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中学高二年级在探究本地文化发展战略时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在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四川川剧大剧院试运行,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1.7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6%、97.7%。

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四川省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理由。(9分)

正确答案

(9分)(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3分)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有效实现和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3分)

(3)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加大投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分)

试题分析:该题原理范围基本固定,学生需要考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等角度回答。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的“中国第一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在3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08年,华西的销售额超500亿元、交税超11亿元、可用资金超35亿元。

材料二 华西村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创办了自己的特色艺术团,创作了许多取材于华西、寓教于乐的节目,如《十富赞歌》、《十穷戒歌》等,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制定了村规民约,严禁黄赌毒,如发现有村民赌博,将进行批评教育,并进行严厉处罚。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材料二中华西村的做法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0分)

正确答案

①华西村特色艺术团创作的节目取材于华西,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分)

②华西村特色艺术团的节目,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③华西村创作的取材于华西、寓教于乐的节目,说明了要大力发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分)

④严禁黄赌毒,说明了在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决抵制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2分)

设问没有明确考查点,需要从材料中找到隐含的考点。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审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审材料时要把材料分成若干层次,把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句或者中心意思与教材相关知识一一对应,做到观点和材料的融合。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财富之源。阅读下列材料并探究相关问题。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特别要强调诚信?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设问的指向性明确,考查诚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诚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注意要针对市场经济中令人担忧的文化现象。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人认为:只要加大农民在文教方面的投入和支出,就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你是怎样正确认识这一观点的?(6分)

正确答案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加大投入和支出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农民素质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2分)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事业。(2分)③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改造农村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分)

这属于辨析题类型的主观题,一般解这类题的方法是:如果观点有合理的一面,先指出并说明理由;再指出观点的不科学之处,说明理由,再提出正确的观点。此题的考查点是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如何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有数万游客在全国各大公园、景点游玩。在人们尽情享受假期、愉快游玩的同时,践踏草坪、攀折花朵、投喂动物、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也随处可见。

(1)结合以上现象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7分)

(2)提出改变上述现象的合理化建。(10分)

正确答案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7分)

(2)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5分)。②公民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5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对于感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感觉。但是,感动,一定是与付出和奉献有关,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抓住了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顺应了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铸造起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材料二  2013年感动中国的广西桂林的小学生何玥,汶川地震时,她把自己的零花钱全捐出去;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生病后,老师和同学给她捐了2000多元,她要求父亲把捐款捐出去。《感动中国》创办以的11年间,评选出100多位这样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1)上述材料折射出我们应如何认识人的价值?(5分)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感动中国》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9分)

正确答案

(1)第一问: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及自己的需要。(3分)②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2分)(回答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得3分;回答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得2分)

第二问: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2分)节目抓住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做到了价值观念与时俱进;(2分)(回答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可以得4分)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分)节目顺应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反映并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节目宣扬的人物事迹和精神能够对全社会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2分)

(回答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果结合材料分析正确可以酌情给2-3分)

(2)①《感动中国》节目以独特的形式传播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②节目对全社会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分)③节目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物质力量;(3分)④节目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分)(回答任意三点得9分)

试题分析:(1)如何认识人的价值是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考核,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课本内容即可。从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大小的标准等方面具体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原理范围固定,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要熟练掌握和理解,能根据材料内容和问题要求选择合适的要点回答。《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是因为该节目宣传的人物事迹和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觉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这个角度具体回答。(2)该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熟练掌握和灵活迁移运用,主要从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角度回答。该节目传递的是优秀文化,是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8月23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学雷锋 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濮阳市举行。部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好人与千余名现场观众共同感受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据了解,自2008年5月以来,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四年来,各地群众推荐出了大量事迹感人的“身边好人”,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4388位“身边好人”上榜。其中河南有353人荣登榜单,位居全国前列。

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回答:

(1)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为什么要主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7分)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身体力行。请你为同学们策划一个行动方案。(6分)

正确答案

(1)(7分)①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是一项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经济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②在全社会营造“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是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它有利于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6分)①举办道德建设论坛。举办一次以“学习道德模范”为主题的道德建设论坛,通过多种形式探讨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等,讲述身边的道德故事,寻找身边的道德缺失。②开展道德体验活动。例如“一帮一”助成长活动,中小学生寒假社区服务行动,“孝心献父母”活动。(答案不唯一,属于开放性试题,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和问题要求,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1)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是一项思想道建设活动,因此本题可围绕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去分析说明,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2)加强思想道德素质,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因此行动方案的设计应体现这些方向,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提高认识,可从学习榜样、寻找身边的正能量、评选道德模范等;二是身体力行。如学雷锋活动、参加社区服务、孝敬父母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材料一 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6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正确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做到了从实际出发。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生态我们理念,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③规律是客观的,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①营造生态文明宣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理念,进而改变自身的行为;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③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并自觉付诸行动。

试题分析:(1)该题以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政策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唯物论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从建设美丽中国提出的背景和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建设美丽中国是从这一实际出发提出的,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是从文化生活角度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建议即回答措施。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需要开展各种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得到提升。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多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先是“龙凤”与“思念”问题速冻食品深圳撤柜,接着是北京王致和豆腐乳被指保质期内发霉;进入08年又是多美滋奶粉中、广源金桔中出现蛆虫,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品牌鸡蛋中检出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材料二:2008年7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与企业家座谈时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一句“道德的血液”,不仅是政府要求企业家对社会承担责任,更是对全体公民的殷殷期许。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才能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6分)

正确答案

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

设问没有直接限定考查的知识点,需要从设问中找出隐含的考查点,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即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设问是考查如何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故此题考查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作答时,要注意全面性,多角度思考。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我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这个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是当今时代的特征。用一种思想观念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实在没有必要,也是不现实的。”

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扩展了人们选择的空间,但人们的选择都是受一定的价值观主导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我们的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或混乱。”

请你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12分)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 力和凝聚力。

认识类的问题要把握好回答的基本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并能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下一知识点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走进文化生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