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CO(g)+H2O(g)⇌CO2(g)+H2(g),其正反应放热.现有三个相同的2L恒容绝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密闭容器Ⅰ、Ⅱ、Ⅲ,在Ⅰ中充入1 molCO和1molH2O,在Ⅱ中充入1 molCO2和 1 mol H2,d在Ⅲ中充入2 mol和2 mol H2O.700℃条件下开始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Ⅰ、Ⅱ中正反应速率相同

B容器Ⅰ、Ⅱ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C容器Ⅰ中CO的物质的量比容器Ⅱ中的少

D容器Ⅰ中CO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CO2的转化率和小于1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容器Ⅰ中从正反应开始到达平衡,容器Ⅱ中从逆反应开始到达,平衡建立的途径不相同,无法比较反应速率,故A错误

B.容器Ⅱ中所到达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在容器Ⅰ中平衡的基础上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平衡常数变大,故B错误;

C.容器Ⅱ中所到达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在容器Ⅰ中平衡的基础上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容器Ⅰ中CO 的物质的量比容器Ⅱ中的多,故C错误;

D.温度相同时,容器I中CO 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CO2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容器Ⅱ中所到达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在容器Ⅰ中平衡的基础上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二氧化碳的转化率比两容器相同温度时容器Ⅱ中CO2的转化率低,故容器Ⅰ中CO 的转化率与容器Ⅱ中CO2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已建立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大

B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大

C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

D每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大,故A正确;

B、如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动,若增加的多,转化的少,则生成物的含量反而减小,故B错误;

C、如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比改变条件前大,故C错误;

D、如增加某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但该反应物的转化率反而减小,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工业制硫酸中的一步重要反应是SO2在400~600℃下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这是一个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述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B在上述条件下,SO2不可能100%转化为SO3

C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应适当提高O2的浓度

D达到平衡时,SO2的浓度与SO3的浓度相等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使用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平衡不移动,故A正确;

B、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存在反应限度,反应物不可能100%的转化,故B正确;

C、因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了SO2的转化率,故C正确;

D、达到平衡时,SO2的浓度与SO3的浓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要依据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故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能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因此甲醇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

Ⅰ、已知在常温常压下:①H2O(I)═H2O(g)△H=+44.0kJ.mol-1

②2CH3OH(I)十3O2(g)═2CO2(g)+4H2O(g)△H=-1275.6kJ•mol-1

写出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Ⅱ、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

反应A:CO2(g)+3H2(g)⇌CH3OH(g)+H2O(g)△H1

反应B:CO(g)+2H2(g)⇌CH3OH(g)△H2

在体积为2L的合成塔中,充人2mol CO2和6mol H2,测得CO2(g)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及甲醇的物质的量随时间、温度变化如图所示.(T1、T2均大于300℃)

(1)则上述CO2转化为甲醇的反应的△H1______0(填“>”“<”或“=”).

(2)从反应开始到平衡(10min),用H2表示 的反应速率为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若保持恒温,当容器中n(CH3OH):n(H2O)为1:1时,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B.若保持恒温,当容器内气体压强恒定时,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C.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平衡常数:K(T1)<K (T2

D.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的温度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增大

(4)对于反应A,若容器容积不变,下列措施可增加甲醇产率的是______

A.增加CO2的量                   B.升高温度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D.按原比例再充入CO2和H2

(5)某温度下,将4mol CO和12mol H2,充入2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CO)=0.5mol•L-1,则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

(6)在T1温度时,将1mol CO2和3mol H2充入一密闭恒容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2的转化率为A,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Ⅰ:①H2O(l)═H2O(g)△H=+44.0kJ.mol-1

②2CH3OH(l)+3O2(g)═2CO2(g)+4H2O(g)△H=-1275.6kJ•mol-1

依据盖斯定律②+①×2得到2CH3OH(g)+3 O2(g)=2CO2(g)+4H2O(l)△H=-1451.6kJ/mol

CH3OH(g)+ O2(g)=CO2(g)+2H2O(l)△H=-725.8kJ/mol,

故答案为:CH3OH(g)+O2(g)=CO2(g)+2H2O(l)△H=-725.8kJ/mol;

Ⅱ、(1)由图T2>T1,而温度越高甲醇的量越少,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所以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H1<0,故答案为:<;

(2)从反应开始到平衡,v(CO2)==0.08mol•L-1•min-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H2)=3×0.08mol•L-1•min-1=0.24 mol•L-1•min-1,故答案为:0.24 mol•L-1•min-1

(3)A、若保持恒温,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中n(CH3OH):n(H2O)始终为1:1,所以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

B、该反应是反应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保持恒温,当容器内气体压强恒定时,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C、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知T1<T2,升高温度,甲醇的物质的量减小,则平衡向逆反应发现移动,所以平衡常数:K(T1)>K (T2),故错误;

D、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达到平衡时增大,故正确;

故选BD;

(4)A.增加CO2的量,平衡正向移动,甲醇产率增加,故正确;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甲醇产率减小,故错误;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各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甲醇产率不变,故错误;

D.按原比例再充入CO2和H2,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甲醇产率增加,故正确;故选AD;

(5)CO(g)+2H2(g)⇌CH3OH(g)

初起:2mol/L     6mol/L       0

变化:1.5mol•L-13mol•L-1 1.5mol•L-1

平衡:0.5mol•L-1 3mol•L-11.5mol•L-1

所以K==0.33,

故答案为:0.33;     

(6)由化学平衡的三段模式法计算可知,

       CO2 (g)+3H2(g)=CH3OH(g)+H2O(g)

起始    1        3          0          0

变化    A        3A         A          A

平衡    1-A      3-3A       A          A

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1-A+3-3A+A+A):(1+3)=(2-A):2=1-0.5A,故答案为:1-0.5A.

解析

解:Ⅰ:①H2O(l)═H2O(g)△H=+44.0kJ.mol-1

②2CH3OH(l)+3O2(g)═2CO2(g)+4H2O(g)△H=-1275.6kJ•mol-1

依据盖斯定律②+①×2得到2CH3OH(g)+3 O2(g)=2CO2(g)+4H2O(l)△H=-1451.6kJ/mol

CH3OH(g)+ O2(g)=CO2(g)+2H2O(l)△H=-725.8kJ/mol,

故答案为:CH3OH(g)+O2(g)=CO2(g)+2H2O(l)△H=-725.8kJ/mol;

Ⅱ、(1)由图T2>T1,而温度越高甲醇的量越少,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所以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H1<0,故答案为:<;

(2)从反应开始到平衡,v(CO2)==0.08mol•L-1•min-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H2)=3×0.08mol•L-1•min-1=0.24 mol•L-1•min-1,故答案为:0.24 mol•L-1•min-1

(3)A、若保持恒温,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中n(CH3OH):n(H2O)始终为1:1,所以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

B、该反应是反应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保持恒温,当容器内气体压强恒定时,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C、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知T1<T2,升高温度,甲醇的物质的量减小,则平衡向逆反应发现移动,所以平衡常数:K(T1)>K (T2),故错误;

D、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达到平衡时增大,故正确;

故选BD;

(4)A.增加CO2的量,平衡正向移动,甲醇产率增加,故正确;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甲醇产率减小,故错误;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各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甲醇产率不变,故错误;

D.按原比例再充入CO2和H2,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甲醇产率增加,故正确;故选AD;

(5)CO(g)+2H2(g)⇌CH3OH(g)

初起:2mol/L     6mol/L       0

变化:1.5mol•L-13mol•L-1 1.5mol•L-1

平衡:0.5mol•L-1 3mol•L-11.5mol•L-1

所以K==0.33,

故答案为:0.33;     

(6)由化学平衡的三段模式法计算可知,

       CO2 (g)+3H2(g)=CH3OH(g)+H2O(g)

起始    1        3          0          0

变化    A        3A         A          A

平衡    1-A      3-3A       A          A

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1-A+3-3A+A+A):(1+3)=(2-A):2=1-0.5A,故答案为:1-0.5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以下反应:2N2O5(g)⇌4NO2(g)+O2(g)△H>0,T1温度时,向密闭容器中通入N2O5,部分实验数据见表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500s内N2O5分解速率为2.96×10-3mol•L-1•s-1

B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125,平衡时N2O5的转化率为50%

C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2,若T1>T2,则K1<K2

D达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则c(N2O5)>5.00 mol•L-1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答:解:A.依据图标数据分析计算500s内N2O5(g)消耗的浓度=5.00mol/L-3.52mol/L=1.48mol/L,分解速率==2.96×10-3 mol/(L•s),故A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T1温度下,1000s时反应到达平衡,平衡时c(N2O5)=2.5mol/L,c(NO2)=5mol/L,c(O2)=1.25mol/L,平衡常数K==125,转化率为×100%=50%,故B正确;

C.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平衡常数增大,故C错误;

D.T1温度下,1000s时反应到达平衡,平衡时c(N2O5)=2.5mol/L,达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各物质的浓度先变为原来的2倍,而加压平衡左移,则c(N2O5)>5.00 mol•L-1,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硫、氯、碘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2SO2(g)+O2(g)⇌2SO3(g),混合体系中SO3的质量分数和温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2SO2(g)+O2(g)⇌2SO3(g)的△H______0(选填“>”或“<”);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上述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平衡______移动(选填“向左”、“向右”或“不”);

②若温度为T1、T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______K2;若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v______v(选填“>”、“<”或“=”).

(2)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①图2是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N2和H2反应生成1mol NH3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合成氨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H的数值用含字母a、b的代数式表示,不必注明反应条件)

②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在25℃下,将xmol•L-1的氨水与y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呈中性.则x______y,所得溶液中c(NH4+______C(Cl-)(选填“>”、“<”或“=”);用含x和y的代数式表示出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常数______

(3)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元素,常量元素如氯、微量元素如碘在海水中均以化合态存在.在25℃下,向0.1mol•L-1的NaCl溶液中逐滴加入适量的0.1mol•L-1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反应后的浊液中,继续加入0.1mol•L-1的NaI溶液,看到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已知25℃时Ksp[AgCl]=1.0×10-10 mol2•L-2,Ksp[AgI]=1.5×10-16mol2•L-2

正确答案

解:(1)①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时,SO3(g)的含量降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H<0;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上述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该反应体系的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向左;

  ②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平衡常数减小,所以K1>K2;D状态相对于A状态,三氧化硫的含量较小,要使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必须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

(2)①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热=反应物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放出的能量,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H=2(a-b)kJ•mol-1

故答案为:N2(g)+3H2(g) 2NH3(g);△H=2(a-b)kJ•mol-1

②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若要使将xmol•L-1的氨水与y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呈中性,应使氨水稍过量,所以x>y;该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溶液呈中性,所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等,故c(NH4+)=C(Cl-).

该溶液呈中性,所以C(H+)=C(OH-)=10-7mol•L-1;c(NH4+)=C(Cl-)=0.5ymol/L,再根据物料守恒知,c(NH4+)+C(NH3.H2O)=0.5xmol/L,所以平衡常数K===

故答案为:>;=; 

 (3)Ksp[AgCl]=1.0×10-1 mol2•L-2 ,所以生成氯化银沉淀所需的银离子的浓度为=1.5×10-9mol/L,

Ksp[AgI]=1.5×10-16mol2•L-2,所以生成碘化银 沉淀所需的银离子的浓度为=1.5×10-15mol/L,所以氯化银会转化为碘化银,看到的现象为: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方程式为AgCl(s)+I-(aq)=AgI(s)+Cl-(aq).

故答案为: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AgCl(s)+I-(aq)=AgI(s)+Cl-(aq).

解析

解:(1)①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时,SO3(g)的含量降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H<0;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上述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该反应体系的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向左;

  ②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平衡常数减小,所以K1>K2;D状态相对于A状态,三氧化硫的含量较小,要使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必须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

(2)①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热=反应物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放出的能量,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H=2(a-b)kJ•mol-1

故答案为:N2(g)+3H2(g) 2NH3(g);△H=2(a-b)kJ•mol-1

②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若要使将xmol•L-1的氨水与y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呈中性,应使氨水稍过量,所以x>y;该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溶液呈中性,所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等,故c(NH4+)=C(Cl-).

该溶液呈中性,所以C(H+)=C(OH-)=10-7mol•L-1;c(NH4+)=C(Cl-)=0.5ymol/L,再根据物料守恒知,c(NH4+)+C(NH3.H2O)=0.5xmol/L,所以平衡常数K===

故答案为:>;=; 

 (3)Ksp[AgCl]=1.0×10-1 mol2•L-2 ,所以生成氯化银沉淀所需的银离子的浓度为=1.5×10-9mol/L,

Ksp[AgI]=1.5×10-16mol2•L-2,所以生成碘化银 沉淀所需的银离子的浓度为=1.5×10-15mol/L,所以氯化银会转化为碘化银,看到的现象为: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方程式为AgCl(s)+I-(aq)=AgI(s)+Cl-(aq).

故答案为: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AgCl(s)+I-(aq)=AgI(s)+Cl-(aq).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条件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加       ②任一生成物总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

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⑥一定使用催化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

D④⑥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①总质量不变,向正反应移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若生成物质量增大小于混合物总质量增大,生成物的质量分数可能降低,故①错误;

②平衡向正反应移动,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一定增加,故②正确;

③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但增大某一反应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其它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自身转化率降低,故③错误;

④如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比改变条件前大,故④错误;

⑤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故⑤正确;

⑥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动,故⑥错误;

综上所述②⑤正确,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M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由图象可知,反应中M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多,N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少,则在反应中N为反应物,M为生成物,图象中,在相等的时间内消耗的N和M的物质的之比为2:1,所以反应方程式应为:2N⇌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此时反应继续向正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B错误;

C、由图可知t3时,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C错误;

D、t1时,N的物质的量为6mol.M的物质的量为3mol,故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于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O2)=5v(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缩小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

D在恒容容器中,若混合气体密度不再改变,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4v(O2)=5v(NO)能证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故A正确;

B、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同时消耗x mol NH3,则不能说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只表示了正反应方向,故B错误;

C、若缩小容器体积可以加大压强,正逆化学反应速率都会加快,故C错误;

D、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质量不变化,并且体系体积恒定,可以知道密度始终是不变化的,所以密度不变的状态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在300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生成Ni(CO)4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B25℃时,反应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2×10-5

C80℃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mol,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1

D80℃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的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υ(正)>υ(逆)

正确答案

B,C

解析

解:A、图表数据分析,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说明平衡逆向进行,逆向是吸热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25℃时反应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与Ni(s)+4CO(g)⇌Ni(CO)4(g)互为倒数,平衡常数的倒数为=2×10-5,故B正确;

C、80℃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mol,c(CO)==1mol/L,依据平衡常数计算式,K==2,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mol/L,故C正确;

D、在80℃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浓度均为0.5mol/L,Qc===8>2,说明平衡逆向进行,则此时v(正)<v(逆),故D错误;

故选BC.

下一知识点 :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平衡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