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共17222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巨大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请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并转运性激素.

材料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一”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

(1)细胞中合成性激素的细胞器是______;参与肝细胞合成SHBG过程的RNA有______

(2)器官甲是______;“器官甲一胰腺一血糖”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

(3)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量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4)SHBG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______作用.

(5)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利用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性激素是脂质,其合成与内质网有关;根据题干可知,SHBG是一种蛋白质,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三种RNA都发挥作用,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能识别并转移氨基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据图可知,器官甲是下丘脑;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据图可知,雌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

(4)据图可知,雌激素能促进SHBG合成,而胰岛素能抑制SHBG合成,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拮抗.

(5)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减弱,导致血糖葡萄糖的含量较多,从而使胎儿获得更多的葡萄糖.

故答案为:

(1)内质网     mRNA、tRNA、rRNA

(2)下丘脑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减少      减弱

(4)拮抗

(5)葡萄糖(血糖)

解析

解:(1)性激素是脂质,其合成与内质网有关;根据题干可知,SHBG是一种蛋白质,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三种RNA都发挥作用,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能识别并转移氨基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据图可知,器官甲是下丘脑;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据图可知,雌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

(4)据图可知,雌激素能促进SHBG合成,而胰岛素能抑制SHBG合成,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拮抗.

(5)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减弱,导致血糖葡萄糖的含量较多,从而使胎儿获得更多的葡萄糖.

故答案为:

(1)内质网     mRNA、tRNA、rRNA

(2)下丘脑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减少      减弱

(4)拮抗

(5)葡萄糖(血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医生给患急性肠炎病人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目的是为了(  )

A防止病人脱水,及时补充水分

B补充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物质

C供给病人全面营养

D维持病人细胞渗透压平衡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急性肠炎病人,吸收功能降低,体内细胞生命活动不断消耗能量,分解体内葡萄糖.静脉滴注葡萄糖是为了及时补充体内葡萄糖,满足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人患细菌性肺炎,有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病人会因供氧不足而使体内乳酸含量增高,导致肌肉酸痛

B人的体温是由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调控的

C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神经和免疫系统均参与了调节

D该病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细菌性肺炎会影响人体的氧气供应,会因供氧不足而使体内乳酸含量增高,导致肌肉酸痛,A正确;

B、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

C、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内环境维持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的结果,C正确;

D、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B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C过度饥饿--胰岛素

D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食物缺碘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并不影响生长激素的含量,A错误;

B、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

C、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会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在温度过低时分泌量才增多,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沿海地区游客初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旅游,对高原环境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是(  )

①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数目增多  ②呼吸频率加快      ③细胞大多以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④心率加快                    ⑤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⑥产热散热均增加.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①刚进入缺氧的唐古拉山脉红细胞不可能立即大量增长,①错误;

②因血液与外界空气的交换值下降,故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②正确;

③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部分能量来自于无氧呼吸,③错误;

④因血液与外界空气的交换值下降,故通过提高血液循环速率即心率加快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④正确;

⑤高原环境温度低,为了维持体温,产热增加,散热增加,⑤错误;

⑥高原环境温度低,为了维持体温,产热增加,散热增加,⑥正确.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表是人体三种类型的细胞信息传递,据表回答:

(1)某人从25℃环境到-5℃的环境中,在甲的作用下,①表现为______分泌量增加,此时他的耗氧量将______,体内酶活性将______(“升高”、“降低”或“不变”).

(2)乙的分泌是否受甲的调节______,合成乙的“车间”是______

(3)丙的名称是______,若丙能使肌肉细胞收缩,肌肉细胞膜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若某毒素阻止丙作用后的灭活,③的反应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某人从25℃环境到-5℃的环境中,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故耗氧量增加,但由于人是恒温动物,故体内酶活性不变.

(2)性腺能分泌乙性激素,乙性激素的分泌受促性腺激素的调节,不受甲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脂质合成的“车间”是内质网.

(3)丙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若丙能使肌肉细胞收缩,肌肉细胞膜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递质作用后被灭活,若某毒素阻止丙递质作用后的灭活,则肌肉细胞的反应是持续收缩.

故答案为:

(1)甲状腺激素      增加     不变

(2)否(不受)    内质网

(3)(神经)递质     由正(+)变负(-)    持续收缩

解析

解:(1)某人从25℃环境到-5℃的环境中,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故耗氧量增加,但由于人是恒温动物,故体内酶活性不变.

(2)性腺能分泌乙性激素,乙性激素的分泌受促性腺激素的调节,不受甲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脂质合成的“车间”是内质网.

(3)丙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若丙能使肌肉细胞收缩,肌肉细胞膜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递质作用后被灭活,若某毒素阻止丙递质作用后的灭活,则肌肉细胞的反应是持续收缩.

故答案为:

(1)甲状腺激素      增加     不变

(2)否(不受)    内质网

(3)(神经)递质     由正(+)变负(-)    持续收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人在寒冷环境下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能产生体温调节的一系列反应.下列情况不属于生理性体温调节的是(  )

A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

B汗腺分泌减少

C肌肉和肝脏等器官的产热增加

D人在严寒中穿着许多衣服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寒冷条件下,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属于生理性体温调节,A正确;

B、寒冷条件下,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属于生理性体温调节,B正确;

C、寒冷条件下,肌肉和肝脏等器官的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属于生理性体温调节,C正确;

D、人在严寒中穿着许多衣服,以减少散热,属于物理措施,不属于生理学体温调节,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糖尿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如图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血糖的来源有三个主要途径: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__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图中甲______受损,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______ 发生障碍,使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所以病人出现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的症状.

(3)如图所示调节过程属于______调节.(请填“神经”或“神经-体液”或“体液”)

(4)从图中看,与物质A有协同作用的是______,物质A和物质B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正确答案

解:(1)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主要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B细胞(甲)细胞受损,使胰岛素(B)分泌不足,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氧化利用(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所以病人出现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的症状.

(3)上图所示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4)胰高血糖素(A)和肾上腺素均能升高血糖,它们之间为协同作用.

故答案为:

(1)肝糖原分解 

(2)胰岛B细胞  葡萄糖氧化分解   

(3)神经-体液     

(4)肾上腺素

解析

解:(1)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主要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B细胞(甲)细胞受损,使胰岛素(B)分泌不足,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氧化利用(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所以病人出现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的症状.

(3)上图所示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4)胰高血糖素(A)和肾上腺素均能升高血糖,它们之间为协同作用.

故答案为:

(1)肝糖原分解 

(2)胰岛B细胞  葡萄糖氧化分解   

(3)神经-体液     

(4)肾上腺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与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图1是正常小鼠在寒冷环境中机体的部分调节过程(A、B、C表示调节物质),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B物质是______,正常机体血液中C的含量变化对A、B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调节方式为______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机体还会发生其他调节过程,其中C分泌量增加的同时,______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表现为______作用;请写出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的反射弧:______;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还有______等.

(3)为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切除甲状腺,乙组不做处理;给予相同且适宜的饲养条件,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活动量或测其耗氧量.该方案不科学,请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B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机体血液中C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机体还会发生其他调节过程,其中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的同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其相互关系为协同作用;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其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立毛肌).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还有血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3)原方案中不能排除一些无关变量的干扰,所以不合理,应该对两组小鼠均切除甲状腺.具体为甲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他不变.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    反馈

(2)肾上腺素   协同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立毛肌)   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水盐平衡的调节

(3)甲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他不变(或者均分甲、乙、丙三组,甲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不做处理,其他不变)

解析

解:(1)图中B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机体血液中C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机体还会发生其他调节过程,其中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的同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其相互关系为协同作用;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其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立毛肌).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还有血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3)原方案中不能排除一些无关变量的干扰,所以不合理,应该对两组小鼠均切除甲状腺.具体为甲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他不变.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    反馈

(2)肾上腺素   协同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立毛肌)   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水盐平衡的调节

(3)甲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他不变(或者均分甲、乙、丙三组,甲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切除甲状腺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不做处理,其他不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____________两个机制来实现的,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体内的产热机制可通过图中的______实现.在体液调节作用中具有协同作用的两种激素为______,其共同的生理作用为______

(2)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体内的散热机制为______,其具体的变化为______

(3)人体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人体体温变化是体内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肌肉收缩、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生理变化,其中两种激素的分泌增加有利于促进机体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多.

(2)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增加皮肤的汗液分泌、蒸发及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等方式增加机体散热总量.

(3)感受外界环境中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位于体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故答案为:

(1)产热   散热   D、G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E、F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大血流量以增加散热;汗腺大量排汗以增加蒸发散热

(3)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下丘脑

解析

解:(1)人体体温变化是体内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肌肉收缩、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生理变化,其中两种激素的分泌增加有利于促进机体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多.

(2)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增加皮肤的汗液分泌、蒸发及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等方式增加机体散热总量.

(3)感受外界环境中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位于体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故答案为:

(1)产热   散热   D、G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E、F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大血流量以增加散热;汗腺大量排汗以增加蒸发散热

(3)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下丘脑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人体内淋巴的形成是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形成的,寄生虫寄生在淋巴管内,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使细胞间陈的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管内受阻,而在细胞间隙积聚引起组织水肿.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人因为严重呕吐,造成了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加,正确说明水盐丧失的相对值和抗利尿激素的变化的是(  )

A失水多于失盐,抗利尿激素增加

B失水多于失盐,抗利尿激素减少

C失盐多于失水,抗利尿激素增加

D失盐多于失水,抗利尿激素减少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说明浓度降低,故丢失的水分比丢失的盐分少,同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量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尿量增加,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应该减少,A错误;

B、呕吐腹泻时,机体不但丢失水分,同时还丢失无机盐.根据题意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说明浓度降低,故丢失的水分比丢失的盐分少,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错误;

D、呕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说明丢失的水分比丢失的盐分少,同时尿量增加,说明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通常情况下,人体饮水增多或缺水时的变化有(  )

A饮水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尿中尿素的浓度降低

B饮水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尿中尿素的浓度降低

C饮水多,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尿中尿素的浓度提高

D饮水少,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提高,尿中尿素的浓度提高

正确答案

A,D

解析

解:A、饮水多,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中尿素的浓度降低,A正确;

B、饮水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尿量减少,尿中尿素的浓度会升高,B错误;

C、饮水多,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尿中尿素的浓度会降低,C错误;

D、饮水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中尿素的浓度增加,D正确.

故选:A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糖尿患者和正常人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______为正常人的,曲线______为糖尿病患者的.

(2)造成AB段血糖升高生理活动可能是______,该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中.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______

(3)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的主要代谢途径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促进BC过程进行的激素是______,能够抑制BC过程的激素是______

(4)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代谢途径主要是______

(5)假如在糖尿病患者摄取葡萄糖1h后,给他注射胰岛素,请在图中绘出他体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示出大致趋势即可)

正确答案

解:(1)正常人血糖在80~120mg/L,所以图中乙是正常人血糖曲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超过160~108 mg/L,所以图中的甲为糖尿病患者.

(2)A点输入葡萄糖溶液,由于糖类的消化吸收,AB段血糖含量升高.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3)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BC段血糖浓度较高,则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转化为脂肪等,使得血糖浓度下降.促进BC过程(血糖去路)的是胰岛素,抑制BC过程的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4)乙处在饥饿状态时,即C点后,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5)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过高,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给其注射适量的胰岛素,血糖含量应降低,恢复正常,曲线图如下:

故答案为:

(1)乙; 甲;

 (2)糖类消化吸收; 主动运输;

(3)葡萄糖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  转化为脂肪等;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4)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5)(下图虚线所示)

解析

解:(1)正常人血糖在80~120mg/L,所以图中乙是正常人血糖曲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超过160~108 mg/L,所以图中的甲为糖尿病患者.

(2)A点输入葡萄糖溶液,由于糖类的消化吸收,AB段血糖含量升高.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3)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BC段血糖浓度较高,则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转化为脂肪等,使得血糖浓度下降.促进BC过程(血糖去路)的是胰岛素,抑制BC过程的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4)乙处在饥饿状态时,即C点后,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5)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过高,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给其注射适量的胰岛素,血糖含量应降低,恢复正常,曲线图如下:

故答案为:

(1)乙; 甲;

 (2)糖类消化吸收; 主动运输;

(3)葡萄糖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  转化为脂肪等;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4)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5)(下图虚线所示)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C激素和酶发挥作用后很快就会被灭活,有助于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内释放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稳态指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A错误;

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身体各个部位,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B错误;

C、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酶能循环使用,C错误;

D、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植物的激素调节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