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乙酰胆碱的主要功能是从神经细胞携带信号到肌肉,一旦信号通过,立即发生乙酰胆碱乙酸+胆碱,分解后的胆碱在Na+协同下进入细胞重新合成乙酰胆碱.关于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经过突触间隙释放到突触后膜,突触间隙是由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A错误;
B、乙酰胆碱能特异性与受体结合,起作用后被酶分解,可以防止递质长时间有作用,B正确;
C、生物体内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具有高效性,C正确;
D、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将兴奋传递给肌肉,D正确.
故选:A.
分析如图并回答.
(1)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其合成后贮存在结构①中有利于______.NE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______,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引发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
(2)正常情况下NE发挥作用后会通过②被回收,据图分析海洛因使神经元持续兴奋的原因是______.
(3)长期使用海洛因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减少,当不使用海洛因时,正常量的NE所引起的兴奋效应会______,这是造成吸毒者对毒品依赖的原因之一.
(4)吸毒者往往因为共用注射器而感染艾滋病,HIV主要攻击人体______,从而导致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缺失.艾滋病患者较易得癌症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神经递质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有利于神经递质集中(大量)释放.NE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静息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兴奋时膜外电位为负电位,所以所引发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负电位.
(2)正常情况下NE发挥作用后会通过②载体被回收,海洛因会与突触前膜②NE载体结合,阻碍NE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NE增加,引发持续兴奋,所以海洛因会使神经元持续兴奋.
(3)长期使用海洛因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减少,当不使用海洛因时,正常量的NE所引起的兴奋效应会减弱,这是造成吸毒者对毒品依赖的原因之一.
(4)HIV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从而导致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功能缺失.艾滋病患者较易得癌症的原因是患者免疫系统缺乏监控并清除机体癌变细胞的能力,导致患癌症的几率上升.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集中(大量)释放(或保护神经递质;或防止神经递质被酶分解) 突触间隙 由正电位变负电位
(2)海洛因会与突触前膜②结合,阻碍NE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NE增加,引发持续兴奋
(3)减弱
(4)T细胞 特异性免疫 患者免疫系统缺乏监控并清除机体癌变细胞的能力,导致患癌症的几率上升.
解析
解:(1)神经递质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有利于神经递质集中(大量)释放.NE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静息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兴奋时膜外电位为负电位,所以所引发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负电位.
(2)正常情况下NE发挥作用后会通过②载体被回收,海洛因会与突触前膜②NE载体结合,阻碍NE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NE增加,引发持续兴奋,所以海洛因会使神经元持续兴奋.
(3)长期使用海洛因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减少,当不使用海洛因时,正常量的NE所引起的兴奋效应会减弱,这是造成吸毒者对毒品依赖的原因之一.
(4)HIV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从而导致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功能缺失.艾滋病患者较易得癌症的原因是患者免疫系统缺乏监控并清除机体癌变细胞的能力,导致患癌症的几率上升.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集中(大量)释放(或保护神经递质;或防止神经递质被酶分解) 突触间隙 由正电位变负电位
(2)海洛因会与突触前膜②结合,阻碍NE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NE增加,引发持续兴奋
(3)减弱
(4)T细胞 特异性免疫 患者免疫系统缺乏监控并清除机体癌变细胞的能力,导致患癌症的几率上升.
止痛药(阿托品)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其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递质的量不变,但兴奋不能传递,说明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故A正确;
B、止痛药(阿托品)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故B错误;
C、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故C错误;
D、止痛药(阿托品)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故D错误.
故选:A.
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突触处通过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请分析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包含的人体内环境的组成部分是______.
(2)图______中的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当图乙中的神经递质与______上的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开启,使______(填“阴”或“阳”)离子Y内流.
(3)膜电位变化曲线图的a、b、c、d四处中可表示动作电位的是______,c处膜外是______电位.
(4)上图所示生理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神经细胞与细胞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处没有膜电位的变化,说明图甲中的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当图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其上的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开启,使阳离子Y即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d处表示动作电位,c处为静息电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4)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进行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故答案为:
(1)组织液
(2)甲 突触后膜 阳
(3)b、d 正
(4)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神经细胞与细胞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处没有膜电位的变化,说明图甲中的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当图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其上的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开启,使阳离子Y即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d处表示动作电位,c处为静息电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4)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进行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故答案为:
(1)组织液
(2)甲 突触后膜 阳
(3)b、d 正
(4)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A正确;
B、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B错误;
C、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联系,形成多个突触,C错误;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出间隙的组织液中,所以会成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骨骼肌细胞即横纹肌细胞等少数细胞,一个细胞内有多个细胞核,A错误;
B、突触间隙即组织细胞间隙,充满组织间隙液(即组织液),B正确;
C、突触后膜因形成皱褶故其表面积大于突触前膜,有利于递质的结合,C错误;
D、乙酰胆碱分子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受体通道打开,导致后膜去极化,产生一个小电位.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才会刺激相邻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为突触小体,由轴突末梢反复分支形成,A正确;
B、①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 ②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即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兴奋能以化学信号传递到b,表明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图中图甲示一突触结构,图乙示一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图甲和图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图中神经信号从A细胞传至B细胞,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
B、③突触小泡的内容物释放至⑤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
C由图可知在乙图中有两个突触结构,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刺激b点后a点能兴奋;但由于c点被切断,d点不会兴奋,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酶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光合作用过程中ATP、[H]和O2都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发生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产生ATP、[H]和O2,B正确;
C、动物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植物体细胞杂交都涉及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体现了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D正确.
故选:A.
如图表示神经肌肉接点,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②是突触后膜,①是突触前膜,兴奋不能传递,A错误;
B、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此时Na+内流,该过程不消耗能量,B正确;
C、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内的基因是一样的,C错误;
D、突触小泡在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与突触后膜接触后便完成任务,它一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被酶灭活,一条是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正确的有(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突触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
D、神经递质的释放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如图是信息在神经细胞中的传递,①、②处信息传递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某个部位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的电荷分布变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电荷会引起刺激部位两侧相邻的电控Na+通道的打开,由于膜外Na+浓度远高于膜内,大量Na+内流,于是刺激部位两侧也产生了动作电位,这样每一侧的动作电位逐次产生,兴奋就由刺激部位开始向两侧双向传导;
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后膜中的蛋白质受体与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结合后,膜上离子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电位由于递质的不同而兴奋或抑制.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所以①、②处信息传递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不同点:①是动作电位传递,②是释放化学递质传递;相同点:改变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
故选:A.
如图为轴突--树突触模式图,请据图作答:
(1)突触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构成;(3分)
(2)当神经冲动传到4时,(______)破裂,释放出______到(______)中,并和6上的______相互作用,改变了(______)的离子通透性,从而将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正确答案
④
突触前膜
⑤
突触间隙
⑥
突触后膜
③
神经递质
⑤
受体
⑥
解析
解:(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
(2)当神经冲动传到4时,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接触,破裂,进而释放出神经递质到突出间隙中,通过突出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从而将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故答案为:
(1)④突触前膜 ⑤突触间隙 ⑥突触后膜
(2)③神经递质 ⑤受体 ⑥
如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故A正确;
B、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故B正确;
C、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能够迅速调整神经元的状态,属于一种负反馈调节,从而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故C正确;
D、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的兴奋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刺激其产生动作电位,故D错误.
故选:D.
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连接的一种形式,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电信号达到“1”时,依赖“3”结构中的化学物质传递到Ⅱ,但到达Ⅱ时又转换为电信号 ②一般情况下每个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但Ⅰ结构可以是多个,因此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其他神经元的Ⅱ结构构成这种连接 ③突触的连接方式只有轴突-胞体 ④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⑤“3”结构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无关 ⑥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兴奋传导到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①正确;
②神经元的突起包括一条长的轴突和多条树突,因此1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其他神经元的树突形成轴突-树突连接,②正确;
③突触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主要是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③错误;
④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④正确;
⑤突触小泡不仅仅由高尔基体产生,突触小泡的形成与内质网、线粒体等有关,⑤错误;
⑥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⑥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