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空间变化
- 共1191题
根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见下表,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迁出国_______________,迁入国_______________。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2)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关系图(图甲)和20 世纪50 年代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是___________因素。
(3)但影响图乙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4)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1→A1;A2→C2;C1→B2
(2)经济
(3)气候
(4)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流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民工荒”的惊呼之声占据了媒体的大幅版面。“广东缺100万民工”,“珠三角惊呼民工短缺”。据《南方日报》2005年8月4日报道,广东省和4个市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关领导都认为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在;而且表示,广东省的确缺少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但是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由于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许多民工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纷纷打道回家。“回流”,不是自动离弃造成的荒缺,而是被动淘汰后的黯然退出。只是在他们退出之后,高素质的、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民工尚未及时补上。社会学家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他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断裂的社会,断裂的各层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并不会给失业或下岗者提供多少就业的机会。就拿这次“民工荒”来说,在民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之间,又形成了断裂,这是一种“知识断裂”。“断裂”的社会,使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导致“知识断裂”。而“知识断裂”的结果之一,就是民工“回流”,就是“民工荒”的惊呼。“民工荒”是假的,“知识断裂”的残酷现实却是真真切切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工的盲目流动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造成民工“回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改变由“知识断裂”而导致的 “民工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内地流向沿海和工矿区
(2)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
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3)失业人口增多,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4)社会的发展导致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较低
(5)对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能。
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代表的是________。
(2)图中发生迁移现象的箭头是____和____;虽然有人口流动,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有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按地理范围划分,人口迁移可以划分为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人口迁移。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________。
(5)由迁移方向划分,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由____到____、由____到____、由____到____、由____到____四种人口迁移类型。
正确答案
(1)三个不同的地区
(2)A1到B1 C1到A2 A1到A2、C1到C2 它们仍然属于一个行政区域
(3)国际 国内
(4)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5)农村 农村 农村 城市 城市 城市 城市 农村
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着三层意思,即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只有其中使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移动,才称为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限度。人口迁移还必须以改变居住地为条件,即人口迁移发生前后,其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通常,人们以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与否,作为区分某一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但这种划分标准也有其局限性。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即按地理范围和按迁移方向来划分。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自然因素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
正确答案
×
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入发达国家。
正确答案
正确
试题分析: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由发展中国家迁入。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均填图中序号)若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____、 ____、 ____,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_____、 _____,这种人口迁移是以 为标准的。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___、 ____、 ___。
正确答案
(1)②;③;④;①;⑤;是否跨越国界
(2)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自然因素(土壤、气候、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婚姻家庭、文化教育);政治因素(政治变革、战争、宗教、政治中心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
(1)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是呈________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_______________-。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增长; 国家放松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控制、地区经济差异
(2)C
(3)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根据材料和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
(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
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 纪加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
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
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别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
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
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4个;
主要表现: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俄罗斯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资源不足,老龄化严重。
(2)第二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第四次人
口迁移高潮的原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租金高;新
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环境清洁,有“阳光地带”之
称。
回流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老工业区经济重现活力,出现了人口向城市和老工业区回流的现象。
(3)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问题,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
发展。美国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