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图17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18是“该地区1976年~

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特点是                                           (3分)

(2)甲是传统工业城市,其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该市发展此工业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有                                                         。(4分)

(3)分析其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近年来该地区产业向安徽、江西等地转移,试分析产业

转移对当地的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沿河、沿海、沿公路、沿铁路分布(或主要沿交通线分布)(3分)

(2)钢铁 煤铁资源丰富;河流交汇,水源充足;有铁路、河运和海运优势,交通便利(4

分)

(3)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一直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对当地的影响:减轻了环境污染,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但若产业调整不及时也可能带来经济衰退、就业困难等问题。(5分)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主要沿河,还,交通沿线分布。

(2)根据图例可知,甲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交通便捷,水源充足,发展钢铁工业。

(3)产业转移对当地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积极方面从产业结构调整,

环境改善方面分析;不利影响从劳动力就业,经济发展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近几年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 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除港澳台外)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都分布在________,分析其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1)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它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2)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3)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高,工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值高,因此城市化水平较高。

(4)上海市城市化基础好,经济水平高,并大量吸引人口迁入,进而提升了城市化水平。

(5)新疆人均GDP较低,但城市化率较高,主要与其自然环境有关,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而少数绿洲形成城市,人口密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据图(下左图为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分布图,由第一级至第五级城镇等级规模依次降低;下右图为甲地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城市化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12分)

(2)分析甲地A河流与B河流水文特征的不同点及原因。(8分)

(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建设兰州―西宁经济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其实,之前曾有专家提出要构建兰西格经济区(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但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在地区差距上都不可行。请说出不可行的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共12分)东多西少,北多南少。(4分)       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盆地地形,热量条件较好,水源较丰富,绿州农业基础好。(8分)

(2)(共8分) A河流流量更大,水能更丰富。(4分)   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山岳冰川(2分),南部山地较北部更高,冰雪融水更丰富。(2分)

(3)(共6分)一是兰州、西宁是甘肃、青海的省会城市,格尔木是副地级市(人口也较少)。二是兰州、西宁相距较近,格尔木距离西宁距离太长。三是格尔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但矿产资源丰富,单独构建格尔木循环经济区既可以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图中信息,可知青海省城镇城市化综合水平东多西少,北多南少;根据材料二,可知甲地为格尔木,该地区交通便利(青藏铁路经过),矿产资源丰富(食盐、钾盐、石油、天然气等),盆地地形(通过等高线可以判断出),热量条件较好,水源较丰富,绿州农业基础好,所以该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周围地区。

(2)A和B两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都是来自山岳冰川,南部山地较北部更高,冰雪融水更丰富,所以甲地A河流比B河流流量更大,水能更丰富。

(3)根据材料可知,格尔木是副地级市,人口也较少,兰州、西宁市甘肃、青海的省会城市,而是兰州、西宁相距较近,格尔木距离西宁距离太长,构建兰西格经济区不可行,格尔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但矿产资源丰富,单独构建格尔木循环经济区既可以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欧洲中西部地区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海陆位置看,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            地带;从与河流的位置关系看,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             地带。

(2)将下面表示城市化特点的序号分别填入题中相应的空格上:

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   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有         两个特点;欧洲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有      两个特点。

(3)图中两个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哪些问题?

(4)我国政府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哪些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海   河 

(2)②③   ①④    

(3)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

(4)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环境。

本题考查区域城市发展。

(1)海陆位置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从河流位置看,图示城市大都分布于河流沿岸。

(2)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而欧洲西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参见课本的“城市病”表现。

(4)关于城市病的治理措施主要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叙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以下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2005年该市各地区人口变动(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之差)、1995~2005年该市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9分)

   

(1)根据图上信息推断图示河流流向                                      。 

(2)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B、C、D、E四处中,   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该城市道路分布有明显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哪里?

(4)2005年A、B、C、D、E各城区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    

(5)与1995年相比,该市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是(双选题)(  )

A.第一、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B.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C.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一产业

D.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

(6)描述该城市扩展过程。

正确答案

(共9分)

(1)自西南流向东北(1分)

(2)E  (1分)

(3)高速公路穿越老城区。(1分)

(4)A   (1分)

(5)BC   (1分)

(6)老城区向四周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与工业区迁移;在城区外缘新建工业区,将可能出现郊区城市化或形成新的卫星城。(或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分)

试题分析:

(1)图中自来水应位于河流的上游,所以判断图示河流流向是西南向东北。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位于技术力量较强的地区,也就是要靠近大学城。

(3)图中高速公路穿越老城区,会有噪声污染。

(4)A点人口的迁移差额率为负值,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但是二者相比,此点人口的数量变化仍为负值;人口增加最快B点的人口的迁移差额率为负值,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且数值相等,故人口基本保持不变。C、D、E各点人口迁移差额率与人口增长率均为正值,故C、D、E三点人口总数是增加的。

(5)读三大产业比重图: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呈上升趋势;三大产业变幅最大的是第一产业,其下降幅度最大。故选BC。

(6)结合图示描述城市的扩展:老城区范围扩大;周边出现新建工业区;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与工业区迁移。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