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如图中甲、乙均表示细胞的一部分,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甲、乙是同一个细胞的两个部分,则该细胞为神经元,乙中a、c为未兴奋区,b区为兴奋区,A错误;
B、甲乙是同种细胞的话,甲释放神经递质,乙膜电位改变,兴奋在两者之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
C、若甲、乙各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一部分,则甲乙间为突触,则甲与乙之间应通过突触传递信息,C正确;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甲是突触前膜,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没有离子进出
②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③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④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上进行传导.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内钾离子外流,错误;
②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也增大,错误;
③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而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错误;
④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错误.
所以以上叙述都不正确.
故选:D.
如图是适宜刺激下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处于④与⑤之间的轴突膜,Na+大量涌入膜内,A错误;
B、③与④之间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该过程中钠钾泵启动,使钾离子内流,钠离子外流,B错误;
C、去极化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的参照状态下的跨膜电位更正(膜电位的绝对值降低)的状态,而图中①与②是在阈强度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C错误;
D、图中轴突膜上的点处于③状态时,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D错误.
故选:A.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正确答案
解:(1)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自变量为缺氧时间.
(2)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义为 0mV.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
(3)缺氧处理20min,阈强度为30pA以上,所以给予25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含氧条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形式实现跨膜运输,这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故答案为:
(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解析
解:(1)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自变量为缺氧时间.
(2)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义为 0mV.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
(3)缺氧处理20min,阈强度为30pA以上,所以给予25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含氧条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形式实现跨膜运输,这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故答案为:
(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使大量Na+内流,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B错误;
C、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所以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D.
如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人体反射弧有1、2、3、4、5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能产生兴奋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______]______,5是______,2是______.([]中填图中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反射弧中能产生兴奋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神经中枢,根据神经节或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知: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纤维,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纤维、5是效应器.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故答案为:
(1)3 神经中枢 效应器 传入神经纤维
(2)外正内负
解析
解:(1)反射弧中能产生兴奋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神经中枢,根据神经节或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知: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纤维,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纤维、5是效应器.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故答案为:
(1)3 神经中枢 效应器 传入神经纤维
(2)外正内负
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A正确;
B、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B错误;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则d点将上移,C正确;
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则c点将下移,D正确.
故选:B.
如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机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这种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造成的.
(2)突触主要存在于______(填序号)内,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______.
(3)炎热刺激时,皮肤内发生的效应过程是______.炎热时失水过多,引发机体主动饮水这一调节过程中,①表示______,②表示______.
(4)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有关神经末梢可释放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以调节免疫功能,这表明免疫细胞的膜上有______.人体内的信息分子还有______(举一例).
正确答案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主要存在于②神经中枢内,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时间上的延搁也越多,因而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3)炎热刺激时,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增加散热.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入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发机体主动饮水;
(4)由于免疫细胞的膜上有识别递质的受体,所以有关神经末梢可释放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从而调节免疫功能.人体内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
故答案为:
(1)内正外负;Na+内流;
(2)②越长;
(3)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
(4)识别递质的受体;激素(淋巴因子).
解析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主要存在于②神经中枢内,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时间上的延搁也越多,因而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3)炎热刺激时,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增加散热.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入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发机体主动饮水;
(4)由于免疫细胞的膜上有识别递质的受体,所以有关神经末梢可释放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从而调节免疫功能.人体内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
故答案为:
(1)内正外负;Na+内流;
(2)②越长;
(3)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
(4)识别递质的受体;激素(淋巴因子).
如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到寒冷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
(2)寒冷环境中,激素B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
(3)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图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______.
(4)血糖平衡调节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胰岛分泌的______,影响其分泌量的刺激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到寒冷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寒冷环境中,激素B即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释放较多的能量.
(3)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所以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下丘脑.
(4)血糖平衡调节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
故答案为:
(1)由负变为正
(2)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释放较多的能量
(3)下丘脑
(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血糖浓度
解析
解:(1)由于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到寒冷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寒冷环境中,激素B即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释放较多的能量.
(3)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所以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下丘脑.
(4)血糖平衡调节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
故答案为:
(1)由负变为正
(2)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释放较多的能量
(3)下丘脑
(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血糖浓度
如图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系统的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主要靠______维持.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右图),如果在X处给予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会发生______次偏转,如果在Y处给予一个相同的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会发生______次偏转.
(2)在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最可能是抑制了______的功能.
(3)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在X处给予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先到达左电极,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一次,兴奋后到达右电极,此时指针又向右偏转一次,因此可观察到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Y处给予刺激,电流表不会偏转.
(2)由于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所以药物没有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而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说明药物抑制了递质的受体功能,使信息不能传递.
(3)在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由兴奋区向静息区传导,即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传导是不衰减并可以是双向的.当两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至中点并相遇时,中点两侧附近分别是两冲动的兴奋区而没有静息区,因兴奋只能由兴奋区向静息区传导,故两神经冲动都不再向前传导(或停止传导).
故答案为:
(1)钾离子外流 两 0
(2)递质的受体
(3)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
解析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在X处给予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先到达左电极,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一次,兴奋后到达右电极,此时指针又向右偏转一次,因此可观察到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Y处给予刺激,电流表不会偏转.
(2)由于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所以药物没有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而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说明药物抑制了递质的受体功能,使信息不能传递.
(3)在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由兴奋区向静息区传导,即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传导是不衰减并可以是双向的.当两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至中点并相遇时,中点两侧附近分别是两冲动的兴奋区而没有静息区,因兴奋只能由兴奋区向静息区传导,故两神经冲动都不再向前传导(或停止传导).
故答案为:
(1)钾离子外流 两 0
(2)递质的受体
(3)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
如图所示,兴奋既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传递,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处为突触前膜,只可实现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处为突触后膜,只可实现由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错误;
B、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错误;
C、②③之间,Na+大量内流,③④之间,K+大量外流,C正确;
D、神经递质一经a传递到b,将会引起b处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C.
当猫看电视时,电视屏幕上的图象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猫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膜在兴奋时的离子分布为内正外负,A错误;
B、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原因是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B正确;
C、由A可知,C正确;
D、由B可知,D错误.
故选:BC.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为肾小管和集合管,A错误;
B、酶的催化作用是因为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而不是供能,B错误;
C、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而打寒颤,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非下丘脑,而冷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神经元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内流进入,以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示意图,在反射弧左侧的神经纤维细胞膜外表面连一电流表.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图中①上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元,③是效应器,A正确;
B、刺激b点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无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参与,不属于反射,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电流不能传到电流计,电流表指针不能发生偏转,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刺激a点,兴奋能够传至①②③和b,故①②③和b点均可产生兴奋,D正确.
故选:C.
苦皮藤素IV和苦皮藤素V均对昆虫的突触有影响,能抑制并阻断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EJPs),其中苦皮藤素IV通过增大细胞膜的膜电位,使细胞更不易兴奋,从而抑制肌肉收缩.研究人员将果蝇幼虫神经-肌肉标本分别置于图中所示A~F组不同溶液中,电剌激神经并在肌肉细胞处测定电位变化,记录数据并整理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为保证神经细胞能维持正常电位变化,实验所用的生理溶液中至少应加入Na+、K+、Ca2+、Cl-等无机盐离子,A正确;
B、A~F组的变量是苦皮藤素Ⅳ和Ⅴ不同比例,因变量是EJPs幅值变化率,故该实验目的是:研究苦皮藤素Ⅳ和Ⅴ不同比例混用对EJPs的影响,B正确;
C、依据图中实验结果可知苦皮藤素V可使苦皮藤素IV的作用效果减弱,C正确;
D、苦皮藤素IV通过增大细胞膜的膜电位,使细胞更不易兴奋,从而抑制肌肉收缩,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