤I中,Mn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降低为+2价,则试剂甲应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b;

②步骤Ⅲ中,以NaClO3为氧化剂,当生成0.050mol MnO2时,消耗0.10mol•L-1 的NaClO3溶液200mL,设还原产物中Cl的化合价为x,则由电子守恒可知,0.05mol×(4-2)=0.1mol/L×0.2L×(5-x),解得x=0,即生成氯气,则离子反应为2ClO3-+5Mn2++4H2O=5MnO2+Cl2↑+8H+,故答案为:2ClO3-+5Mn2++4H2O=5MnO2+Cl2↑+8H+

(4)用100mL12.0mol•L-1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后,加热,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减弱,则生成的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30mol,故答案为: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减小,反应终止.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查阅资料后设计了一条1-丁醇的合成路线:

CH3CH=CH2+CO+H2CH3CH2CH2CHOCH3CH2CH2CH2OH.

其中CO的制备方法:HCOOHCO↑+H2O.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利用以上装置制备CO、丙烯等原料气体,装置中a的作用______;b的作用______

(2)制丙烯时,伴随的副反应还产生少量SO2、CO2及水蒸气,该小组用以下试剂检验这四种气体,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①饱和Na2SO3溶液 ②酸性KMnO4溶液 ③石灰水 ④无水CuSO4 ⑤品红溶液

(3)合成正丁醛的反应为正向放热的可逆反应,为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你认为应该采用的适宜反应条件是______

A.高温、常压、催化剂                        B.适当的温度、常压、催化剂

C.低温、高压、催化剂                        D.适当的温度、高压、催化剂

(4)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为纯化1-丁醇,该小组查阅文献得知:①R-CHO+NaHSO3(饱和)→RCH(OH)SO3Na↓;

②沸点:乙醚34℃,1-丁醇118℃,并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试剂1为______,操作2为______,操作3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CO的制备方法:HCOOHCO↑+H2O,反应有气体产生,为了平衡分液漏斗内压强使用导管a,使分液漏斗内的液体浓硫酸顺利滴下,b主要是起安全瓶的作用,防止实验过程中c中液体倒吸入反应装置,

故答案为:导管a平衡分液漏斗内压强,使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滴下.安全瓶b防止实验过程中c中液体倒吸入反应装置;

(2)2-丙醇通过消去反应即到达丙烯,方程式为(CH32CHOHCH2=CHCH3↑+H2O,检验丙烯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SO2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褪色、品红溶液或石灰水,检验CO2可以石灰水,检验水蒸气可以无水CuSO4,所以在检验这四种气体必需考虑试剂的选择和顺序.只要通过溶液,就会产生水蒸气,因此先检验水蒸气;然后检验SO2并在检验之后除去SO2,除SO2可以用饱和Na2SO3溶液,最后检验CO2和丙烯,因此顺序为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故答案为:④⑤①③②(或④⑤①⑤③②);

(3)由于反应是一个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所以采用高压,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正向反应是放热反应,虽然低温有利于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但不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因此要采用适当的温度;催化剂不能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但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缩短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故正确所选项是D,

故答案为:D;

(4)粗品中含有正丁醛,根据所给的信息利用饱和NaHSO3溶液形成沉淀,然后通过过滤即可除去;由于饱和NaHSO3溶液是过量的,所以加入乙醚的目的是萃取溶液中的1-丁醇;因为1-丁醇和乙醚的沸点相差很大,因此可以利用蒸馏将其分离开,

故答案为:饱和NaHSO3溶液;萃取;蒸馏.

解析

解:(1)CO的制备方法:HCOOHCO↑+H2O,反应有气体产生,为了平衡分液漏斗内压强使用导管a,使分液漏斗内的液体浓硫酸顺利滴下,b主要是起安全瓶的作用,防止实验过程中c中液体倒吸入反应装置,

故答案为:导管a平衡分液漏斗内压强,使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滴下.安全瓶b防止实验过程中c中液体倒吸入反应装置;

(2)2-丙醇通过消去反应即到达丙烯,方程式为(CH32CHOHCH2=CHCH3↑+H2O,检验丙烯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SO2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褪色、品红溶液或石灰水,检验CO2可以石灰水,检验水蒸气可以无水CuSO4,所以在检验这四种气体必需考虑试剂的选择和顺序.只要通过溶液,就会产生水蒸气,因此先检验水蒸气;然后检验SO2并在检验之后除去SO2,除SO2可以用饱和Na2SO3溶液,最后检验CO2和丙烯,因此顺序为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故答案为:④⑤①③②(或④⑤①⑤③②);

(3)由于反应是一个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所以采用高压,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正向反应是放热反应,虽然低温有利于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但不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因此要采用适当的温度;催化剂不能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但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缩短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故正确所选项是D,

故答案为:D;

(4)粗品中含有正丁醛,根据所给的信息利用饱和NaHSO3溶液形成沉淀,然后通过过滤即可除去;由于饱和NaHSO3溶液是过量的,所以加入乙醚的目的是萃取溶液中的1-丁醇;因为1-丁醇和乙醚的沸点相差很大,因此可以利用蒸馏将其分离开,

故答案为:饱和NaHSO3溶液;萃取;蒸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

Ⅰ制备1-溴丁烷粗产品

(1)在如图1装置的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NaBr,10mL正丁醇,2粒沸石,分批加入1:1的硫酸溶液,摇匀,加热30min.写出制备1-溴丁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①图1反应装置中加入沸石的目的是______

②配制体积比为1:1的硫酸所用的定量仪器为______(选填编号).

a.天平        b.量筒      c.容量瓶      d.滴定管

(3)图1反应装置中,除了产物和水之外,还可能存在______等有机副产物.

(4)若用浓硫酸进行实验,有机层中会呈现棕黄色,除去其中杂质的正确方法是______(选填编号).

a蒸馏    b氢氧化钠溶液    c用四氯化碳萃取     d用亚硫酸钠溶液洗涤

Ⅱ制备精品

(5)将得到的粗1-溴丁烷依次用浓硫酸、水、10%碳酸钠,水洗涤后,加入无水氯化钙进行干燥,然后再将1-溴丁烷按如图2装置蒸馏.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_____℃;区分溴丁烷精品和粗品的一种方法是______

(6)实验制得的溴丁烷的质量为10.895g,则正丁醇的转化率为______.(保留3位小数)

正确答案

解:(1)醇和氢卤酸能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故制备1-溴丁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成是正丁醇中羟基被溴原子取代即:NaBr+H2SO4+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2Br+NaHSO4+H2O;

故答案为:NaBr+H2SO4+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2Br+NaHSO4+H2O;

(2)反应装置中加入沸石的目的是防止暴沸;用量筒量取相同量的硫酸和水进行混合,故定量仪器为b.量筒;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b;

(3)醇在浓硫酸并加热条件下还会发生消去反应和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故还可能存1-丁烯,丁醚等有机副产物;

故答案为:1-丁烯、丁醚;

(4)若用浓硫酸进行实验,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会使部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

a中蒸馏也会使部分原料物挥发出来,达不到效果.;

b中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会使卤代烃发生水解造成损失;

c中用四氯化碳无法萃取,由于溴和卤代烃都能溶于四氯化碳;

d中用亚硫酸钠溶液洗涤可和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再通过分液操作即可分离;

故答案为:d;

(5)根据表中1-溴丁烷的沸点可知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101.6℃左右; 区分1-溴丁烷精品和粗品的一种方法是可通过测熔沸点;

故答案为:101.6;测熔沸点;

(6)由方程式NaBr+H2SO4+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2Br+NaHSO4+H2O.制得的1-溴丁烷的质量为10.895 g,求则正丁醇的质量,再用此质量除以0.8098*10,求出转化率为0.727;

故答案为:0.727.

解析

解:(1)醇和氢卤酸能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故制备1-溴丁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成是正丁醇中羟基被溴原子取代即:NaBr+H2SO4+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2Br+NaHSO4+H2O;

故答案为:NaBr+H2SO4+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2Br+NaHSO4+H2O;

(2)反应装置中加入沸石的目的是防止暴沸;用量筒量取相同量的硫酸和水进行混合,故定量仪器为b.量筒;

故答案为:防止暴沸;b;

(3)醇在浓硫酸并加热条件下还会发生消去反应和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故还可能存1-丁烯,丁醚等有机副产物;

故答案为:1-丁烯、丁醚;

(4)若用浓硫酸进行实验,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会使部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

a中蒸馏也会使部分原料物挥发出来,达不到效果.;

b中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会使卤代烃发生水解造成损失;

c中用四氯化碳无法萃取,由于溴和卤代烃都能溶于四氯化碳;

d中用亚硫酸钠溶液洗涤可和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再通过分液操作即可分离;

故答案为:d;

(5)根据表中1-溴丁烷的沸点可知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101.6℃左右; 区分1-溴丁烷精品和粗品的一种方法是可通过测熔沸点;

故答案为:101.6;测熔沸点;

(6)由方程式NaBr+H2SO4+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2Br+NaHSO4+H2O.制得的1-溴丁烷的质量为10.895 g,求则正丁醇的质量,再用此质量除以0.8098*10,求出转化率为0.727;

故答案为:0.727.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比色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