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如果该神经纤维在B处用药物普鲁卡因处理,使电流在此处不能通过,将微电极均置于B两侧的膜外,然后在A处给一个适宜刺激(如图2所示),那么测量的结果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刺激A时,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时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右电极是外正内负,结合图1可知此时电压为负值;随着兴奋传至两电极之间,电压差恢复为0;在B处电流阻断,所以右电极处电位始终呈正值,与左电极没有电位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爱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图①指针不偏转,说明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且电位大小相同,故A错误;

B、图②指针右偏,说明电流方向为甲→乙,受刺激部位为乙侧,甲为极化状态,乙为反极化状态,处于去极化过程,故B错误;

C、中指针偏回中间,说明兴奋传到了中点,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图④指针左偏,兴奋传到甲处,甲膜外为负,电流方向为乙→甲,处于反极化状态,乙膜外为正,处于极化状态,故C错误;

D、⑤指针偏回中间,说明甲乙都回到极化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状态变为______状态的过程.

正确答案

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

解析

解: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故答案为: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涂片,图甲是他看到的一个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该同学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____________

(2)图乙为该同学在网络上查阅到的一个神经-肌肉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a.当兴奋传导到①处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为______;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______

b.若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氯离子大量流入膜内,膜内外的电位差会______(“增大”或“减小”),不容易发生电位逆转,因此,该递质是______性神经递质(“兴奋”或“抑制”).

正确答案

胞体

树突

内正外负

肌细胞持续兴奋

增大

抑制

解析

解:(1)由于轴突长而少,所以图甲中该同学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起;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后膜是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和树突膜.

(2)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因此,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将兴奋沿传出神经继续传递.

a.当兴奋传导到①处时,兴奋部位Na+内流,使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为内正外负;由于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能引起肌肉收缩,所以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肌细胞持续兴奋.

b.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所以氯离子大量流入膜内,膜内外的电位差会增大,因而在受刺激时,不容易发生电位逆转.因此,该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故答案为:

(1)胞体和树突 

(2)a.内正外负 肌细胞持续兴奋 b.增大 抑制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如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1)神经毒素和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导致静息电位不能发生逆转.图中a处神经纤维没有河豚毒素处理,因而能产生正常的动作电位;b处神经纤维用河豚毒素处理,因而不能产生正常的动作电位.只发生一次偏转.

(2)又a处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为负电,而此时b处膜外为正电.所以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测量的是Uab,正确的是D图,不是C图.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表示突触结构及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图一的结构中,[1]的形成主要与______(细胞器)有关,[3]的化学本质是______,对递质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神经冲动由A→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______

(2)图二表示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BCD段表示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为______.BC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______.使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产生电位差.

(3)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分解.许多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有机磷的作用下,乙酰胆碱不能很快分解,神经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为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请依据所给材料,补充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材料:剥制好的两个相同的青蛙神经--肌肉标本、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

①取两个培养皿,编号1、2,各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②同时用电刺激两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纤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纤维施加适当的电刺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结论: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正确答案

高尔基体

糖蛋白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然后又变为外正内负

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

有机磷杀虫剂

肌肉收缩后再舒张

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2号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1号标本持续收缩,2呈标本正常收缩和舒张

解析

解:(1)在细胞内,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对递质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神经冲动由A→B的过程中,通过神经递质传递,所以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图二中BCD段表示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再变为静息电位,所以电位变化情况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然后又变为外正内负.

(3)根据题意,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分解,神经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由于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机磷杀虫剂.

实验步骤:①取两个培养皿,编号1、2,各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②同时用电刺激两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纤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肌肉收缩后再舒张.

③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2号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形成对照.

④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纤维施加适当的电刺激,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标本持续收缩,2呈标本正常收缩和舒张.

实验结论: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高尔基体   糖蛋白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然后又变为外正内负   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 

(3)有机磷杀虫剂     ②肌肉收缩后再舒张      ③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2号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1号标本持续收缩,2呈标本正常收缩和舒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静息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1)神经细胞静息时,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此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神经细胞静息时和兴奋部位,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突触和神经纤维的结构示意图,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a为反射弧的______.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控制.

(2)图2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中的1中释放物质为______,它的释放依赖膜的______性.

(3)图3的①、②、③中的未兴奋部位是______,①②间的兴奋传导方向为______(用箭头和序号①②表示),该方向与膜______(填“外”或“内”)的电流方向一致.

(4)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反射的形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根据图示可知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但人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可以控制低级中枢,所以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

(2)图2中的1是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3)神经纤维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图3的①、②、③中的兴奋部位是②,未兴奋部位是①③.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图3中①②③间的兴奋传导方向为③←②→①,该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从兴奋部位会传向未兴奋部位.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只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2)神经递质    流动性

(3)①③②→①内

(4)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解析

解:(1)反射的形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根据图示可知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但人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可以控制低级中枢,所以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

(2)图2中的1是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3)神经纤维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图3的①、②、③中的兴奋部位是②,未兴奋部位是①③.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图3中①②③间的兴奋传导方向为③←②→①,该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从兴奋部位会传向未兴奋部位.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只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2)神经递质    流动性

(3)①③②→①内

(4)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神经细胞膜、肌肉细胞膜两侧离子的分布不平衡.下表表示的是哺乳动物肌肉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大小(单位:mmol/L)

(1)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______来维持.

(2)研究发现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若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K+不再透过细胞膜,据此可推导出细胞内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

(3)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浓度能维持上述水平,其主要的原因是细胞膜上______的种类和数量限制了离子的出入.

(4)如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及细胞对Na+和K+的通透性情况.

①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

②根据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可以推测,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哪种离子如何变化造成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表格判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来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K+来维持.

(2)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失去作用,K+不再透过细胞膜,说明K+外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由于Na+和K+出入细胞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所以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限制.

(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对K+的通透性缓慢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由于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导致膜内变为正电,膜外变为负电.

答案:(1)Na+ 

(2)协助扩散 

(3)载体 

(4)①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对K+的通透性缓慢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

②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

解析

解:(1)根据表格判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来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K+来维持.

(2)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失去作用,K+不再透过细胞膜,说明K+外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由于Na+和K+出入细胞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所以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限制.

(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对K+的通透性缓慢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由于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导致膜内变为正电,膜外变为负电.

答案:(1)Na+ 

(2)协助扩散 

(3)载体 

(4)①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对K+的通透性缓慢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

②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

D局麻药使用过程中,突触后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不会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

B、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

C、分析可知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C正确;

D、题目中信息“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说明局麻药使用过程中,突触后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甲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乙是测量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A点

B图甲中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动作电位

C图乙中由A到C属于兴奋过程

D图甲中A装置测的电位是由Na+大量内流形成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图甲中装置A测得的电位是膜外为正电,膜内为负电的静息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A点,A正确;

B、图甲中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膜外为负电,膜内为正电的动作电位,B正确;

C、图乙中由A到C,膜电位由-60毫伏到+30毫伏,是静息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因而属于兴奋过程,C正确;

D、图甲中A装置测的电位是由于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图甲中B装置测的电位是由于Na+大量内流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

(1)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则细胞膜内的电位是______(正、负或零)电位.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_____.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

(3)若在图甲中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与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最先的方向是______

(4)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乙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①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的______部分.

②刺激1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s,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3s,刺激点离肌肉中心距离分别为13cm和10cm.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______m/s.

(5)刺激强度与兴奋强度有何关系,现有两种假设:

假设1: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假设2:只有当刺激电流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①请在上面坐标图中画出上述两种假设相对应的实验结果.

②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测得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丙图),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上述两种假设哪一种正确?

正确答案

解:(1)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则细胞膜内的电位是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2)突触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端,再传向下一个神经元.

(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向右先传至a电极处,该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而b电极处的膜电位还未发生改变,膜外仍为正电位,电流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即从b→a.

(4)①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因此,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是由神经元的轴突结构组成的.

②传导速度==(13-10)÷(3×10-3-2×10-3)=3000(cm/s)=30m/s.

(5)①两种假设相对应的实验结果为:

②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i〜S8),测得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丙,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上述两种假设正确的应是假设2:即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故答案为:

(1)负 

(2)突触 轴突末梢

(3)b→a

(4)①轴突(或传出神经) ②30 

(5)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②假设2

解析

解:(1)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则细胞膜内的电位是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2)突触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端,再传向下一个神经元.

(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向右先传至a电极处,该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而b电极处的膜电位还未发生改变,膜外仍为正电位,电流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即从b→a.

(4)①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因此,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是由神经元的轴突结构组成的.

②传导速度==(13-10)÷(3×10-3-2×10-3)=3000(cm/s)=30m/s.

(5)①两种假设相对应的实验结果为:

②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i〜S8),测得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丙,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上述两种假设正确的应是假设2:即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故答案为:

(1)负 

(2)突触 轴突末梢

(3)b→a

(4)①轴突(或传出神经) ②30 

(5)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②假设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剥离蛙的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放于海水中,坐骨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降低海水中Na+浓度,Na+通道开放,电位差会减小

B若增大海水中Cl-浓度,Cl-通道开放,电位差会增大

C若将坐骨神经-腓肠肌分别放置于海水、等渗KCl溶液、等渗葡萄糖溶液中,刺激坐骨神经都能产生神经冲动

D在坐骨神经与腓肠肌的接点处,兴奋双向传递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是因为Na+内流,若降低海水中Na+浓度,则Na+通道开放后进入细胞的离子减少,电位差也会减小,A正确;

B、受刺激部位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若Cl-进入细胞内会使得膜内正电位降低,电位差减小,B错误;

C、KCl溶液、葡萄糖溶液中缺少Na+,刺激坐骨神经不会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坐骨神经与腓肠肌的接点是突触,该部位兴奋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甲为神经调节的局部示意图,当刺激图甲中的伸肌时,会在a处记录到电位变化,变化过程如图乙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包括______个神经细胞的胞体,伸肌在反射弧的结构中,相当于______,a处的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______形成的,在正常体内,兴奋在a点的传递是__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b神经元是否受大脑皮层的控制?______(填“是”或“否”);

(2)图乙中A处所示为神经纤维的______电位,B处所示膜电位为0,此时膜上______离子通道是打开的,该离子内流是否消耗能量?______(填“是”或“否”),如果适当降低a处膜外该离子的浓度,则C处的电位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包括1个传入神经、1个中间神经、2个传出神经共4个神经细胞的胞体;伸肌在反射弧的结构中,相当于感受器和效应器;a处的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在正常体内,兴奋由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所以兴奋在a点的传递是单向的.b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2)图乙中A处所示为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B处所示膜电位为0,此时膜上钠离子通道是打开的,Na+通过通道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如果适当降低a处膜外该离子的浓度,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则C处的电位将变小.

故答案为:

(1)4  感受器和效应器   树突  单向的  是

(2)静息  钠  否  变小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包括1个传入神经、1个中间神经、2个传出神经共4个神经细胞的胞体;伸肌在反射弧的结构中,相当于感受器和效应器;a处的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在正常体内,兴奋由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所以兴奋在a点的传递是单向的.b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2)图乙中A处所示为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B处所示膜电位为0,此时膜上钠离子通道是打开的,Na+通过通道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如果适当降低a处膜外该离子的浓度,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则C处的电位将变小.

故答案为:

(1)4  感受器和效应器   树突  单向的  是

(2)静息  钠  否  变小

下一知识点 : 植物的激素调节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