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0年11月29日巴西发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今年8月1日,巴西人口为190732694人,女性比男性多390万。过去10年巴西人口城市化更加明显。2000年时,巴西约有81%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而2010年这一比例已升至84%。

材料2:2014年世界杯将在2014年6月13日至7月13日于巴西举行。下图为巴西世界杯运动场鸟瞰图。

小题1:承办世界杯的巴西,其城市化有什么的特点?

小题2:虽然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但是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城市化进程,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小题3:足球迷到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观看世界杯比赛是否会使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为什么?

正确答案

小题1: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高,处于后期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小题1:原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过度膨胀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影响:城市劳动力过剩,失业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小题1:不会。在巴西举行世界杯期间,由于大量球迷流入导致短期内巴西流动人口增多,但巴西之外的球迷不会成为巴西各城市人口的组成部分。

小题1: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达到81%--84%,显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小题1: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小题1: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大量球迷流入导致短期内巴西流动人口增多,但这些人在世界杯结束就会离开巴西,所以不会使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图22是北京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图23是北京城市环流模式图。

(1)观察图22,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是市区比郊区_      __,气压是市区比郊区______     __ 

(2)根据图22所示的信息,用箭头在图23上画出北京市的热岛环流。

(3)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林地能让流向北京城区的空气得到净化,你认为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23的A、B、C三地中的______     __ 地。

正确答案

⑴高 低 ⑵在城区,空气受热上升,郊区相对冷却下沉,形成热力环流。画图略

⑶A

本题考查城市热岛环流。(1)直接读图22,反映市中心较郊区气温高,则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2)城市形成热岛,故气流上升,郊区气温较低,则气流下沉,进而形成热岛环流。(3)结合上题分析,城郊环流的近地面风向为郊区吹向城市,故为了减轻从郊区进入城市的大气污染,故应在近郊即A处植树造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武汉都市圈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

1990~2009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

(1).说明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4分)

(2).分析武汉都市圈的兴起对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耕地面积减少;退耕还林;快速城市化;退田还湖(4分)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促进农业现代化;占用耕地。(4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根据图例在图中的分布可以判断:该地区耕地面积在减少,其原因与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关系密切,另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占用耕地也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2)题,武汉都市圈的兴起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调整改变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另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也会提高,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另外城市地域扩大的过程还会大量占用耕地,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注意图例在图中的分布。(2)明确城市圈形成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另外本题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甲~戊5个国家三个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据图回答题。

小题1: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是

小题2: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是

正确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试题分析:

小题1:读三角坐标图,丁国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正确答案选D。

小题2:甲国主要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城市化水平最高,最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正确答案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判断三角坐标图,通过三大产业的比重来判断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某地不同时间段城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世界37个城市人均产值与人均小汽车里程   材料三:漫画《不堪重负》

(1)据材料一分析,甲乙两城市区位选择主要因素是        。在该地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区最不明显的是   阶段。(4分)

(2)漫画反映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该问题在香港不太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4分)

(3)该地从阶段I到阶段Ⅲ,城市发展变化的显著特点有哪些。                (最少三点)(6分)

正确答案

(1)河流交汇处(2分);I(2分)

(2)城市交通拥挤(2分);人均小汽车使用量少(2分)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就业方式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了城市带;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每答对1点2分,共8分)

本题考查城市化。

(1)图示甲、乙两城市都位于河流交汇处,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一般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2)漫画主要体现道路上的汽车太多,则交通必然拥堵;图中显示香港人均小汽车数量较少,所以交通压力不大。

(3)认真提取图中信息即可回答。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