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空间变化
- 共1191题
下图甲为一漫画图,图乙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图甲漫画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此问题。(4分)
(2)结合图乙,试分析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1分)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答中其中1点得1分,共2分,其他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性别比异常问题的认识;禁止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等法律法规等。(答中1点得1分,共2分,其他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2)对于流入区: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等;但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等问题。(答中其中1点得1分,共3分,其他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对于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也会造成劳动力减少,人才流失等。(答中其中1点得1分,共2分,其他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图示反映了我国人口性别比的差异,进而影响婚姻、就业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措施主要从加大宣传,改变人口生育观;提高人口素质;禁止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等方面分析。(2)图乙主要反映了我国人口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主要从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增加经济收入,但可能导致人才外流分析。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从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等有利影响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常规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判断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分析即可,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两省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可以用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来反应,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______,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经济水平较低的是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是______________。(4分)
(2)据统计,近年来两省间存在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净迁入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净迁出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列举两省间人口迁移的特点_____________。(3分)
(3)分析上述两省之间的人口迁移对贵州省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江苏省 江苏省 贵州省 贵州省
(2)江苏省 贵州省 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
(3)有利:增加贵州农民的收入 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与江苏的联系(经济、文化、观念)
不利: 人才外流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加
试题分析:
(1)1990年至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增长率40%,而贵州省增长了不到20%,表明两省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和较高的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较慢的是贵州省。
(2)江苏省经济发达,是人口净迁入区,而贵州省经济比较落后,为人口净迁出区;两省人口迁移特点为近两年迁移人口数量越来越大。
(3)有利影响: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加强与江苏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联系;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
读我国四个省区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省中,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移出较多的省是______和______。
(2)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
(4)改革开放后,ABCD四省中,民工输出最多的省是______,民工输入最多的省是______。
正确答案
(1)A D
(2)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3)ABCD
(4))C B
考查读图判读能力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征。A为山东,B为广东,C安徽,D为辽宁。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
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注: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9分)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1分)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4分)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好处,但也往往造成_______________;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丰富的___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分)
(4)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_________(迁入或迁出)地区。(1分)
正确答案
(1)箭头都指向北美(1分) (2)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欧洲 (4分)
(3)人口压力 人才外流 劳动力(3分) (4)迁出(1分)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1)二战前,世界人口迁移主要伴随殖民主义的扩张,故北美洲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二战后,经济因素是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故北美洲经济发展,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2)二战前,世界人口迁移主要伴随殖民主义的扩张,故主要的人口迁移由欧洲、非洲向南北美洲和大洋洲迁移;二战后,经济因素是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故人口迁移的方向为:由亚、非、拉向北美、欧洲和大洋洲迁移。(3)考查人口迁移的意义: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不利:可能导致人才外流和劳动力不足;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不利: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故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4)从全球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为主要的人口迁出地。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欧洲人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随地理大发现由旧大陆迁移到__________,即从欧洲迁往___________洲、___________洲等未开发地区。
(2)非洲人从16世纪起,被暴力贩运到___________,他们主要分布在美国________部、西印度洋群岛和巴西东南部。
(3)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曾大批被招募为劳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地,为当地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正确答案
(1)新大陆 美 大洋
(2)美洲 东南
(3)美洲 东南亚 非洲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掀起了人口迁移的洪流。主要表现为从欧洲迁往美洲、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和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主要是中国人、日本人和印度人)。
(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
材料二 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
2010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迁出地区构成 2010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迁入地区构成
材料三 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材料四 2010年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6分)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6分)
(3)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过程的哪个阶段,该阶段容易产生的城市化问题有哪些。(6分)
正确答案
(1)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流动人口主要从农村到城市);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流动方向主要从内陆到沿海);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水平一般较高等。(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3)加速发展阶段(中期加速阶段)(2分) 主要问题: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根据材料三表格分析,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根据材料二判断,人口从内地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四判断,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2)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生活水平一般较高等。导致大量人口向经济水平高的地区迁移。
(3)目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位于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发展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容易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28分)我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工厂”。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工厂”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挖动”了大半个地球。
(1)在“世界工厂”示意图中,可以增加的区位因素有__①__、__②__、__③__、技术、政策等。(6分)
(2)“世界工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__①__地区,也使__②__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崛起的最重要“生命线”。(4分)
(3)“世界工厂”的形成,使我国人口出现了__①__和__②__的新特点。(4分)
(4)试分析“世界工厂”促使了我国区域间形成哪些协作联系?(6分)
(5)中国“挖动”了大半个地球,成为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这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了什么深刻变化?(8分)
正确答案
(1)①交通 ②水源 ③土地 (每空2分,不分次序,共6分)
(2)①沿海(东都沿海) ②海洋运输 (每空2分,共4分)
(3)①内陆向沿海迁移 ②城市化 (每空2分,不分次序,共4分)
(4)劳动力:从中西部向沿海迁移;资源、能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农产品:西菜东运、北粮南运等(每点2分,共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5)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海水倒灌;西部高山冰川消融、青藏高原冻土加速消融等等。(每小点2分,共8分,多答不给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试题分析:
(1)此问注意审题,抓住题目信息“可以增加的区位因素有...”的关键词“可以增加”,在“世界工厂”示意图中的区位因素还有交通、水源、土地等因素。
(2)“世界工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由生产的产品主要出口国外,所以使得海洋运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崛起的最重要“生命线”。
(3)由题干信息:我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工厂”,可知“世界工厂”在近30年逐渐形成的,在实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从内陆向沿海迁移,从农村到城市迁移的过程。
(4)结合上题的结论,可知“世界工厂”促使了我国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劳动力、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等区域间协作。我国的劳动力从中西部向沿海迁移,西部的资源、能源输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而建设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5)此问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审题不准,对问题“这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了什么深刻变化”中“这”判断不准,“这”是指我国成为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什么影响,碳排放量大,加剧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西部高山冰川和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海水倒灌等现象。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水平高
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入率较高。
正确答案
错误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现代社会,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第,而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入率较高。如目前世界主要的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正确。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即由经济欠发达地
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东部 中部 中部 东北
(2)西部 中部 东部 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1)人口净流入量是流入人口总数与流出人口总数的差。
(2)我国中西部地区民工流入东部地区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