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 共1171题
(20分)图甲是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变化差异。(6分)
(2)据图分析2010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4分)
(3)补绘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率折线图,如图乙(4分),据此推断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特点。(6分)
正确答案
(1)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2分),之后递减(2分);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2分)。
(2)2010年后,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图中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增加,说明城市经济发达,需要的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
(3)画图如下(4分); 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分);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2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断缩小(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的曲线变化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2010年之后递减。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
(2)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2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减少(2分)。
(3)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所以画图时要画上升的斜线,且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要缩小。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界贸易博览会于2010年在上海成功举办。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说明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4分)
(2)图乙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线。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原因。(3分)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如生物、气温、降水、地下水)等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有哪些表现?(3分)
正确答案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4分)
(2)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 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3分)
(3)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3分)
试题分析:
(1)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城市人口比重是最主要的指标。
(2)图示表明图中的城市规模增大,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在城市附近出现卫星城市,说明出现逆城市化,因而①符合该城市人口的变化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升等原因。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质量的下降。
下图是某城市的布局状况,该城市要新建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印染厂和服装厂各一个,请在图中A、B、C、D、E五个地点选择,并说明理由。(8分)
⑴火力发电厂应建在 处,
理由是 。
⑵自来水厂应建在 处,
理由是 。
⑶印染厂应建在 处,
理由是 。
⑷服装厂应建在 处,
理由是 。
正确答案
(1)E 位于城市盛行风下风向,且靠近铁路
(2)C 位于河流(城市水源)上游,(水质较好)
(3)B 位于河流(城市水源)下游,(减少水污染)
(4)A 污染较少,可位于市区,靠近市场,(以降低运费)(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第(1)题火力发电厂排放的污染气体多,煤炭的运输量大,所以应位于城市盛行风下风向,且靠近铁路。因此选在E处。第(2)题自来水厂需要洁净的水源,所以因位于河流的上游,故选在C处。第(3)题印染厂排放污水多,所以应位于河流的下游,减少水污染,故选在C处。第(4)题服装厂无污染,所以应位于市区,靠近市场。故选在A处。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在城区布局工厂,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各工厂的污染状况及工业布局的原则。
读1981年及2011年我国某城市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初期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是________。(2分)
(2)该城市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_。(2分)
(3)根据材料简述该城市城市化的表现。(6分)
(4)国道改道的主要原因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从环境因素考虑,该城市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8分)
正确答案
(1)交通 (2)西高东低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出现明显的城市功能分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
(4)为了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减轻城区交通压力)。
(5)化工厂布局不合理。(2分)因为化工厂产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2分)布局在盛行风(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对居住区的污染较大,(2分)且位于河流的上游方向,污染水源。(2分)或者直接回答:应分布在最小风频上风向和河流下游。(若判断错误,理由不给分)
试题分析:(1)根据初期的城区分布,主要位于国道沿线,故判断交通条件是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2)直接根据图示的200米等高线和河流流向判断,该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低于200米,以平原为主,且结合河流流向判断,地势西高东低。(3)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包括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结合图示分析即可。(4)过境干线经过市区,会加大对市内交通的干扰和加重城市的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故国道应迁出市区。(5)化工厂生产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故应布局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城市合理布局的综合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能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高低;②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并能结合图示分析;③掌握过境干线的合理布局原则;④掌握化工厂的主要污染类型和准确的布局原则。
(25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闽北林区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该市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铁路运输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一城两片”的新格局。该市老工业区以传统纺织业占绝对优势,而90年代兴起的经济开发新区则已基本形成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开发区。
(1)该城市布局空问变化的突出特点是①城市用地规模 ;②向 方向扩展。(6分)
(2)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影响经济开发新区空间发展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6分)
(3)下列对该城市工业发展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4分)
(4)简要分析经济开发新区区位选择的合理性。(9分)
正确答案
(1)扩大(3分); 西南(3分)。
(2)工业化(或“工业的发展”等,3分);交通(3分)。
(3)D(4分。漏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4)位于郊区,土地租金低;有主要公路经过,交通便利;位于城区较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季风的垂直郊外),产生的大气染城对城区影响较小;位于城区河段的下游方向,不会污染城区水源。(每点3分,答出3点即可,共9分。)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该地区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且向西南方向发展。
(2)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由图可知,该地区经济开发新区主要沿河流和公路延伸。
(3)由材料“经济开发新区则已基本形成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开发区”可知,该地区工业地域的发育程度不高。
(4)经济开发新区区位选择的合理性主要从是否对城市有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