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学习时报》载:客观地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1980年,魏桥油棉厂(今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还是一个职工不过百人、资产不过百万元的小油棉加工厂。1981年,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创利税93万元。1985年,他们抓住国家对棉花市场统死、对油料市场放开的有利时机,搞起了油料加工,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1991年,冲破“一大二公三纯”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率先成立合资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2)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棉走向成功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3)对图1的称呼你是如何理解的?三幅图片中对领袖的不同称呼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代:革命立国时代。史实: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所有制结构改革(制度改革);全球化(引进来走出去)。

(3)图1“毛主席万岁”表达了广大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盲目崇拜。民主平等观念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阅读建国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路的四幅春联: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③会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改革荡神洲。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小题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4分)

小题2:依据材料二选其中③④两幅对联(注意对联编号),分析指出对联反映的事件及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4分)

小题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4分)

小题1:③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造成了破坏。④事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这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4分)

小题1: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原因: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4分)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材料一 如图,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1)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2分)图中的“民主统一”的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如图,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CHINA'S MAO(下图)。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2分)

材料三  如图,在《中美联合公报》发布前夕,1972年2月6日《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期期刊,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下图。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原因:三大战役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2分)

影响: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中美全面对抗。(2分)

(2)原因: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2分)

(3)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2分)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答出2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1)1949年2月,解放战争进入了后期:三大战役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也因此开始遏制中国(2)毛泽东身边有很多蝗虫,说明美国当时是敌视中国的。(3)材料三格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原因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点评:《时代》周刊是影响比较大的刊物,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建交前中美关系的基本事实,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抗美援朝等需要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各有何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两个共和国的命运有何根本不同?试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前者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后者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为各项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权保障。

(2)前者县花一现,很快陷于失败。后者不断成长壮大.引导中国走向繁荣昌盛。(1分) 原因:①建立的前提不同(中华民国建立时.资产阶级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新中国建立在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的基础之上);②领导阶级和社会基础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共和国);③实行的政治模式不同(前者照搬了美国共和国的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后者根据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各项政治制度);④采取的对外政策不同(前者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后者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同:中华民国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一致反对新中国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本题主要考察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意义以及各自的结局和原因,题目的难度不大,只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下一知识点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